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圣媛 劉紅偉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十八屆五中全會對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作了系統部署。其中,有關“創新引領發展”的論述高屋建瓴:“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充分釋放全社會創業創新潛能”。
“做好創新,關鍵在‘人。”日前,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省科協榮譽主席李蘭娟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要營造整個社會的創新積極性和緊迫感,快馬加鞭做好科技創新,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的路,敢于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做好創新,這樣才能使我們國家成為科技強國。”
李蘭娟,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感染病學專家,浙江大學醫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主任醫師、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感染性疾病診治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國家重點學科帶頭人。從事傳染病學醫療、教學和研究工作40余年,并取得顯著成就。創建獨特有效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統(Li-ALS)治療重型肝炎獲重大突破。急性、亞急性重肝病死率從88.1%顯著降低至21.1%,慢重肝從84.6%降至56.6%。主持制定我國首部《肝衰竭診療指南》、《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統治療肝衰竭指南》,推廣李氏人工肝至全國31個省市300余家醫療單位,治療肝衰竭10余萬例次。“重癥肝病診治的理論創新與技術突破”項目獲201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首創李氏人工肝聯合肝移植治療重癥肝病的新方法,重癥肝病肝移植受者5年生存率提高到80%以上,挽救了無數生命。與鄭樹森院士領銜“終末期肝病綜合診治創新團隊”獲201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創新團隊獎)。
自1994年始在感染微生態領域開展了一系列創新性研究,創立感染微生態理論,從微生態角度來審視感染的發生、發展和結局,率先全面揭示肝病腸道微生態宏基因組變化規律,提出B/E值為腸道定植抗力的新指標,闡明腸道微生態變化與重型肝炎發生、發展的關系,創建微生態干預防治重癥肝病的新策略,為感染防治提供了嶄新的思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肝硬化腸道菌群基因集,揭示腸道菌群與肝硬化的秘密,該研究成果《肝硬化中腸道菌群的改變》于2014年9月發表于國際頂尖期刊《Nature》雜志,并入選2014年“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擔任國際微生物組聯盟4th IHMC主席,引領國際微生態研究。她帶領團隊及時應對為傳染病診斷和防治工作,探索鉆研SARS、手足口病、地震災后防疫、甲型H1N1流感,H7N9禽流感等傳染病防控難題,為保障國民健康作出了重大的貢獻。還大力推進協同創新工作,為建成世界一流的感染性疾病診治學術中心而努力。
Q&A
記者: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改造傳統引擎,打造新引擎。”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明確指出,“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提高實體經濟的整體素質和競爭力。”堅持自主創新,不斷推動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成為全社會的共識。請問您是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有哪些建議?
李蘭娟:總理的報告對我們國家科技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作了特別重要的論述和提出了明確的意見。沒有科技創新,中國夢這篇大文章難以順利寫下去,“兩個翻番”、“兩個一百年”的目標就難以順利達到,我們也就難以從大國走向強國。所以我覺得要充分認識科技創新的巨大作用,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未來一項重要的戰略常抓不懈。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科技領域,從過去的跟跑者、慢慢發展到現在的并行者,甚至領跑者。
要做好創新,最關鍵的是人。這一點在工作報告中也講得非常明確,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就要建設新穎的創業創新的機制格局,讓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創客都能有合適的平臺;要支持分享經濟,提高資源利用的效率,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富起來;要促進科技管理機制改革,實施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
而在科技成果轉化的過程中,人的作用也非常關鍵。我們做了許多好的論文,但這些科研成果一定要轉化成生產力,轉化為能夠支撐社會經濟發展的生產力。所以報告中也強調要擴大高校科研院所的自主權,提出要實施支持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政策,要完善股權期權稅收優惠政策以及分紅獎勵辦法,鼓勵科研人員創業創新。只有把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匯聚科研人才與資源,我們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才能形成一個磅礴的力量。
記者:2014年9月,李克強總理在夏季達沃斯論壇首次發出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持續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發揮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互聯網+集眾智匯眾力的乘數效應。”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更是為“雙創”鼓與呼。請問您是如何理解“雙創”的?持續推動該舉措有哪些重要意義?
李蘭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反映了人類創新發展歷史和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人類社會發展史實際上就是一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歷史。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培育和催生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的必然選擇,是擴大就業、實現富民之道的根本舉措,是激發全社會創新潛能和創業活力的有效途徑。
創業創新究竟應由哪些人來干,如何選擇創業者,政府應該干什么,這些是我們在推進創業創新發展中常常碰到的問題。我認為,影響創業創新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國民素質、基礎研究水平、科研基礎設施條件、體制政策環境等方面,但核心是人的因素。推動創新發展,一定要堅持以人為本推進創新,充分調動和激發人的創業創新基因。所以,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激發廣大的科技人員的創新熱情及激情,把他們科研的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多數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的科技人員,雖然取得了很多的成果,在理論基礎上也做了很多的研究,可能也發表了很多的SCI的文章,科研院所考核往往是發表論文了就算完了。這樣是絕對不夠的。
如何把科技人員的積極性更好地調動起來?應當加快落實高校、科研院所等專業技術人員創業政策,建立健全科研人員雙向流動機制;進一步完善創新型中小企業上市股權激勵和員工持股計劃制度規則;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按照有關規定,通過股權、期權、分紅等激勵方式,調動科研人員創業積極性。只有這樣把科技人員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我們的科技強國才能實現。
此外,各級政府部門應當勇于作為,加快改革步伐,簡政放權,加大創業資金支持,健全有利于創業的政策制度,給市場主體創業創新留出空間,搭好舞臺。推進創業創新還要改變“選運動員”的方式,在全社會高揚創新和企業家精神,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讓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創業創新的大潮,使大量優秀人才在創業創新的偉大實踐中脫穎而出。
記者:“科技成果轉化體系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構成內容,是經濟發展和核心競爭力形成的重要保障。”然而,我國科技事業發展過程中卻存在的一個怪現象—重研發、輕應用,科技成果“轉化難”的問題還很突出。請問科技成果“轉化難”的主要癥結在哪里?如何才能真正讓科技成果在“轉化”中落地生根?
李蘭娟:科技成果轉化是科技與經濟相結合的關鍵環節,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促進經濟增長的形式。大力提高我國科技成果轉化能力,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迫切需要。
針對科技成果“轉化難”的問題,中央在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部署中,突出強調四個“對接”,即“強化科技同經濟對接、創新成果同產業對接、創新項目同現實生產力對接、研發人員創新勞動同其利益收入對接”。
我認為,突出四個“對接”就是為了根治科技與經濟“兩張皮”頑疾,破除阻礙創新驅動發展壁壘,打通科技成果轉化通道,最大限度調動科技人才創新積極性,使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真正落地。
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國家是有一些非常明確的規定的:研究成果要用于生產力,要經過反復的實驗研究,醫療成果要用于臨床,要反復地進行對比研究。像我們的一個新藥出來,要經過一期、二期、三期臨床研制,才能在臨床上大規模地推廣。科學是非常嚴謹的,不能浮躁。對科技成果的評價,一定要按照嚴格的科學的客觀的規律來評價,按照相關國際慣例來進行推廣,這點是非常重要的,也才是安全的。當然,我們既要大膽實踐,又要注意規范和標準建設。
此外,還要有一個轉化的平臺,讓科技成果經過這個平臺檢驗后,再轉變為大規模的生產。這其中包含一個轉化的過程。這個轉化過程要有人支持,要有政策支持,還要有一定的財力給予支持。許多東西實驗室里好用不一定臨床好用,所以需要有一定的投入來保證成果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