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湯勵雅(.泰州市人民醫院藥學部 泰州 5300;.蘇州市吳中人民醫院藥劑科 蘇州 58)
?
中藥注射劑在腫瘤患者臨床不規范應用的情況分析
李娜1湯勵雅2(1.泰州市人民醫院藥學部泰州225300;2.蘇州市吳中人民醫院藥劑科蘇州215128)
摘要:中藥注射劑在腫瘤的輔助治療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隨著使用的品種增多、使用量加大,臨床不規范應用情況日益突出,主要表現在辨證施治不規范、超劑量使用、溶媒選擇不正確、聯合用藥、滴速控制和用藥途徑等方面。因此,臨床工作中應正確認識中藥注射劑的安全問題,做到辨證施治、合理用藥。
關鍵詞:中藥注射劑抗腫瘤不合理用藥臨床藥學
近年來,中藥注射劑在治療腫瘤的藥物中使用越來越多,因其突出的療效及較小的不良反應在腫瘤治療中占據重要地位。但目前使用者多為執業西醫師,幾乎未經過系統的中醫藥知識培訓。為促進中藥注射劑的合理使用,現將不規范應用情況分析如下:
1.1辨證施治不規范:中藥注射劑輔助治療抗腫瘤按適應癥分類:①扶正減毒。②患有嚴重內科疾病或不能耐受西醫治療者。老年腫瘤患者因為基礎疾病多、體質弱、患者及其家屬對腫瘤治療的預期不同于年輕腫瘤患者、放化療耐受差等,需更好地評估、個體化、中西醫結合治療。③西醫治療無效的晚期腫瘤最佳支持治療,即癥狀控制。癥狀控制內容包括疼痛、疲乏、潮熱、便秘、惡心嘔吐、失眠等。④鞏固維持治療:初始治療獲得腫瘤緩解或穩定者,可以繼續鞏固維持治療,從而鞏固療效、提高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辨證理論是中藥制劑的理論根基,是中藥應用的基本法則,在中藥注射的過程中也要應用辨證思想。因此在使用中藥注射劑時,要對同病異證或者異病同證等情況有所區別[1],根據不同患者的體質,辨病與辨癥相結合,才能合理運用中藥注射劑。
1.2超劑量用藥:中藥注射劑應按照藥品說明書的推薦劑量給藥,如果中藥注射劑的使用劑量超過安全范圍,患者極易發生不良反應。香菇多糖注射液給藥頻次為每周2次,每次2mL,有報道其審核的長期醫囑出現每次2mL,使用療程達5d的情況;另外鴉膽子油乳注射液藥品說明書規定的用法是單次10~30mL,而所審核醫囑出現一次使用100mL,超出了藥品說明書規定的最大用量。
1.3溶媒問題
1.3.1溶媒選擇不正確:溶媒的選擇是至關重要的,若溶媒不符合藥物pH的要求,會產生不溶性微粒,可直接導致藥物不良反應。所以臨床使用時應遵循藥品說明書推薦的依據藥物本身pH選定的特定溶媒。如苦參注射液(pH為4~6.5)與0.9%的氯化鈉注射液配伍后,會因為發生鹽析作用產生大量不溶性微粒,一般可用5%或10%的葡萄糖注射液作溶媒。消癌平注射液藥品說明書規定用5%或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釋,而臨床亦有用氯化鈉注射液作稀釋劑。臨床診療過程中復方苦參注射液多選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釋后應用的不合理率高達68.57%。該藥是由苦參、白土苓提取的苦參堿、氧化苦參堿、槐定堿等組成的新型中藥制劑,臨床具有抗腫瘤、鎮痛、止血、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對輕度癌性疼痛療效確切。其pH值為7.5~8.5,應以氯化鈉稀釋后使用,避免用pH值在3.5~5.5的5%的葡萄糖注射液稀釋,以免產生沉淀[2]。另因鴉膽子油乳注射液屬脂肪乳劑型,應該加到同樣等滲的氯化鈉注射液中,從而防止靜脈炎的發生,不能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靜脈滴注。
1.3.2溶媒用量不當:溶媒用量不足,導致中藥注射劑濃度過高,從而引起藥物不良反應。如給予一名肺癌患者靜脈滴注100mL艾迪注射液+250mL 5%葡萄糖注射液治療后,患者很快出現面部烘熱繼而出現皮疹,全身瘙癢,同時伴有心悸。此例屬于溶劑用量不足造成藥物濃度過高[3]。溶媒用量過多會導致藥物的溶解度下降,藥物濃度過低,最終將會影響藥物的治療作用。而且輸液量加大,也會給患者造成不便。
1.4聯合用藥不合理:由于中藥注射劑成分復雜,當中藥注射劑之間或與溶媒混合后,為避免藥物間發生化學反應導致不良反應,合用時要有一定的時間間隔或在兩種藥物之間輸入適量液體,盡量避免與其他藥物在同一容器內混合使用。
1.5滴速不當:如艾迪注射液首次用藥給藥速度開始15滴/min,30 min后無不良反應,則給藥速度控制在50滴/min[4]。康萊特注射液首次使用前10min滴速應控制在20滴/min緩慢滴注,20 min后可持續增加,半小時后可保持在40~60滴/min。中藥注射劑滴注過快,會導致藥物局部濃度過高,可能出現頭暈、嘔吐、疼痛刺激、皮炎等;滴注過慢,中藥注射劑易出現pH值改變、水解、氧化、變色等發生不良反應。因此在給藥時對給藥速度作相應調整。
1.6用藥途徑不合理:中藥注射劑因制劑工藝及質量要求的不同,給藥途徑不盡相同。審方時,藥師發現有醫生將人參多糖由肌肉注射改為靜脈滴注,及時指出并讓醫生修改醫囑。靜脈滴注與肌肉注射的注射劑質量標準不同,供靜脈輸液用的注射劑不得添加抑菌劑,同時應作細菌內毒素或熱原檢查等[5]。中藥注射劑靜脈注射,使中藥注射劑中的致敏源直接進入血管,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中藥注射劑與抗腫瘤藥物相比,價格便宜,同時減輕消化道反應、骨髓抑制等一些不良反應,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針對以上出現的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2.1醫院應嚴格按照《中藥注射劑臨床使用基本原則》制訂中藥注射劑使用規定,加強對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的宣傳與監測。
2.2臨床藥師應憑借在藥物信息方面的優勢向醫務人員宣傳中藥注射劑合理用藥的知識,對臨床用藥進行監督指導,及時糾正臨床用藥中存在的問題,積極開展藥學監護。
2.3加強對特殊患者的用藥觀察:使用中藥注射劑前務必詳細詢問患者的過敏史,對過敏體質者應慎用,尤其老人、兒童、肝腎功能異常患者應慎重使用,加強監測。輸液時盡量單一使用中藥注射劑,對過敏體質者,用藥前做過敏試驗,使用過程中,應嚴密觀察患者的反應,尤其應加強對首次使用的患者開始給藥20min內的觀察。
綜上,藥師和醫師應深入學習中醫藥理論,加強實踐。在臨床治療腫瘤過程中,應在辨證施治的總原則下,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適當藥物,制定治療方案,做到辨證施治、合理用藥。
參考文獻
[1]歐陽宇,閆彩霞,廖義芳.臨床藥學與中藥制劑的應用探討[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23):371-372.
[2]王利杰,權曉曉,崔李平,等.1599例中藥注射劑醫囑用藥合理性分析[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4,14(2):132-134.
[3]張力,馮巧巧,楊曉暉.中藥注射劑不合理使用相關不良事件案例分析與探討[J].中國藥物警戒,2009,6(10):598-602.
[4]王貴英.中藥注射劑的不良反應分析及探究[J].繼續醫學教育,2013,27(9):46-48.
[5]陳云俠.中藥注射劑臨床不合理用藥分析[J].吉林醫學,2011,32(34):7267-7268.
中圖分類號:R28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8351(2016)04-01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