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靈(深圳市龍崗區第六人民醫院 深圳 518000)
?
旋覆代赭湯聯合西藥治療反流性食管炎的臨床分析
張天靈(深圳市龍崗區第六人民醫院深圳518000)
摘要:目的:觀察旋覆代赭湯聯合西藥治療反流性食管炎的臨床效果。方法:以我院2014年11月1日~2015年10月31日收治的182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這些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傳統、常規的西藥方案(馬來酸曲美布汀分散片、蘭索拉唑腸溶片)治療,研究組基于傳統西藥治療加入中藥方劑(旋覆代赭湯)治療,半個月后觀察并統計兩組治療有效率。結果:研究組總體有效率為97.8%,明顯優于對照組的總體有效率9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旋覆代赭湯聯合西藥治療反流性食管炎的效果優于只采用傳統西藥,值得在臨床推廣。
關鍵詞:旋覆代赭湯聯合西藥治療反流性食管炎臨床分析治療效果
反流性食管炎是由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炎癥性病變,內鏡下表現為食管黏膜的破損,即食管糜爛和(或)食管潰瘍。反流性食管炎可發生于任何年齡的人群,成人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升高。因此,反流性食管炎通常是反流的膽汁和胃酸共同作用于食管黏膜的結果,而在膽汁引起食管損傷前,必存在幽門和下食管括約肌功能失調,使反流性食管炎遷延不愈[1]。目前針對反流性食管炎的主要方法是采用西藥聯合用藥(曲美布汀、蘭索拉唑),但此法效果欠佳。本研究討論傳統西藥聯合中藥湯劑(旋覆代赭湯)對反流性食管炎進行治療,觀察其效果,現將本次研究的詳細內容闡述如下:
1.1臨床資料:本研究選取我院2014年11月1日~2015年10 月31日收治的182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將這些患者隨機均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研究組92例,男性54例,女性38例,年齡最大者68歲,年齡最小者19歲,平均年齡(41.5±2.5)歲;對照組90例,男性46例,女性44例,年齡最大者66歲,年齡最小者17歲,平均年齡(40±1.5)歲。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學歷、既往病史等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選取標準:所有患者為診斷明確的反流性食管炎,具體診斷標準為:①臨床表現為反酸、燒心、嘔吐、噯氣等;②胃鏡下觀察可見一個或一個以上黏膜破損、胃黏膜充血水腫,部分患者還可在幽門部觀察到糜爛;③患者的癥狀通常在進食后加重。若有以下情況的患者需加以排除:①既往多病者;②年老體弱者;③患有其他傳染疾病者;④有心腦血管等其他系統疾病者;⑤對曲美布汀、質子泵抑制劑等藥物有過敏史者[2]。
1.3方法
1.3.1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傳統常規西藥治療,蘭索拉唑腸溶片,1次/d,30mg/次餐前服用;馬來酸曲美布汀分散片,3次/d,0.1g/次,餐前服用。
研究組加服中藥方劑(旋覆代赭湯)。在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療過程中,應遵守和胃降逆、益氣化痰的原則,故在有兼病的情況下進行加減藥物時應注意降逆、和胃、利膽的藥性。旋覆代赭湯的藥物組成和用量為:旋覆花15g,代赭石20g(先煎),人參6g(另煎),法半夏10g,生姜12g,大棗15g,炙甘草5g,風寒束肺者,加桂枝、杏仁;風熱犯肺者,加桑葉、菊花、桔梗;痰濕蘊肺者,加陳皮、茯苓、紫蘇子;肺脾兩虛者,加炙黃芪、五味子,伴有膽囊炎、膽結石者,加廣金錢草、海金沙、茵陳;伴有尿頻、尿急、尿黃者,加茵陳、虎杖、川木通。上述所有藥物每天一劑,水煎溫服,2次/d[3]。
1.3.2療效評價標準:兩組患者均在治療半個月以后復查,通過胃鏡、食管滴酸試驗、組織活檢等方式觀察治療情況,同時采用B超觀察膽囊、肝臟等的疾病情況,在出院后,隨訪患者三個月及六個月后的預后與復發情況。具體評價上述兩種方案的治療效果的標準如下:療效分為痊愈、顯效、有效、無效四個等級,每個等級對應標準為:①痊愈:患者接受治療前的胃脹、反酸、燒心、噯氣等癥狀消失,胃鏡下破損黏膜愈合,黏膜顏色恢復正常,B超下肝、膽均未見異常;②顯效:治療半個月后,患者的胃脹、反酸、燒心、噯氣等癥狀得到明顯改善,胃鏡下破損黏膜創面明顯縮小,顏色大部分恢復正常,B超下肝、膽未見明顯異常;③有效:患者接受治療之前的癥狀得到部分改善,胃鏡下可見患者的胃黏膜的炎癥反應得到明顯改善,食欲增加;④無效:患者的接受治療前與接受治療后比較,胃脹、反酸、燒心、噯氣等癥狀無明顯改善,胃鏡下見患者的破損黏膜無改善,炎癥反應基本不消失。通過以上分析方法對患者接受治療后的效果進行評價,并分別計算兩組總體有效率,總有效率=(患者痊愈病例數+顯效病例數+有效病例數)/總病例數×100%[4]。
1.3.3統計學方法:本次研究所有數據,采用SPSS軟件進行統計分析,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研究組與對照組治療后,治療效果統計數據如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數據統計表
2.2不良反應:研究組中出現一例劇烈嘔吐,經對癥治療,癥狀消失,其余未見不良反應。
反流性食管炎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種,主要臨床癥狀為胃脹、反酸、燒心、噯氣,在飯后可明顯加重。是由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炎癥性病變,在胃、十二指腸收縮的推動作用下,胃酸、膽汁、胰液等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強酸性物質持續刺激胃和食管黏膜,致使黏膜發生損傷,引起炎癥、潰瘍等。內鏡下表現為食管黏膜的破損,即食管糜爛和(或)食管潰瘍。在中醫文獻中,并無明確的關于反流性食管炎的記載,根據其臨床癥狀特點,屬于中醫的“胃脘痛”、“吐酸”、“噎膈”等范疇。中醫認為,反流性食管炎的發生主要病因是飲食不節和情志失調,導致胃失和降、濁氣上逆,病位在食管,與肝、脾、胃相關。近年來,有中醫學家指出,反流性食管炎的病機在于脾胃,脾主升胃主降,脾胃功能失調,導致脾胃的正常升降功能受到影響,使肝膽之氣淤積,故而患者出現惡心嘔吐、口苦等癥狀。故在中醫中,對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療以和胃降逆、益氣化痰為主要原則。而在目前的臨床中,常采用促胃動力藥、質子泵抑制劑聯合用藥的方案,但是此方案由于根本病因沒有得到根除,難以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5]。
在本研究中,采用《傷寒論》中名方旋覆代赭湯,為理氣劑,具有降逆化痰、益氣和胃之功效[6],主治胃虛痰阻氣逆證。胃脘痞悶或脹滿,按之不痛,頻頻噯氣,或見納差、呃逆、惡心,甚或嘔吐,舌苔白膩,脈緩或滑。方中旋覆花下氣消痰、降逆除噫為君,代赭石重鎮降逆、止嘔除呃為臣,助旋覆花降逆化痰而止嘔噫。佐以法半夏、生姜降逆化痰、和胃止嘔,人參、大棗益氣補中以療胃虛,使以炙甘草補中和藥。諸藥相合,標本兼顧,以奏降逆和胃、益氣化痰之功,使胃氣復,氣逆平,則痞滿、噯氣、嘔呃自除。因湯劑的靈活性,可根據臨床表現,可隨癥加減。本研究表明,研究組以傳統西藥為基礎,加上中藥的調理,總體有效率為97.8%,效果明顯優于只采用傳統西藥治療的對照組的9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的不良反應較少。
西方國家的發病率高,亞洲地區發病率低。這種地域性差異可能與遺傳和環境因素有關。但近二十年全球的發病率都有上升趨勢。中老年人、肥胖、吸煙、飲酒及精神壓力大者是反流性食管炎的高發人群。病因包括:①抗反流屏障的破壞。食管下端括約肌是在食管與胃交界線之上3~5cm范圍內的高壓區。該處靜息壓為15~30mmHg,構成一個壓力屏障,起著防止胃內容物反流入食管的生理作用。正常人腹內壓增加能通過迷走神經引起食管下端括約肌收縮反射,使食管下端括約肌壓成倍增加以防食物反流。食管下端括約肌壓過低和腹內壓增加時不能引起有力的食管下端括約肌收縮反應者,則可導致反流性食管炎。②食管酸廓清功能的障礙。正常食管酸廓清功能包括食管排空和唾液中和兩部分。當酸性胃內容物反流時,只需1~2次(10~15s)食管繼發性蠕動即可排空幾乎所有的反流物。殘留于食管黏膜陷窩內的少量酸液則可被唾液(正常人每小時有1000~1500mL,pH為6~8的唾液經食管入胃)中和。食管酸廓清的功能在于減少食管黏膜浸泡于胃酸中的時限,故有防止反流性食管炎的作用。若此功能障礙,則酸性胃內容物反流導致炎癥的發生。③食管黏膜抗反流屏障功能的損害。當防御屏障受損傷時,即使在正常反流情況下也可致食管炎。研究發現,食管上皮細胞增生和修復能力的削弱是反流性食管炎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④反流物對食管黏膜的攻擊作用等。
綜上所述,采用旋覆代赭湯聯合西藥治療反流性食管炎方案有著良好的臨床應用效果,值得在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李劍.中西藥聯合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的臨床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6(28):31-32.
[2]鄭秀英.中西藥聯合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藥咨訊,2010,2(2):189.
[3]王濱,孫天燕,王曉宇,等.膽汁反流性胃炎臨床研究與分析[J].醫學研究雜志,2010,39(1):96-97.
[4]張穎麗.旋覆代赭湯治療反流性食管炎的臨床療效[J].實用醫學雜志,2013,29(7):1197-1198.
[5]徐春鳳,劉子達.加味香砂六君子湯合旋覆代赭湯治療反流性食管炎[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30(5):906-907.
[6]張永明,張海萍.五子五花湯聯合西藥治療反流性食管炎80例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藥科技,2014,21(6):70.
中圖分類號:R5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8351(2016)04-00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