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翔 閆鵬飛
摘 要:當今社會發展過程中,始終存在經濟發展和資源有限,提高收益和保護生態的矛盾,城市新區規劃理論和建設的實踐已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我國正于快速城市化階段,面臨著發展和轉型的雙重壓力,如何解決城市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實現城市空間結構轉型、提升城市競爭力,成為各國發展的重要思考,文章分析了低碳城市新區規劃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措施和對策。
關鍵詞:資源環境;城市新區;可持續發展;低碳;規劃策略
1 低碳城市新區規劃的意義
隨著經濟社會的進步,資源與環境可持續發展也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城市規劃的生態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對城市規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低碳城市規劃是在充分了解城市現狀及未來趨勢的基礎上,對城市的空間資源所做的一系列配置,根本目的在于創造宜居的生活環境,城市新區規劃將支持城市發展的生態要素結構特征、數量特征、空間特征分析納入規劃前期階段,從城市整體發展角度考慮,從根本上控制生態環境惡化。總之,城市規劃不只是規劃城市,還是落實環境保護和走可持續發展等基本國策的具體行動與積極措施之一,必將使得城市新區低碳、環保、可持續發展。
2 城市規劃在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方面的問題
目前來說,實際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生態良好的新區建設并不多,隨著城市新區建設的展開,其中也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2.1 規劃選址不合適,定位不合適
新區的區位選擇,首先,要考慮交通的便利性,應協調好與主城區及其它城市區域的關系,在分擔主城區和其它城市區域的人口和產業壓力的同時,考慮如何利用主城已有的服務設施。其次,應考慮所在地區的基本建設條件和現狀發展水平,如農業、工業、服務業等產業分布,城市的綠地發展空間,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狀況等。在總體規劃編制之前,要對城市發展階段、新區發展條件、區域發展態勢等進行科學分析,在此基礎上制定符合新區自身狀況和潛力的職能性質、目標定位、發展內容。
2.2 開發過程太過迅速,基礎設施建設薄弱
許多城市在初期,希望得到高收益,盲目追求新區城市的快速發展,侵占周邊城市生態用地,結果這種掠奪式的開發導致新區內耕地被占用,出現河流干涸、自然資源緊缺、自然災害的抵抗力下降等問題。一些新區在建設之前并沒有充分考慮基礎設施的統籌安排,大部分開發是在市政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尚未配套的情況下進行的,為吸引居民和招商引資,往往首先投入大量資金建設住宅、高檔寫字樓、商務中心等結果造成更大的資源和資金消耗,城市新區的發展方向應該是容工作、消費、生態、居住等為一體的、相對獨立的綜合性功能區域。
2.3 產業結構單一化,創新能力缺乏,生態環境的保護不到位
目前,我國大多數新區產業發展基本處于工業發展的起步階段,產業發育體系不完善、發展規模較小、不能拉動上游和下游產業的發展,產業鏈經常斷裂,不能形成聚集和規模效益。由于生產資料不足,環境建設步伐滯后,一些新區還是以工業生產為主,第三產業發展力度不足,導致新區的產業類型結構單一,單一的功能開發導致新區建設比例失衡,城市建設缺乏后續的動力。
2.4 相關制度不夠嚴格,法律體系有待完善
在城市新區規劃中,城市建設者只考慮量的提升,忽視了質的下降,盲目的擴張使得大量配套設施閑置,交通難以組織,形不成聚集規模,不僅沒有促進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經濟進步的良性發展,反而對城市規劃造成阻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政府盲目引導,許多城市都盲目建設新區;(2)建設速度過快,結果導致收益水平低。(3)資源越發緊張,原本的結構被破壞,配置不能滿足發展需求。
3 促進城市新區有效規劃的措施和對策
3.1 合適選址、合理定位,有效規劃城市新區
要確定城市空間拓展方向,處理好與主城的關系,處理好與周邊城鎮的關系,選擇合適的地理位置,在發展的任何階段都要考慮資源的有限性和環境保護的外部效應,在規劃方面應并且不斷完善基礎設施網絡、交通設施網絡的規劃,同時與周邊區域有機銜接,以服務新區輻射周邊地區為原則,進行統籌安排。
3.2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開發進程
城市的基礎設施是城市新區發展的基本要素和必要條件,可以構建集約的利用模式,制訂合理的開發政策,為了更加有效地凸顯用地功能,應該從整體上按照功能分類進行組織,對每一塊建設用地從多種用途、多個角度來考慮,在保證各種功能用地都能得到有效配置的前提下,做到各種功能的有機結合,并具有多樣的彈性,即充分發揮規劃的兼容性優勢。
3.3 創新政府與市場互動的開發模式,打造多樣性產業結構
新區的開發建設,應該選擇市場主體、政府主導、多元開發的開發模式,創新產業模式,優化產業結構,結合本區域的功能定位和開發規模,提前做好對于外部負效應的干預控制。在城市新區開發過程中,要超前考慮,通過各種規劃控制、經濟控制以及政策引導等手段來解決諸如交通擁擠、環境污染和高密度開發等問題,引導城市走向良性發展的道路。
4 結語
城市既是發展的聚集地,又是減緩碳排放的關鍵,資源環境在絕對量和相對量上都是有限的,城市在發展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大多數資源的不可再生性,轉變城市規劃思維方式,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通過城市空間的低碳化轉型規劃布局和產業體系的低碳化等方法,發展低碳經濟,構建低碳生活,促進經濟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趙智龍,李機.資源型城市轉型與制度創新[J].經濟論壇,2005(24).
[2] 李郁,李靈犀.國內城市新區開發的政府與市場的互動機制與模式[J].熱帶地理,2006(03).
[3] 丁成日.城鄉規劃法對城市總體規劃的挑戰及其對策[J].城市規劃,2009(02).
[4] 劉利剛,袁鑌.中國低碳型生態城市規劃趨勢探索[J].城市與區域規劃研究,2010(02).
[5] 葉昌東,周春山.城市新區幵發的理論與實踐[J].世界地理研究, 2010(04).
[6] 談明洪,李秀彬.倫敦都市區新城發展及其對我國城市發展的啟示[J].經濟地理,2011(11).
[7] 楊春松,侯湛.城市生態建筑設計的策略研宄[J].建設科技,2013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