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淑艷 尹凌凡(廣東省深圳龍崗中醫院黃閣坑社康服務中心 深圳 518000)
?
抗生素治療胎膜早破早產合并生殖道感染效果觀察
魯淑艷尹凌凡(廣東省深圳龍崗中醫院黃閣坑社康服務中心深圳518000)
摘要:目的:探討抗生素治療胎膜早破早產合并生殖道感染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2013年12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80例胎膜早破早產合并生殖道感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40例宮頸分泌物培養有菌生長者作為研究組,40例培養結果無菌者為對照組。進行抗生素、宮縮抑制劑以及糖皮質激素治療,探討治療效果。結果:兩組患者分娩方式產后出血、產褥感染以及絨毛膜羊膜炎等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新生兒體質量、肺炎發生率以及死亡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臨床治療過程中我們應該密切監測胎兒宮內狀況以及宮內感染指標,明確致病菌,合理采用藥物進行預防及控制感染。
關鍵詞:抗生素胎膜早破早產生殖道感染治療方式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antibiotic treatment of PPROM clinical effect and reproductive tract infections.Methods:Selection in December 2013 and 2015,November in our hospital 80 cases of fetal membrane early broken preterm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of which 40 cases of PROM premature rupture of preterm cervical secretions were cultured with bacteria growth as the study group,40 cases of culture sterile were as control group. For antibiotics,corticosteroids and tocolytic therapy for patients,to investigate the treatment method and effect. Results: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mode of delivery in patients with postpartum hemorrhage,puerperal infection and human chorionic amniotic membrane inflammation indicators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The body weight,the two groups of neonatal pneumonia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Conclusion:The clinical course of treatment we should closely monitor the situation of fetus and intrauterine infection index and clear pathogens and rational use of drug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infection.
Key words:Antibiotics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 Reproductive tract infections Treatment
早產主要是指妊娠在28~37w之間分娩,35%的早產患者是由于胎膜早破誘發,生殖道感染是導致孕婦出現胎膜早破早產的主要原因之一[1~3]。對臨床中小于35w胎膜早破早產合并生殖道感染需要進行合理的控制感染,盡可能地延長患者的孕周促胎肺成熟,從而能有效地降低圍生兒的病死率,最終能顯著改善母嬰結局[4~6]。因此,本文選取2013年12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8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孕期在35w以下胎膜早破早產合并生殖道感染治療效果?,F將具體研究內容整理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12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8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將40例宮頸分泌物培養有菌生長者作為研究組,40例培養結果無菌者為對照組。研究組患者年齡23~36歲,平均年齡(28.64±5.32)歲;發病孕周28~37w,平均發病孕周(31.21±2.04)w;其中包括21例膿性白帶,19例漿液性白帶;感染包括:8例解脲支原體感染,6例沙眼衣原體感染,15例細菌性陰道病感染,3例假絲酵母菌感染以及8例滴蟲感染。對照組患者年齡22~35歲,平均年齡(27.52±4.63)歲;發病孕周28~36w,平均發病孕周(32.01±2.11)w。兩組患者年齡、發病孕周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一般方法:選取兩根無菌陰道棉拭子在患者陰道穹隆1/3處以及宮頸管采集陰道及宮頸的分泌物,采用快速細菌性陰道病檢測卡對患者進行檢查,呈藍色表示為陽性;采用沙眼衣原體抗體檢測試劑盒檢測患者的沙眼衣原體,若出現兩個條帶且分別處于藍帶和紅帶區域,表示為陽性;采用支原體培養和藥敏試劑盒檢測患者的解脲支原體,當培養基轉為清亮的紅色則為陽性;采用生理鹽水和濃度為10%的氫氧鉀濕片法檢測患者的滴蟲和假絲酵母菌。解脲支原體和沙眼衣原體檢測為陽性,則說明患者為妊娠合并宮頸炎;細菌性陰道病、假絲酵母菌感染以及滴蟲感染為陽性,則說明患者為妊娠合并陰道炎[7]。
對破膜在12h以上的患者應該采用劑量為2.5g的頭孢唑林鈉進行治療,口服劑量為0.5g的頭孢定膠囊,治療時間為3d;其中存在宮縮的患者采用硫酸鎂進行治療。常規給予患者地塞米松進行治療,主要目的在于促進胎肺成熟。對合并生殖道感染患者需要給予抗敏感藥物進行治療:其中細菌性陰道病以及滴蟲呈陽性患者,在陰道內給予1枚奧硝唑栓劑,7d;對假絲酵母菌感染患者,在陰道內給予1枚制霉菌栓;解脲支原體和沙眼衣原體呈陽性應該采取劑量為1g的阿奇霉素頓服。而對臨床上出現臨產、宮內感染以及胎兒窘迫等不良現象,則立即進行終止妊娠[8]。
1.3統計學方法: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采取率(%)表示,組間率對比采取X2檢驗;計量資料采取均數±方差(±s)表示,組間率對比采取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比較兩組患者結局:兩組患者分娩方式產后出血、產褥感染以及絨毛膜羊膜炎等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結局比較[n,(%)]
2.2比較兩組新生兒結局:研究組新生兒體質量為(2765±398)g,對照組為(2496±398)g;研究組新生兒肺炎發生率為15.0%(6/ 40),死亡率為2.5%(1/40),對照組新生兒肺炎發生率為17.5% (7/40),死亡率為5.0%(2/40)。兩組新生兒體質量、肺炎發生率以及死亡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臨床上導致胎膜早破早產的主要原因在于生殖道病原微生物上行性感染,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能降低新生兒死亡率,避免產褥感染、產后出血的發生[9]。本次研究中,兩組患者及新生兒結局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采用有效的治療方式能延長孕周、促進胎肺成熟,不會增加孕產婦的發病率。
綜上所述,孕周在35w以下的胎膜早破早產合并生殖道感染的孕婦,在臨床保胎治療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密切監測胎兒宮內狀況以及宮內感染指標,然后明確致病菌,合理地采用廣譜或敏感抗生素進行預防及控制感染,在抑制患者宮縮的同時應該采用糖皮質激素促胎肺成熟[10]。但是若患者在保胎過程中陰道流出液體,并帶有異味,同時伴隨發熱、心率加快以及C反應蛋白升高等羊膜腔感染臨床癥狀,甚至孕周達到35w的患者應該立即對其進行終止妊娠。在患者分娩時應該將其胎盤母面取拭子作細菌培養,將胎盤送病理檢查,將此結果作為產后控制以及治療感染的臨床依據。
參考文獻
[1]姜海利.胎膜早破早產合并生殖道感染的治療[J].醫學綜述,2011,17(9):1359-1361.
[2]梁林林.胎膜早破早產孕婦生殖道感染狀況及母嬰結局的臨床分析[D].中國醫科大學,2014:15-16.
[3]黃霞.胎膜早破早產與生殖道感染關系的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2,6(6):21-22.
[4]趙麗君.孕婦生殖道感染對胎膜早破早產及母嬰結局影響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1,9(34):24-25.
[5]袁思蓉,郭玉萍.生殖道感染對胎膜早破早產和母嬰結局的影響分析[J].中華全科醫學,2012,10(4):520-521.
[6]徐鳳秋,杜曉東,陳建美,等.孕婦生殖道感染對胎膜早破早產和分娩方式及IL-12和IL-18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4,52 (2):135-137.
[7]徐小麗.下生殖道感染對胎膜早破及母兒結局影響的臨床分析[D].安徽醫科大學,2013:126-127.
[8]肖立,曹偉.生殖道感染對未足月胎膜早破妊娠結局的影響[J].廣州醫學院學報,2012,40(2):45-48.
[9]何鋒云.下生殖道感染與妊娠結局[J].中國婦幼保健,2012,27 (2):312-313.
[10]宋美蘭,賈艷艷.妊娠晚期未足月胎膜早破208例臨床分析[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學版),2011,40(4):486-489.
中圖分類號:R714.4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8351(2016)04-00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