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趙志紅
?
幼兒園布類活動的美、意、味
文趙志紅


摘 要:布是幼兒熟悉的物品,它與幼兒的生活息息相關,是幼兒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經(jīng)驗領域,蘊藏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可以為幼兒提供一個廣闊的探索空間。我們立足地方產(chǎn)業(yè)特色,從幼兒的發(fā)展出發(fā),確立了《回歸生活的幼兒園“布類”活動開發(fā)研究》課題的研究。本文重在創(chuàng)設情景,于愉悅之中讓幼兒感受布類活動之“美”;滲透領域,于活動之中使幼兒理解布類活動之“意”;生成教學,于點撥之中助幼兒品味布類活動之“味”。讓幼兒掌握布藝制作及創(chuàng)作的基本技能,提高幼兒的審美情趣和能力,拓展幼兒的視野和創(chuàng)造意識,促進教師的課程開發(fā)、設計、研究能力教科研素質。
關鍵詞:布類活動 美 意 味
我園地處富饒的魚米之鄉(xiāng),本地經(jīng)濟比較發(fā)達,紡織企業(yè)、服裝加工企業(yè)比比皆是。“布”作為一種資源,它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們立足地方產(chǎn)業(yè)特色,從幼兒的發(fā)展出發(fā),確立了《回歸生活的幼兒園“布類”活動開發(fā)研究》課題的研究,在研究中,我們讓幼兒掌握布藝制作及創(chuàng)作的基本技能,培養(yǎng)幼兒耐心、細致的良好個性品質,提高幼兒的審美情趣和能力,拓展幼兒的視野和創(chuàng)造意識;并促進教師的課程開發(fā)、設計、研究能力教科研素質;同時有效利用家長資源,轉變家長的教育教學觀念,形成家園合作共同體。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善于創(chuàng)境激趣、以趣激學,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自主地學習。如在《漂亮的手帕》欣賞活動中,我們從孩子的生活入手:欣賞自帶的手帕,欣賞手帕上的顏色、圖案及排列方式,并讓孩子自己想象、自己設計,感受手帕的色彩美、圖案美;在《海洋之旅》活動中,我們以布為海浪,為幼兒創(chuàng)設了去海里游玩的游戲情境,讓幼兒表演自已曾看到過的海上游玩的情景。有的幼兒做出了劃船動作,有的幼兒表演了游泳的動作,有的幼兒表演了潛水的動作,還有的……角色表演讓幼兒身臨其境,在玩中學,學中玩。
此外,我園還利用布開發(fā)美工區(qū)、科學區(qū)、角色區(qū)等游戲,讓幼兒在寬松溫馨的環(huán)境中,玩玩做做中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作表現(xiàn)欲望、探究合作意識等。
幼兒園的教學活動從分學科到領域教學,隨之又到了多領域整合的主題活動形式。我們在結合布類活動的具體內容選擇、教學目標的制定和實施、教學方法的運用、評價方法的采用等方面注重與各學科領域進行整合,在多領域中進行滲透,有效地促進了領域的整合,促進了幼兒全面和諧地發(fā)展。
1. 在體育活動中探尋多元化的布類活動
我園課題組的老師們嘗試著在體育活動中探尋多元化的布類活動,拓展我們的研究思路,挖掘更多的“布”的教育資源。在《貓捉老鼠》活動中,我充分利用被套有洞的特點,讓孩子學習貓與老鼠,發(fā)揮想象在游戲中發(fā)展鉆、躲的動作,讓幼兒從輕松、積極、自主的狀態(tài)逐步過渡到規(guī)則性強的活動中來。楊老師的《我和布墊做朋友》,利用布的柔軟性、可變性和安全性等,用輕松、有趣的方式發(fā)展了幼兒動作的協(xié)調性;胡老師執(zhí)教的《傘樂》,利用了布的可拼接性、布的柔軟性來開展活動,通過游戲“站顏色”、“爬小山” 等提高幼兒跑、爬的能力,讓幼兒體驗到了合作游戲的快樂;朱老師的《運動會彩排記》,利用布的多變性將簡單的布塊與布條在一次次的變魔術中激發(fā)了孩子們的興趣。
2. 在布衣欣賞中探尋藝術化的布類活動
《綱要》指出:“指導幼兒利用身邊的物品或廢舊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藝品等來美化自己的生活或開展其他活動”,我們充分利用產(chǎn)業(yè)特色,開始了以布類為主的園本課程開發(fā)與實踐。如,朱老師的《美麗對對碰》帶領孩子們走進了色彩天地,感受色彩美的沖擊力;計老師的《唐裝》欣賞與音樂渲染,讓大家感受到了唐裝特有的美韻;倪老師的《舞動》則以布料上的顏色和圖案為元素,結合馬蒂斯的剪紙作品《歡樂》展開活動。幼兒在對比欣賞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和感受布料與名作中圖案與色彩的美以及抽象畫派所帶給大家的靈動……老師們都從幼兒的生活中選取有關布的內容來開展美術欣賞活動,幼兒也在感受、欣賞美的過程中,體驗著表現(xiàn)美的樂趣。
1. 在生成活動中提供相應的主題化操作材料
大班幼兒求知欲強,他們會產(chǎn)生很多疑問,這樣就產(chǎn)生了新的操作內容。結合當?shù)乜棽籍a(chǎn)業(yè)特色,我們大班及時生成了“布藝世界”的主題。圍繞主題目標,結合幼兒已有的經(jīng)驗和興趣,我們創(chuàng)設了有關布的生產(chǎn)的系列區(qū)域活動。
【案例一】印染。在“印染”的游戲中,孩子們在平整的白布上用印章印著各種圖案,可印章數(shù)量不多,孩子們總要去爭搶,于是我問小朋友:“想一想,我們身邊除了這些印章,你覺得什么也能做印章?”小朋友們在我的引導下找來了蓋子、棋子、毛根、筆管等。“孩子們,回家與你的爸爸媽媽一起再來找找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可以做印章?第二天,孩子們帶來了素菜印章:藕片、蘿卜、青菜等;水果印章:蘋果、菠蘿等;生活用品印章:螺帽、梳子、牙刷等。孩子們用不同的印章進行印染,欣喜若狂。他們爭相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欣賞,對自己和他人的作品評頭論足,提高幼兒的審美情趣。
【案例二】賣布。在“布店”的角色游戲中,孩子們只用一把直尺量布、買布,有時“生意”忙不過來,我就提示小朋友:“孩子們想一想,除了可以用尺量之外,我們身邊還能用什么也可以來量布?”“毛線、繩子、棒、毛根……”于是,孩子們找來了毛線、玻璃繩、筷子、鉛筆等進行量布、買布,玩得不亦樂乎。
2. 在民間游戲活動中提供相應的游戲化操作材料
幼兒制作的布藝玩具,不僅體現(xiàn)了美的功能,更要展現(xiàn)其實用的功能,這就要與民間的游戲活動巧妙結合起來,才能展現(xiàn)出其特有的功能。我們引導幼兒用布制作了長布繩,開展了“甩大繩”的活動;用布做成尾巴,開展了“抓尾巴”的游戲;用布制作各種大小、形狀、色彩不同的沙包,玩起了“丟沙包”的游戲;還用布條、布塊玩“過小河”、“抬花轎”等游戲。
我們深知,幼兒園開展幼兒布類活動的開發(fā)研究,是一個循序往復、不斷探索的過程,我們將以幼兒園《綱要》、《指南》精神為指針,結合本園實際,因地制宜、不斷學習、積極探索,對“布”課程資源進行充分挖掘、利用和開發(fā),融入幼兒的一日生活和各個領域,開展與家園、社區(qū)合作,全方位、多層次地進行課題研究,不斷積累教學經(jīng)驗,提高保教質量,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
(江蘇省無錫市東湖塘中心幼兒園)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
[2]鄭躍蓉.《指導幼兒進行美術欣賞活動淺析》,《當代教育論壇》2010,
[3]王小蘭.《幼兒園布藝特色教學實踐研究》
[4]林佩芬主編.《幼兒園區(qū)域活動的的實踐與研究》寧波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5]劉晶波著.《師幼互動行為研究——我在幼兒園里看到了什么》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