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成成
智慧城市是指充分運用物聯網、云計算等先進信息技術手段,創新管理制度和金融機制,有效配置和融合人、土地、信息和資金等城市資源,形成高效運轉、可持續的城市總體生態系統。目前,我國正高速推進城鎮化,“城市病”的問題在相關地區逐漸凸顯,各地產業轉型升級也日益迫切。為此,建設智慧城市迫在眉睫。《城鎮化發展規劃2012-2020》也將建設智慧城市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
建設智慧城市,需要企業的平臺和技術的支撐,銀江股份有限公司便是該領域的領航者,目前已發展成為中國領先的智慧城市解決方案提供商和數據運營服務商。公司以“致力智慧城市建設”為企業愿景,率先在國內提出智慧城市的理念,通過智能識別、數據融合、移動計算、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的應用,以及可穿戴設備、移動智能終端設備的產品開發,為智慧城市發展提供支持。
新模式
—建設校企研發實習基地
近年來,銀江股份創新團隊積極探索跟進技術和產業發展前沿,以中國智能交通和銀江發展戰略的創新需求為依托,以省級院士專家工作站和國家級博士后工作站為平臺,以“推動中國智能交通發展,筑就中國智慧城市夢想”為共同使命,為公司戰略決策提供智力支持,建設和管理智慧城市協同創新中心等聯動共建研發基地,共同攻克課題關鍵性技術難題,積累專利、標準等無形資產,培育和提升團隊素質,帶動公司研發體系革新和技術創新發展,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做出突出的貢獻。
一系列創新成果的取得,與“講理想、比貢獻”活動密不可分。多年來,銀江股份創新團隊,立足推動浙江智慧城市建設實踐及全國智能交通發展。
2012年11月,銀江股份院士專家工作站掛牌成立。在院士工作站何積豐院士的指導下,公司執行副總裁田華執筆的《基于“云管端”操作系統的智慧健康公共服務平臺探索》咨詢報告得到了浙江省副省長毛光烈的高度評價和親筆批示。
該報告緊密結合浙江省當時智慧城市發展理念,為基于“云管端”操作系統的智慧健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和運營方面提供了完整的架構和實施的可行性論證,豐富了浙江省智慧城市建設理論和實務探索。
“對技術進行科學統籌、規劃、管理和協調,是我們順利實現智力成果轉化、推進創業創新的重要路徑。”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
據他介紹,公司采用共建研發基地的模式,建立銀江股份—杭州師范大學智慧城市協同創新中心,以加快院士資源與公司資源密切結合,推動合作,擴大了產學研合作范圍,進一步推動技術和人才的雙向交流,逐步實現了校企科技知識的共享、共進等功能,為智慧技術的發展和智慧城市的建設提供有力的智慧支撐。
新思維
—院士資源強勢注入
銀江股份創新團隊致力于智能交通前沿技術和產品研發,在何積豐院士團隊優勢資源和高端人才的強力支持下,成功競得2項省部級課題。
其中,浙江省重大科技專項“基于多傳感器數據并行融合的交通狀況實時評估系統與發布平臺”已完成研究和結題,解決了多源異構交通流信息采集與融合、交通數據分析與信息服務發布技術等關鍵技術難題;工信部物聯網發展專項“交通狀態感知與實時智能誘導平臺”主要致力于解決不完備交通感知數據處理、多源異構交通大數據自適應融合計算、多模式交通傳感器和基礎設施智能控制、城市路網交通狀態感知與實時智能誘導平臺等關鍵技術難題, 也已經完成研究任務。
院士資源的強勢注入,為團隊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撐;課題的立項和系統推進,為團隊創新提供了強大的發展動力。
新積淀
—助推科技成果轉化落地
銀江股份創新團隊注重知識的積累,并配備完善的知識產權隊伍,推動公司無形資產積淀,積極推進行業技術進步。近年來,團隊先后主導完成國家標準項目1項、申請發明專利授權6項(授權2項)、軟件著作權11項、國際學術論文10篇。多項成果在國際智能交通學術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城市交通流信息采集與存儲》(GB/T29192-2012)為城市交通流基礎數據采集提供了規范,奠定了智能交通大數據處理基礎。“一種融合SVM與BP神經網絡的城市道路交通狀態檢測方法”等發明專利為智能交通基礎數據采集和處理提供了創新方法。
研發團隊積極推進科研成果轉化,獲得的專利、論文、軟件著作權等12項科研成果轉化為產品,應用于公司承接的項目中,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主要轉化的產品有潮汐車道控制系統軟件、易出行交通信息服務移動應用軟件、交通數據采集分析系統軟件、交通信息采集融合與數據發布系統軟件、基于號牌號碼的流量預測系統軟件、基于視頻技術的車輛違章檢測系統軟件、公眾交通信息發布系統軟件。這些產品提高了企業在交通流檢測與分析、交通信息服務等方面的技術競爭力,提升了企業的整體實力。
在構建智慧交通建設智慧城市的道路上,銀江股份創新團隊還在前行努力,相信未來團隊定會在宜居城市建設、創新性交通發展等領域取得更新、更多的成果,為推進中國智能交通發展,筑就中國智慧城市夢想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