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紅扣 《好家長·幼教新天地》主編
?
教育孩子,家長如何精準發力?
——新聞熱點事件背后的冷思考
袁紅扣 《好家長·幼教新天地》主編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對孩子品德和人格的養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來,由于教育觀念滯后不前、教育方式簡單粗暴,家庭教育中的“誤判”、“誤區”現象較為突出,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教育部為此專門出臺《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從落實中央“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高度,不斷加強家庭教育工作,進一步明確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主體責任。本文緊扣《指導意見》精神,結合近年發生的新聞熱點事件,就新常態下全面提高家長素質和育人水平,引導和幫助家長找準家庭教育發力點,從三個方面進行深度解讀。
不做“虎媽”、“狼爸”,尊重孩子合理需要和個性,努力把握家庭教育的規律性,不斷提高家庭教育的針對性。
新聞回放:在電腦里搜索“數學題難倒大人”,會跳出幾萬個結果,難倒的對象包括研究生、大學教授等等。一次,錢江晚報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兒童數學題的傷害指數會達到這種程度——一位孩子連續一周哭鬧著不肯上學,在媽媽追問下才哭著說出原因:“數學不會,不想上學!”當事人的媽媽是杭州一位醫學博士,她忍不住發朋友圈吐槽:“翻了孩子的課堂練習,我真想說:孩子,你比你媽強多了!你的那些題目,為娘也不會做。”
家教感言:確實,由于諸多原因,“幼兒園小學化”被實實在在催肥了。孩子們小小年紀就被要求學漢字、學英語、學習加減乘除,過早地被剝奪了童年的樂趣,甚至屢屢出現“奇葩題”、“神考題”,真是難為孩子了。
“虎媽”、“狼爸”往往覺得孩子啟蒙太晚、知識學習太少、進度太慢,就會輸在起跑線上,這不利于孩子將來的發展。一項針對全球21個國家的調查顯示: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卻排名倒數第一,創造力排名倒數第五。這無疑給倡導并實施過度早教的家長一記重拳。家庭畸形的勵志教育,不尊重少年兒童的天性,過度鼓吹“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宣揚“成王敗寇”……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幼兒期是培養孩子想象力的第一個關鍵期。孩子的想象力從何而來?沒有什么比“玩”更能點亮孩子的大腦。用來探索這個世界的“玩”的時間都被學習占據,幼兒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會一點點消失殆盡。
法國思想家盧梭曾說:“在人生的秩序里,孩子有它的地位,應當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每一個生命階段都有其存在的特殊價值,天真爛漫、活潑可愛才是孩子應有的底色。
新聞回放:河南省南陽市一學生在早讀課上突然昏迷,送醫搶救無效死亡。頭天晚上,他寫作業寫到12點多,早上6點20起床,至多睡了六小時。據說他經常這樣做作業做到半夜。
家教感言:小小的作業竟然導致年輕的生命消逝,悲痛震驚之余,我們不得不反思,為什么讓孩子承擔這么重的學習任務?
孩子的作業量,一直以來,也是學校感到棘手的問題。到底布置多少作業才算合理,至今仍然缺乏令人信服的專業分析。有時學校認為作業量正常,家長卻抱怨太多;有時學校貫徹“減負”,家長又認為學校“放鴨子”、“抓得不緊”。
無論如何,教育應回歸本位,決不能“變異”為拔苗助長的“超級教育”。這樣的學習帶給孩子的不可能是幸福的回憶,而是煎熬和忍耐。當教育成為改變孩子命運的重要乃至唯一途徑,習慣替孩子做主的家長們,為了讓孩子“一步領先,步步領先”,不惜讓孩子過度社會化,其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這方面除了學校、教師難辭其咎,家庭教育失當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前段時間,BBC的紀錄片《我們的孩子夠強嗎?》引起了中英兩國民眾對教育的廣泛討論。連國家主席習近平也參與其中并指出,“中國孩子玩得太少了,要讓他們多玩一玩”。其實,我們的孩子不僅玩得太少,睡眠也是嚴重不足。這是一種教育悲劇,是今天的成人需要深刻反思的地方。
向“家暴”、“溺愛”說“不”,嚴格遵循孩子成長規律,引導孩子逐漸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新聞回放:南方某醫院急診室爆出猛料,一個女孩被親媽打死,送到醫院前就沒有了呼吸。女孩生前與一個同學發生點小口角,媽媽知道后非常生氣,便實施“教育”,想不到釀成慘劇。
家教感言:在現代社會,家長和孩子盡管有著身份和角色上的差異,但人與人之間的權利與尊嚴應該是平等的。許多家長覺得打孩子天經地義,當家長可以為自己的“棍棒教育”找到理由,哪怕是自欺欺人的理由,孩子成為受害者很難說不是一種必然。這一次,一位未成年人以生命之名,來叩問“棍棒教育”之痛。
“暴力育人”侵犯了孩子的人格尊嚴,讓孩子承受了身體和精神的雙重痛苦與傷害。家長一旦缺乏仁愛之心,教育就會變得麻木與冷漠。一個對自己的引導能力有信心的家長,不會聲色俱厲地“暴力育人”。在“一切為了孩子”的遮蔽下,少數家長采取最直接、最粗暴的方式對孩子進行規訓與懲罰。孩子犯錯需要耐心、細致的教育和引導,而不是采取辱罵、體罰等簡單粗暴的方式。對孩子施暴,容易使孩子的情緒產生恐懼、焦慮、厭世的心理,輕者影響孩子的情緒,他們自卑、孤獨,影響學習和生活;嚴重時,孩子們會離家出走、荒廢學業,甚至還走上犯罪的道路。如果真的愛你的孩子,那就請你手下留情,三思而行吧。
新聞回放:香港女星邱淑貞為親近女兒,帶著女兒在馬路玩飆車引起了無數網友的關注。據調查,中國式溺愛中還有26歲的已婚女每天讓母親幫穿襪子、幼兒園孩子要家長辦“豪華慶生”,等等。
家教感言:“溺愛不是愛,而是一種傷害。”這樣的道理家長都懂,但很少做到“知行合一”,行動上經常犯糊涂。等孩子一天天長大,家長再想改變,忽然發現孩子就像是錯過了學習飛翔的鳥,長大了也不會飛了。溺愛孩子成為一種習慣,是一種可怕的“慢性疾病”。
我們要教會孩子正確對待生活,對生活感恩,對父母感恩。若迷失在欲望的森林,便會迷失自我,即便是享受著豐富的物質生活也無法獲得幸福。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要敢于放手。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放手了,家長會發現,孩子都有自己的天空,有自己的天地,甚至會有令人驚喜的改變。要改變家長把溺愛看作是理所當然的心理,不妨學學“移情”之法。家長可將自己的情感作一些轉移,關心身邊更多的事物,不要只專注在孩子身上,讓孩子自己成長。大魚大肉吃多了,不但會膩,還會吃出病來。中國式溺愛,該做做減法了。
扣好“安全帶”、當好“守護者”,自覺修正失當行為,為孩子營造健康、安全、溫馨的生活和活動環境。
新聞回放:河南鄧州市一名女童為救落水的弟弟溺水身亡。這對姐弟是“留守兒童”,父母在江蘇打工,他們在奶奶照料下,在城里上學。據統計,我國學生傷害事故的比例約為5.5%,近年來每年約有1.6萬名中小學生非正常死亡。
家教感言:一個孩子的離世,意味著一個家庭的破裂,意味著孩子的親人將陷入一生無法挽回的痛苦與遺憾中。權威部門數據表明,安全事故已經成為14歲以下少年兒童的第一死因。令人擔憂的是,這些悲劇的發生多數情況下存在父母監護缺失的問題。
悠悠萬事,生命為大。家長一定要切實承擔起孩子的安全監護責任,給孩子筑起生命防護網。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家長都不能讓孩子脫離安全監護的視線。有專家指出,應提高孩子自我保護能力,約80%的意外傷害可以避免。家長應給孩子普及安全防護知識,增強孩子的基本自救技能,讓安全事故不再“被復制”。需要補充的是,孩子的意外身亡事例還有一部分是由于家長方面的原因直接引發的。一個健康的孩子,因為被父母遺忘車內數小時,發現時不幸身亡。這類新聞屢見報端和網絡。北京市疾控中心曾對2500余名幼兒園有車家庭父母調查顯示,過半家庭未使用兒童安全座椅,家長安全意識淡薄是座椅遇冷的直接原因。對孩子的安全監護和教育,家長一定要有擔當。
新聞回放:重慶市南岸區一名3年級小學生的作文《爸爸看手機》,成了老師和家長討論的熱門話題:“我的爸爸很愛看手機,每次有空他都會拿出手機來看……”一次調查顯示,班上超過三分之一的孩子舉手表示家長常常玩手機,忽視他們。
家教感言: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陪伴至關重要。在中國廣西支教10年的德國志愿者盧安克接受央視記者柴靜采訪時說:“兒童,最需要的是陪伴。陪伴可以給予他們永恒的精神力量,秩序沒有這種力量。”陪伴孩子是一個親子過程,家長可以借此機會加強與孩子的溝通、交流和互動,及時放大優點,消除不足。孩子可以在父母那里找到溫馨和安心,在情感需要、價值評判、精神訴求上,得到及時有效的滿足。
許多父母并不缺乏對子女的愛護與關心。不過,他們往往看重“陪著”卻忽視“陪伴”。在行為學上,這是一種失當行為。生活中,太多的人習慣于律他,而不喜歡律己。家長亦如此,喜歡對孩子發號施令,自身卻不愿做出表率。正如有人用“5+2=0”的公式來形容家庭教育對孩子的誤導。5天學校教育,讓孩子在校學有個好的認知,卻因家長2天“我行我素”或不當的行為產生的家庭教育,將學校的正確教育全部沖抵。家長要切實轉變家庭教育觀念,在價值排序中將親情互動置于突出的位置。要避免缺教少護、教而不當,多花一些精力陪伴孩子,同時積極發揮榜樣作用,讓孩子得到更多的護佑與關懷。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庭教育是一個永恒話題。在家庭教育中,家長一定要找準角色定位,切實擔負起主體責任,擯浮去躁,涵養定力,精準發力,不斷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推動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有機融合,共同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