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驅動發展對國家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增強發展的長期動力,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降低資源能源消耗、改善生態環境等具有重要意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抓住重點著力推進。決定創新驅動的關鍵在人和技術,高層次的創新人才是創新驅動的關鍵之一。院士專家工作站是以企業為主體,以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需求為導向,以產學研合作項目為紐帶,依托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等高層次人才及其創新團隊,為企業自主創新、轉型和產業優化升級提供智力支撐的重要平臺,是在實踐中集聚、培養高層次人才和創新人才,促進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的重要舉措,是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服務企業技術創新的開創性工作。5年的實踐,四川省院士專家工作站工作助力創新驅動,取得顯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本文擬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以期更好地促進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
一、院士專家工作站助力創新驅動取得顯著成效
院士專家工作站是一個全新的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綜合性創新服務平臺。它將建站主體企業的實際創新需求與院士專家及其科研團隊的技術專長緊密地結合起來,促進院士專家與企業項目對接、科研成果與企業對接、產品與市場對接,既服務了經濟社會發展,又為各類人才施展才智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實現了持續雙向互動、合作共贏。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旨在滿足企業和科研機構技術創新的需求,探索政府、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間交流合作的新機制,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1]
院士專家工作站助力創新驅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通過5年的實踐,四川省院士專家工作站在助力創新驅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是聚集高端人才,促進企業創新轉型升級,借院士及其科研團隊“外腦”,為企業的自主創新、轉型升級和戰略決策創造了條件;二是發揮院士及團隊專業專長,為其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搭建綜合性平臺;三是促進“產學研”緊密結合,營造良好的組織形式和合作氛圍,院士專家工作站為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找到了一個很好的結合點,是“產學研”長效結合的不可或缺的綜合創新性平臺;四是為企業培養高端創新人才創造條件,通過院士專家工作站這一互動形式,企業派出多名年輕技術骨干與行業領軍的院士專家共同參與技術難題攻關,促進企業科技人才快速成長;五是促進軍民融合推進產業發展。如某航聯電連接器公司在突破一些關鍵技術和高尖端產品的研發中,深感人才缺乏,技術支撐不夠。通過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引入院士專家團隊,聯合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填補了國內應用技術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調整,提升了其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產品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通信等領域,推動了軍用技術在民用領域的成果轉化,同步拓展了軍民品市場,不斷培育了企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四川省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工作始于2008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省科協、組織部等七部門共建。截至2015年底,全省建站總數達到230個,其中省級工作站40個,建站數呈逐年遞增趨勢,涵蓋了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節能環保、優質農業等重點產業領域,已成為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載體和產學研協同創新的重要平臺。
解決企業核心技術瓶頸,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建站單位借助院士專家及其創新團隊雄厚研發實力,圍繞企業關鍵核心技術難題開展聯合攻關,爭取國家或省部級科研項目立項支持,發明專利及科技成果轉化數量大幅增加,核心競爭力顯著提升。截至2015年底,院士專家及其創新團隊幫助企業解決關鍵核心技術難題1200多項,取得發明專利1000多項,獲得國家或省部級科技獎勵近500項,推廣轉化科技成果1300多項,主持或參與制定國家、行業標準500項。如中水電顧問集團某勘測設計研究院工作站“高速滑坡致災機理及搶險加固技術研究”等成果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70等多項。
指導企業戰略決策,助力企業成為行業“龍頭”。進站院士專家發揮智力支持作用,立足行業或產業發展和國內外市場需求,確定研發方向,提高研發精準點。某汽輪機公司建站以來,在數名院士的指導下,在重型燃機熱端部件研發和高參數超臨界機組用材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為搶占國內和國際市場奠定了堅實基礎。
為企業培養一批高層次創新人才。企業研發人員參與項目聯合攻關,有效地吸收院士專家的科研思路、理念、方法及模式。如某電器集團工作站先后培養碩士70人,博士10人以上,為公司的創新發展培養了自主創新人才。
有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區域經濟發展。通過開展行業、產業共性技術攻關,對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某集團公司工作站與院士及國外專家聯合攻關,研發出汽車漆專用鈦白、塑料專用鈦白等新產品,新產品收入占企業銷售總收入70%,有力地推動了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如某麻業公司,通過與院士及團隊合作,改進苧麻紡紗關鍵生產工藝和優化苧麻種植技術,提升了苧麻纖維的品質、產量,同時有效解決了生產過程中的污染排放,不僅有效帶動了苧麻種植農戶增收致富,還促進了當地苧麻紡織產業鏈的升級和地區經濟發展。
二、存在的問題
四川省的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雖然取得了長足發展和顯著成效,但同時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發展不平衡,與各地發展戰略、產業技術重大創新需要不相適應。四川省院士專家工作站近幾年取得突破性進展,但從總體而言,還存在著發展不平衡,分布不盡合理等問題。其主要表現在:一是工作站建設地區差距較大,較發達地區建站數量較多,欠發達地區建站數量偏少;二是建站地區、領域分布不均,工作站多分布集中在經濟較發達地區,63%集中在成德綿三市,領域分布不盡合理,主要集中在機械、電子等傳統優勢領域;三是引進院士專家區域性差異明顯,引進院士、專家,主要在成德綿三市。建站發展不平衡、分布不合理,勢必與相關地區整體發展戰略、產業技術創新總體規劃的不協調。
協同推進機制不健全,橫向聯動、縱向聯動的工作格局尚未完全形成。從5 年的運行情況看,四川省院士專家工作站的工作體系已基本形成,然而各部門共同推進工作站建設的協同性還不夠,主要表現在:一是聯席會議制度不夠健全,部門聯動缺乏實質性、長效性的支持和行動,沒有真正把工作站建設與相關業務部門實際工作直接掛鉤;二是省市縣三級之間的聯動缺乏必要的支撐條件和激勵機制。
高端人才支撐后勁不足,人才服務平臺建設亟待加強。院士專家工作站,關鍵在于高層次創新人才的引進:一是院士,院士等高層次人才資源有限,信息不對稱,普遍存在對口難、對接難、邀請難等問題;二是行業領域的高層次“能人”,同樣存在對接難、邀請難等問題。
政策缺位,缺乏一定的保障支撐條件。到目前為止,四川省已建工作站230個,與兄弟省市相比,差距甚大,與四川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也有一定差距。主要原因是:一是大部分市州科協沒有專門機構承擔工作站具體工作,人員缺位、職責不清、責任不明,影響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正常開展;二是經費投入嚴重不足,四川省僅對獲批建立省級院士(專家)工作站的民營企業給予資助獎勵經費,而國有企業建立的工作站沒有資助獎勵,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建站的積極性;三是激勵保障機制尚不完善,院士專家工作站建站經費投入方式、與科研規律相適應的考核指標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
三、對策建議
1.加大宣傳力度,提升對工作站新內涵的認識。院士專家工作站是院士專家及其團隊與企業內生驅動的產學研創新結合的有效模式,特別是高端引領集聚和無縫對接、互動互利協同創新,其功能和特點是其它創新平臺不具備的。院士專家工作站能夠有效集聚所需的高層次人才和富有潛力的后備力量;能夠快速搭建高水平、跨學科、跨領域、跨區域,相互交叉的,綜合性的戰略決策咨詢和創新平臺;能夠實現經濟與科技相結合,“智本”和資本的有機融合;能夠促使與海內外優秀人才、高等院校、科技社團、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吸納更多優秀人才為我所用[2]。
2.聯手推進開放創新,加快形成大聯合大協作工作格局。一是進一步完善院士專家工作站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各成員單位的聯動集成,建議國家相關部門在院士專家工作站項目申報立項上有所傾斜,加大支持力度;二是省市縣尤其是各級科協應當加強縱向聯合,形成省市縣三級聯動機制;三是各級科協要制定完善工作站建設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科研項目激勵辦法、工作站績效考核辦法等制度,督促和幫助建站單位建立完善適合自身發展的工作站管理辦法,及時解決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
3.實施高端智力匯集工程,制定引進培育的相關政策。加快人才資源支撐體系建設,建立人才綜合服務平臺。推進形成科協、組織等部門的人才資源共享機制,針對院士專家工作站需求,完善《院士專家信息庫》等,逐步形成工作站建立與發展的人才與技術的支撐體系,夯實建站工作基礎,建立人才、成果、需求等暢通的對接機制[3]。
4.以管理制度的頂層設計為保障,構建工作站建設的長效機制。一是進一步完善工作站項層設計,發揮各部門的優勢,形成黨委、人才部門牽頭形成合力的工作推進機制,切實落實聯席會議各成員單位職責,加強統籌協調和宏觀指導,有計劃、有重點地推進院士專家工作站的建設和發展,使其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二是工作站機制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面較廣,需要做好統籌協調;三是借鑒兄弟省市縣設立院士專家服務中心的成功經驗,結合四川省部分市設立院士專家服務中心的成功做法,設立專門機構承擔工作站具體工作;四是將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納入各省(市)“十三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五是在加強工作站動態管理的基礎上,根據產業行業特征和科研規律,制定并完善院士專家工作站管理制度和考核指標體系。
5.加大支持、強化保障,構建具有科協特色面向服務企業創新的服務體系。 一是根據四川省委、省政府《關于推進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的實施意見》中“各級政府應加大經費支持力度”的精神,借鑒兄弟省市縣和總結我省有關市州經驗,建議省級財政將省級工作站的資助獎勵經費列入專項資金管理;二是探索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設備設施共享平臺、科技成果轉化交易服務平臺、科技金融服務平臺,為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提供全方位服務;三是大力推廣“銀站合作”、院士專家技術入股等協同創新模式經驗,探索有利于吸引國內外高層次人才來川創新創業的激勵保障機制。
(作者系四川省科學技術咨詢服務中心主任、四川省科學技術發展研究所所長、四川省咨詢業協會秘書長。)
責編/劉紅偉
參考文獻
[1]任代祥. 建設院士(專家)工作站 助推創新驅動發展[N].四川科技報, 2015-08-19(6).
[2]項宇琳. 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有效模式探究—以浙江省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為例[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 2013(16):155-156 .
[3] 隗斌賢. 促進院士專家工作站持續健康發展的對策與建議[J]. 今日科技,2014(9):49-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