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張濤,經濟學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經濟模型室主任,中國數量經濟學會理事,盤古智庫學術委員,品牌中國戰略研究規劃院副秘書長。2003—2004 英國劍橋大學高級訪問學者,2007—2008年美國加洲大學圣地亞哥分校高級訪問學者,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萊夫·格蘭杰教授合作研究。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多篇,主要代表著作有《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組合預測—理論、方法及應用》、《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its Impacts on the Neighboring Countries》、《動態經濟計量建模過程的模型研究》、《中國經濟增長的要素分析》、《從收入分配角度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經濟計量學精要》(譯著),《經濟預測》(譯著)等。主要研究領域為:經濟計量理論與方法,經濟政策評價,金融實驗經濟學。
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增長呈現減速趨勢。對比金融危機前后工業國家經濟增長數據,僅有美國大致恢復到經濟危機前增長水平。經濟增長放緩導致外貿需求下降,全球貿易總量萎縮,世界貨物出口額增速遠低于金融危機之前兩位數增長的水平。反映全球經濟景氣程度的PMI指數和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也屢創新低、持續低迷。可以預見,全球經濟復蘇依舊艱巨。國際經濟的嚴峻形勢給正處于速度換檔、結構調整時期的中國經濟帶來很大挑戰。
在我國,經濟增速下行壓力在需求側上主要表現為投資乏力。制造業投資增速繼續受產能過剩抑制,房地產投資在去庫存壓力下放緩增長,而用于對沖制造業和房地產投資下滑的基礎設施投資由于受投資回報率和地方融資能力制約,難以持續維持高增長態勢。從產業層面看,經濟增速下行壓力主要來自工業增長乏力。工業發展面臨的產能過剩、投資效率偏低、出口競爭力下降,以及傳統工業基地斷崖式衰退等中長期問題將成為工業恢復中高速增長的羈絆。
中國經濟在需求側表現出的下行壓力事實上是由于供給側長期結構性問題所造成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適應和引領新常態的重大發展方略,其主要任務就是通過重大改革,提高供給質量,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推進解決重大的結構性問題。
新常態下供給側改革應從三個方面取得突破。一是解決技術和商業模式協同創新問題,以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和產業競爭力的提升。傳統的創新主要集中于技術創新,從技術特點與性能出發,探尋產品的應用前景進而挖掘產品的市場價值,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但是,隨著競爭環境日益復雜,單純的技術創新無法給企業乃至產業帶來持續的、難以模仿的核心競爭力,而商業模式創新可以為產業創新實現提供必要的保障。從消費者的角度設計企業的盈利機制,注重用戶體驗,在為客戶創造價值的同時獲取自身的價值。技術創新決定具有競爭力產品的出現,商業模式創新決定產品價值轉化為企業價值。通過技術與商業模式的協同創新,統籌資源與市場,提升企業乃至整個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二是解決資源、金融、制度錯配問題,以降低改革的風險和成本。金融領域的資源錯配、制度設計帶來的市場分割等問題是造成效率損失和結構失衡的主要原因。合理地配置資源,不僅有利于實現資源的充分流動,而且對于降低改革成本、激發經濟增長潛力意義重大。
三是解決中國品牌升級轉型問題,以品牌為核心整合各種經濟要素,以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品牌是一種無形資產,全球市場各個行業各個領域的競爭越來越表現為品牌競爭。從“中國制造”的世界影響力來看,我國企業具備了產量優勢,我國500種主要工業品中有220多種產量位居全球第一。在我國出口的商品中,90%以上是貼牌產品,能為眾多世界級品牌做代工說明我國產品也具備了一定的品質優勢。
然而,依靠資源、資金和廉價勞動力所帶來的產量優勢并未改變我國產品在全球產業鏈中始終徘徊在“微笑曲線”底部的局面,關鍵原因就是我們缺失品牌競爭力優勢。2015年度《世界品牌500強》評價結果顯示,從品牌數量的國家分布看,美國擁有228席,占比45.6%,我國有31個品牌入選,占比6.2%,相對于13億人口大國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顯然我們還屬于“產品大國、品牌小國”。
品牌不僅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體現,更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綜合體現。通過品牌建設,推動企業轉型升級,提高國際化經營水平,實現由規模擴張向追求質量效益、由價值鏈低端向價值鏈高端的轉變。依靠品牌經濟,增強企業和國家的核心競爭力應該成為當下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歷史節點,全球經濟也正處在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前夜。“一帶一路”、《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計劃等國家戰略的推進為企業提供良好的發展平臺,在經濟轉型升級期,把品牌戰略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加強頂層設計,強化政府對企業品牌建設的推動作用,科學制定切實可行的中長期品牌戰略發展目標,通過政策的杠桿調節作用激勵企業進行品牌建設,樹立中國品牌的國家形象。
中國品牌走出去的關鍵在于創新。新陳代謝是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任何品牌都要經受適者生存的考驗,經典品牌都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在產品品質、管理方式、營銷方式、現代企業制度等各個方面不斷創新,同時深入挖掘自身的文化底蘊, 將這種文化與品牌觀念相結合,并將這種品牌理念有效地融入到企業理念中去, 通過理念不斷提升企業品牌。創新程度如何,決定了一個品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能走多遠,也決定了一個品牌的興衰。因此,品牌轉型升級要把創新作為培育品牌的關鍵要素,把品牌價值作為衡量創新成效的重要標準。
責編/宋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