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春霞 唐濤

激勵創新人才,助力企業發展。4月26日,中國創意品牌盛典新聞發布會在中國科技會堂舉行。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在會上宣布了“中國創意品牌盛典”這一行業盛事的啟動,并就未來的工作內容和發展方向進行了介紹。據悉,“中國創意品牌盛典”是由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亞太地區中小企業創新服務鏈聯盟共同主辦,中國生產力品牌孵化專業委員會、北京小滿橙意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聯合承辦的大型系列活動。會后,記者專訪了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理事長劉玉蘭,就“盛典”的詳細內容進行了深入采訪。
聯合各界力量,助力企業與人才創新發展
在向記者介紹“盛典”的舉辦宗旨和目的時,劉理事長特別強調了企業與人才在“雙創”中的主體地位和重要性。她說:“創業創新的主體,一是企業,二是人才。當前很多中小型企業轉型升級面臨困境,市場中的個體創新人才也缺乏扶持。因此,我們必須想盡辦法、完善機制,讓大企業拉動中小企業創新,為創新人才發展提供空間與出口。而舉辦‘盛典活動,正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
劉理事長表示,“盛典”活動雖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但萬變不離其宗,所有的活動設定,都是為國內創意企業、創新人才的發展做貢獻、做扶持。“盛典”活動的舉辦,是為了更好地發現、推介、表彰中國優秀創意企業和創新人才,鼓勵更多優秀創意、創新、創業人才的涌現,推動中國企業完成“互聯網+”轉型升級、提質增效。而想要達到這個目標,就需要舉全行業的力量,匯集各界的優勢資源,共同為這項盛事出力。
“我們希望以‘盛典這一系列的活動為抓手,通過建立線上與線下、境內與境外、政府與市場之間開放、互動、相促進的公共平臺,實現人才、資源等要素跨地區、跨行業流動,形成創業創新的良好環境,真正推動政策落地生根。”劉理事長說。
“盛典”活動影響深遠,千萬元獎金只是鼓勵手段
對于“盛典”活動內容的設定,劉理事長介紹道,所有的環節和板塊都是會同有關專家、機構共同探討得出的結果,協會希望通過更合理、更接地氣、更有實效的活動,打造一個具有生命力的“盛典”。這個過程中,不僅得到了日本生產力本部、馬來西亞生產力促進中心、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和臺灣中國生產力中心的鼎力支持,更有來自社會各界的建議和想法。
當記者問到1000萬元的大獎時,劉理事長笑談,大獎只是鼓勵創新企業和人才的一個手段,而獎金的設定則是根據合作企業和支持基金的實力綜合考量的。對于外界來說,如此高規格的獎金確實能起到一個刺激和吸引的作用,但其實這個獎項的意義,遠遠不止獎金這一點。
劉理事長說,國家對于創新企業、人才的鼓勵、肯定和全方位扶持,對獲獎者來說,或許是更具有深遠影響的。因為獲獎團隊不僅能得到業界榮譽和獎金,更能獲得諸多發展機會,比如得到項目主辦方提供的投資基金支持、專業營銷平臺支持、一流咨詢機構支持,還有可能加盟真人秀節目《潮流玩主》等等,這對于企業和人才來說是更具有長遠意義的福利,遠比有限的獎金更重要。而“中國創意品牌盛典”將在年末舉辦盛大的頒獎典禮—“中國創意品牌之夜”,將聯手權威機構、媒體和業界精英,共同打造極具視覺沖擊力和震撼力的創意視聽盛宴,為獲獎者及優秀創新人才提供寬廣絢麗的展示舞臺,完美展現科技創新與文化創意相結合的品牌理念。
對于“盛典”后續的活動,劉理事長介紹說,“盛典”還將創建“中國生產力發展基金”,投資企業品牌孵化器、中國好技術等機構和國家項目的入選企業;聯合各地企業共同建設新型“品牌孵化器、加速器和眾創空間”,培育優秀初創企業和優秀創業人才;聯合國內外及港澳臺地區相關高等院校、研究機構、傳媒單位以及海內外相關機構的專家力量共同發起“創新競爭力”研究,推出“亞太(中國)創新競爭力排行榜”,表彰各領域優秀創意創新典范;發起“一帶一路”產業促進聯盟,助力“一帶一路”建設。同時,盛典還將在世界各地舉辦文化沙龍、創意市集、明星論壇、主題展覽等系列線下活動,全面深入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這些都是大獎的有力支撐和補充,將會給全社會的創新企業和人才帶來積極影響。
“我們希望通過‘盛典架設起市場與政府之間的橋梁,進一步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市場活躍氛圍,讓更多的創業者、創新企業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幫助,得到更多的機會和空間,最終實現社會效應與經濟效益的雙贏。”劉理事長表示。
與小滿的合作,是一個開創性的嘗試
談到這次“盛典”的合作方—小滿文化集團,劉理事長稱贊道,這是一個非常具有情懷和責任感的企業,這次與小滿的合作,其實是一次具有開創意義的嘗試。作為創新創業的主體之一,企業在“雙創”工作中發揮的作用其實更大、更實際。企業能夠更好地帶動產業鏈上下的中小企業創新,更能發揮、利用政府機構所不具備的優勢資源和社會渠道。
劉理事長認為,“中國創意品牌盛典”系列活動的舉辦,可謂是踐行國家政策、推動“雙創”發展的有力舉措,也是政企優勢互補、強力合作的一次積極嘗試,未來將為完善國家創業創新環境、推動創意企業和創新人才的發展做出積極貢獻。她也呼吁更多的大企業能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發揮更多大作用,帶動中小企業創新,助力人才發展。她特別強調,改善創新環境,是推動“雙創”發展的重中之重,這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而其中,企業的力量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