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娟(中條山集團總醫院心內科 垣曲 043700)
?
新活素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臨床效果觀察
王冬娟(中條山集團總醫院心內科垣曲043700)
摘要:目的:觀察新活素治療慢性心衰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44例診斷為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在心衰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給予新活素治療,對比觀察患者治療前后活動耐力、BNP值、尿量、心功能的改善情況。結果:治療后患者活動耐力增強、尿量增加、心功能有明顯改善,治療后BNP值明顯降低。結論:新活素可明顯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癥狀,有助于心功能的恢復。
關鍵詞:新活素慢性心力衰竭BNP值
慢性心力衰竭是臨床常見的難治病癥,近年來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積極有效的治療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明顯改善患者的預后。本實驗在慢性心衰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給予新活素治療,觀察44例患者臨床癥狀的緩解、心功能的改善情況。
1.1資料:選取2012年12月~2015年8月共44例診斷為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診斷標準參照《心力衰竭國內外指南》[1]進行診斷:主要臨床表現為夜間呼吸困難(需端坐才能緩解)、頸靜脈怒張,體格檢查有肺部啰音、第三心音呈奔馬律,心臟超聲示心腔擴大;其次表現為下肢水腫、活動后呼吸困難、肝臟腫大;治療前后對比癥狀明顯好轉,體重下降≥4.5kg。慢性心衰分級參照NYHA標準:I級:患者有心臟病,但日常活動不受限制,一般體力活動不引起臨床癥狀;II級:休息時沒有癥狀,一般體力活動會出現癥狀;III級:休息時無心衰癥狀,小于一般體力活動即出現心衰癥狀;IV級:任何體力活動即出現心衰癥狀。入選患者為心衰分級II~IV級者,排除有肝、腎、肺等重要臟器疾病的患者,排除妊娠、哺乳期患者。44例入選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25例,年齡37~70歲,平均年齡(52.61±17.33)歲,病程1~7年,平均病程(3.88±1.73)年,其中II級7例,III級22例,IV級15例。
1.2治療方法: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常規治療:①控制引起心衰的病因:控制血壓降低心臟后負荷減少做功;控制血糖、血脂減少對心血管的損傷;②吸氧增加紅細胞的攜氧量改善患者呼吸困難癥狀,限液、利尿降低血管容量減輕前負荷;③給予利尿劑、抗感染、抗心律失常、抗凝等藥物治療;④囑患者低鹽、低脂飲食,進食富含優質蛋白質、維生素等食物。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所有患者給予新活素持續泵入,控制給藥的速度在0.0075~0.01μg/kg/min,48h持續泵入,劑量根據患者的血壓、心率、臨床癥狀等調整。記錄患者每日清晨血壓值、24h尿量,必要時重復抽血進行實驗室檢查以評估心衰治療的效果。
1.3觀察指標
1.3.1觀察患者活動耐力的改善情況:由醫護人員及家屬陪同患者下床活動,患者在平地慢步行走至患者自覺心慌、呼吸費力即停止,記錄患者入院時和癥狀穩定后行走的距離。
1.3.2治療前后尿量的改變:由護理人員記錄患者治療前后24h尿量。
1.3.3治療前后BNP值變化:每日清晨采血檢測BNP值,對比治療前后BNP值變化。
1.3.4心臟超聲:入院時行心臟超聲檢查,治療病情穩定后再行心臟超聲檢查,對比LVEF值、CO值的變化。
1.4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的形式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的形式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患者治療前行走距離為(319.33±67.35)m,治療后行走距離為(1687.16±313.56)m,行t檢驗,t=3.884,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2患者治療前24h尿量為(441.27±69.17)mL,治療后24h尿量為(2360.61±297.67)mL,行t檢驗,t=4.106,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3患者治療前BNP值為(1041.17±51.17)μg/mL,治療后為(231.63±17.37)μg/mL,行t檢驗,t=4.661,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4患者治療前LVEF值為(36.75±5.23)%,CO為(1.39±0.41)L/ min,治療后LVEF值為(62.73±6.94)%,CO值為(4.26±0.78)L/ min,行t檢驗,t=2.293,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隨著生活質量和醫療水平的提高,人類壽命延長,飲食結構的變化和工作節奏的加快使心臟疾病的發病率不斷上升,心臟每天都在不停搏動作功,心臟在沒有先天解剖學缺陷情況下,慢性心力衰竭在老年人、肥胖患者中更為常見。
慢性心衰的患者神經、體液因素都會有改變以維持心臟的功能[1],此時也即為心衰的代償期,交感神經(SNS)的興奮釋放兒茶酚胺類物質增多,RASS系統的激活使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的量增多,有實驗研究表明炎性因子IL6、IL10的量也明顯增加,這些改變的作用結果是使血管緊張、血容量增加,以維持循環系統的穩定,但必然會使心臟的負荷增加,心衰的癥狀加重,心臟結構惡化。
以往治療心衰的理論為強心、利尿、擴血管,常用于治療心衰的藥物有地高辛、硝酸甘油、硝普鈉、艾司洛爾、肝素鈉等,患者在癥狀上得到很大改善,但研究表明這些藥物的使用并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在此治療理論基礎上改進研發的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都具有擴張血管的作用,更適用于高血壓引起的心衰,但并不能干預心室的重構,對預后和壽命長短并沒有實質性改變。直到人凍干重組腦利鈉肽即新活素的出現,該藥不僅能改善心室重構,還能減低心衰患者的死亡率,提高生存率。
新活素的藥效成分為BNP即腦利鈉肽,主要由左心室壁細胞合成,心室壁張力增加和容量負荷增大都會促進其分泌,目前已將其推薦為治療心衰的IIa類藥物。其治療心衰的作用機制[2]為拮抗因心衰引起的神經體液因子的改變,即降低交感神經活性,抑制兒茶酚胺、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的分泌,利鈉、利尿,調節血管張力、降低血管容量、降低血壓。其突出的優點是具有抑制血管平滑肌細胞和心室壁細胞的增生,改善心室重構的作用。血液中BNP的量反映心衰的嚴重程度,與住院率和死亡率密切相關,有研究表明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況下以指南為治療目標和以BNP<100μg/mL為治療目標,隨訪15個月后發現,以BNP<100μg/mL為治療目標者終點事件(死亡)發生率明顯降低,因此腦利鈉肽不再單單是心衰診斷的指標,在治療心衰方面也得到了廣泛的關注。
本實驗通過觀察新活素治療慢性心衰療效,證明新活素可以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抑制心肌的重構、改善心臟的射血,具有良好的療效,可以安全用于臨床,并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魏來臨,秦愛瓊,蔣衛東.心力衰竭國內外指南淺析[J].醫學與哲學,2013,34(5B):112-115.
[2]汪亞蕓,陳曼華.新活素對老年頑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無創血流動力學參數的影響[J].實用藥物與臨床,2015,18(4):406-408.
中圖分類號:R541.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8351(2016)04-018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