■耒陽市農機局 譚安生
?
耒陽市“十二五”農機化工作回眸
■耒陽市農機局譚安生

“十二五”期間,耒陽市農機部門以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支農惠農政策為抓手,圍繞“興機富民、服務‘三農’,促進農民增收”這個中心,謀創新、抓轉型、重治理、強服務,全面提高農機化裝備水平、技術水平、安全水平和服務水平,努力推動農機化提速提質發展,全市農業機械化呈現出勃勃生機和活力。
(1)農機保有量持續增長。在《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和中央方針政策引領下,依托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推動,農民購買農業機械的熱情高漲,農機數量每年成倍增加,大馬力、多功能、高性能及薄弱環節農業機械增長迅速,農機裝備結構不斷優化,促進了農業機械化提速提質發展。到2015年底,耒陽市農機總動力達85.27萬千瓦、9.23萬臺。比“十一五”末增加22.32萬千瓦,4.36萬臺。其中拖拉機擁有量3869臺,水稻聯合收割機擁有量為1310臺,插秧機擁有量為933臺,耕整機擁有量17338臺,稻谷烘干機由“十一五”末的空白發展到25臺。
(2)農機作業水平穩步提升。隨著農村中農業機械的大量增加,農機裝備結構的進一步優化,農機作業領域不斷拓寬,農機化綜合水平不斷提升,農機化作業服務收入不斷增加。2015年全市完成機早、中、晚稻機插秧面積達2.31萬hm2(34.6萬畝),主要農作物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0.6%以上,比“十一五”未提高17個百分點。其中水稻機耕、機插、機收率分別達97%、26.9%、87.96%。2014年在大市鄉長洲村9組首次開展油菜機械化收割,油菜機械化生產實現了“零”的突破,油菜生產種植、收割等機械發展到30余臺套。2015年農業機械還完成稻谷、油茶、飼料等農副產品加工量98.9萬噸,完成城鄉商品物質運輸11533萬噸公里。農機化經營收入19283萬元,獲利潤9830萬元。農業機械承擔了85%的農業生產勞動量和90%的農業運輸量,農業機械已成為全市農民生產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
(3)農機合作組織迅速發展。按照“自愿互利”和“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通過政策促動,資金拉動,技術推動,服務帶動等措施的實施,加快了農機合作組織和大戶的發展。特別是2014年以來,為貫徹執行《湖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實施兩個“百千萬”工程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意見》(湘政發〔2014〕5號)文件精神,按照全省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現代農機合作社的要求,加強農機合作社建設,裝備水稻生產中機耕、機插、機收、機械植保、機械轉運、機械烘干、機械化加工等環節的農業機械及設施,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組織等新型服務組織發展步伐更快。到“十二五”末,全市農機合作社由“十一五”末的空白發展到49家,其中11家成功入選省級現代農機合作社。十余家是由“煤老板”、“房老板”轉型發展變身為“機老板”、“田老板”,這些農機大戶流轉土地6666.67hm2(10萬余畝),實現了糧食生產耕、種、播、收獲、脫粒、烘干等全過程機械化作業,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作業效率,為耒陽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注入了活力。
(4)農業生產方式“機械替人”。在農機化發展上,耒陽市以水稻機收為切入點,以“水稻機械化育插秧高產栽培技術”為突破口,因地制宜地積極引進、大力推廣經濟適用、優質安全、高效舒適的農業機械和設施裝備,加速低效、高耗能等落后裝備的報廢更新。“十二五”期間,全市先進適用的大中型農田作業拖拉機、高速乘坐式插秧機、高效植保機械、高性能聯合收割機、糧食烘干機、畜牧與水產養殖機械、設施農業裝備等農業機械與裝備得到快速發展并廣泛應用,推動了農業生產方式的改變,提高了農業現代化水平。近年來,耒陽農村農田耕作“鐵牛”上崗,耕牛下崗已成為農業生產的新常態。“雙搶”收割季節,金燦燦的田野上,各類型的收割機在稻田里來回穿梭。所到之處,金黃色的稻谷嘩嘩地從倉中流入米袋,割稻、脫粒、稻谷入袋一氣呵成。2015年末全市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已達70.6%,“揚鞭催牛、手扶犁耙、弓背彎腰手插秧、揮汗握鐮忙割禾”這種傳統落后的農業生產方式已成為歷史,一批腳穿皮鞋的現代農民正在形成。
(5)農機促進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國家逐年加大了農機補貼資金的投入,農機補貼范圍擴寬,標準提高,降低了農機購買成本,農戶購入大型拖拉機、收割機、播種機,自己出70%的資金、有些機具除國家補貼外,地方財政還進行累加補貼,調動了廣大農民購買和使用大型、耕地保護、免耕等先進農機具的積極性,擴大農作物機械化耕作面積,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為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了有力支撐。外出務工農民能安心務工,農忙時節再不用回家搶收搶種,既能在外多賺錢,又節省往返路費。據初步統計,五年間,農業機械的代耕、代作耒陽市每年為外出務工農民節省資金達1000萬元。
(6)農機培訓形式多樣。為適應農機發展新形勢,農機部門采取“請進來”,把農民、農機手請到農機校參加培訓;“走出去”,把農機培訓教室搬到基層,搬到農民的家門口、搬到田間地頭,對農民、農機從業人員進行現場指導、現場教學,及時解答疑難問題,讓他們正確掌握農機使用、操作、維修技術,發揮農機在農業生產中的效益和作用。同時,創新辦學方式,鞏固駕駛員、操作人員、農機管理人員、農機維修、電氣焊、機械加工修理等培訓主陣地,還積極參與“新型農民培訓”、“陽光工程”培訓,與農機生產和銷售企業聯合,開展大型、新型、復合型農業機械的培訓。與勞動部門的協調,根據企業的用工需求,采取訂單培訓和定向培訓的方式,開展培訓。“十二五”期間,共培訓農機操作手,修理工,駕駛員等新型職業農民9500余人。
(7)農機購置補貼成績喜人。“十二五”期間,耒陽市采取加強組織領導、廣泛宣傳動員、財政大力扶持、嚴格規范操作、加大監管力度、培育示范典型、部門密切配合和正確引導民間資本,發展農機合作組織等一系列積極有效的措施,扎實做好農機購置補貼工作,確保了農機購置補貼惠農政策落到實處,讓老百姓真正得到實惠。五年來,全市共爭取到國家強農惠農項目資金和地方財政扶持資金5350.9萬元,是“十一五”期間的4倍,年均達到1000萬元以上,帶動農民投入1.61億元,補貼各種農機具15581臺,數萬農民受益。2011~2015年耒陽市農機購置補貼工作連續5年獲省、市先進單位。
(8)農機安全生產“零”事故。“十二五”以來,耒陽市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進一步落實農機安全生產責任制,切實加強農機安全的規范化管理,深入開展“平安農機”創建、農機安全生產大檢查和農機安全生產月等活動,抓好“文明監理、優質服務”窗口建設。政府加大對農機安全監理的投入,2013年耒陽市在全省首家推行農機安全免費監理。加大對事故隱患的管理力度,經常性開展路檢田查,對事故多發地段、多發區域的重點車輛進行重點集中整治,強制提高農機手的安全生產意識。加強部門溝通協作,實行聯合執法,形成政府主導、交警、農機兩部門協調配合,同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五年來,農機重特大事故連續5年為零,確保了農業機械安全高效運轉和農村社會大局的穩定,促進了農機化事業的健康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