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黎明(廣東省湛江市第一中醫醫院 湛江 524000)
?
自擬健脾通氣方聯合西藥治療不全性腸梗阻的臨床研究
鄭黎明(廣東省湛江市第一中醫醫院湛江524000)
摘要:目的:探討自擬健脾通氣方聯合西藥治療不全性腸梗阻的臨床療效。方法:將62例確診為不全性腸梗阻的患者納入研究并隨機分組,所有患者行常規靜脈營養支持,對照組30例聯合莫沙必利片治療,觀察組32例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中藥自擬健脾通氣方治療;比較兩組臨床療效。結果:觀察組不全性腸梗阻緩解率及生活評分高于對照組,緩解所需時間更少,差異顯著,P<0.05。結論:自擬健脾通氣方聯合西藥治療不全性腸梗阻療效顯著,緩解率更高,起效更快,值得推廣。
關鍵詞:自擬健脾通氣方西藥不全性腸梗阻臨床研究
不全性腸梗阻是臨床上一種較為常見的腸道梗阻性疾病,以腹痛難忍、肛門排氣受限為主要臨床表現,經腹平片可確診。本病預后較完全性腸梗阻稍好,但總病死率仍可高達8%~13%。西醫對于本病的治療以對癥支持治療為主,部分患者經保守治療即可獲得緩解,但部分患者效果不理想,最終仍需采取手術治療,增加了患者身心負擔。研究表明,既往有惡性腫瘤病史且已行手術治療后出現不全性腸梗阻患者,由于體質虛弱,靜脈營養支持及莫沙比利口服治療效果欠佳[1]。我們在此基礎上聯合中藥健脾通氣方治療,效果顯著,在此匯報成果。
1.1一般資料:病例均為2013年8月~2014年9月于我院就診且確診為不全性腸梗阻的患者共62例,依據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觀察組中男性20例,女性12例,平均年齡(64.65±13.87)歲,肝癌6例,結直腸癌10例,胃癌11例,胰腺癌5例;對照組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齡(65.08±13.65)歲。兩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診斷標準:參照第6版《外科學》[2]:3個月內CT及臨床各項檢查均未提示有腫瘤復發轉移征象;胃腸道惡性腫瘤手術病史;間斷腹痛,腹脹癥狀,或嘔吐;腹部立位平片提示腸腔積氣,但未見明顯氣液平面。
1.3納入標準:①符合不完全性腸梗阻診斷標準,并知情同意者;②無其他嚴重疾病者;③腫瘤病史,均已行手術治療后引起的非機械性腸梗阻者;④中醫證型屬于氣虛血瘀者;⑤患者均經我院醫學倫理會審核通過。
1.4排除標準:①不符診斷標準者;②中醫證型不符者;③繼發性高血壓患者;④藥物過敏者;⑤肝腎功能及凝血功能嚴重障礙者。
1.5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流質飲食或禁食、靜脈營養支持治療,根據情況予胃腸減壓,莫沙比利(魯南貝特制藥,國藥準字H19990317)5mg,3次/d。治療期間如病情加重或治療10d仍未緩解,轉外科手術治療。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自擬健脾通氣方,由生白術30g,太子參、炒薏苡仁、南沙參各20g,茯苓、山藥、烏藥、丹參各10g,木香、炒枳殼各6g,甘草3g,隨證加減。所有藥物由我院中藥房統一代煎,100mL/次,2次/d,兩組均為10d為一療程。
1.6觀察指標:治療結束,比較兩組患者不完全腸梗阻緩解率、緩解時間,隨訪3個月,比較兩組生活質量及復發情況。緩解標準為:腹脹、腹痛減輕,無嘔吐,腹部立位平片無明顯積氣,進食流質后腹部無明顯不適。生活質量采用KPS評分,評估其體力狀況,KPS降低≥10%為降低,<10%為穩定。
1.7統計學方法:運用SPSS17.0統計學分析,均用雙側檢驗,統計前對數據進行正態分布檢測,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數表示,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緩解時間:對照組平均緩解時間(5.63±0.79)d,觀察組平均緩解時間為(4.18±0.53)d,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482,P<0.01。
2.2臨床療效及生活質量:觀察組臨床緩解率更高,KPS評分改善更顯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及生活質量
2.3隨訪情況:治療后隨訪3個月,對照組中有4例再次出現梗阻,1例經保守治療好轉,3例轉外科手術治療;觀察組3例出現再梗,均經藥物保守治療后緩解,組間比較隨訪情況無顯著差異,P>0.05。
手術是治療胃腸道腫瘤的主要手段,但手術對機體損傷大,腸道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炎性反應和過度損傷令部分患者易出現腸梗阻[3];老年患者體質虛弱,腸蠕動功能降低,也是本病的重要誘因。腸梗阻屬于中醫學“腸結”、“關格”范疇,大小腸為傳化之腑,小腸主升清瀉濁,吸收水谷精微,大腸以通降為順,兩者相互協調排出糟粕。腸腑生理功能為瀉而不藏,實而不滿,以通降為順、滯塞不通為逆,手術等因素可導致患者腸腑氣血阻滯,積于腸內則發為腸梗阻。通則不同,因此腸梗阻的治療當始終以通為原則,對于此類情況臨床上不少醫生選擇以承氣湯類加減治療,效果往往不顯著[4]。
我們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患者存在癌癥病史,癌毒積于體內可進一步耗傷氣血,損傷正氣,不耐攻伐。脾胃虛弱,氣機推動乏力,氣機運行不暢,氣為血之帥,氣機運行受限最終亦可影響血液運行,最終氣滯血瘀共存,進一步加重梗阻表現。可見,對于此類疾病的治療,當兼顧患者既往病史及四診資料,如確屬脾胃虛弱者需謹慎應用攻法,臨證治療當以益氣扶正為主,輔以行氣消脹,脾胃得健,氣機自復。同時臨證用藥時應結合患者具體情況對藥物進行加減,糾其所偏,補其不足,方可令病情如抽絲剝繭,藥到病除。方中生白術、太子參、茯苓、山藥、炒薏苡仁益氣健脾;木香、炒枳殼行氣消脹;甘草調和藥性;丹參活血化瘀。本研究觀察組應用自擬健脾通氣方治療,總緩解率更高,起效更快,與姚強[5]的研究結果一致,均證實了健脾通氣方對于此類疾病治療的獨特優勢。自擬健脾通氣方中由于生白術的應用為一亮點,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白術量小具有較好的止瀉作用,但30g以上時具有顯著的促進胃腸蠕動作用,與茯苓、淮山合用均可提高機體免疫力,有效預防腫瘤復發[6];木香、炒枳殼均可促進胃腸動力;丹參中富含的丹參酮可改善微循環,抗氧化作用顯著。
可見,觀察組用藥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角度均有充實的理論支持。綜上,我們認為自擬健脾通氣方聯合莫沙必利治療本病效果顯著,可作為氣虛血淤型腸梗阻的常規治療方案,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王甘露,侍立志,賀德,等.術后粘連性不全腸梗阻的非手術治療[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11,18(3):286-289.
[2]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480.
[3]董永紅,李鵬飛.預防腹部術后腸粘連研究進展[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13,19(5):608-610.
[4]吳青,李敏.血府逐瘀湯合大承氣湯加減治療術后腸粘連性腹痛75例臨床觀察[J].浙江中醫雜志,2014,49(12):900-901.
[5]姚強,鄧建良,周炎,等.自擬健脾通氣方聯合莫沙比利治療不全性腸梗阻16例臨床觀察[J].北京中醫藥,2015,34(10):808-809. [6]黃先軍.中西醫結合治療粘連性腸梗阻的臨床體會[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10):450.
中圖分類號:R57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8351(2016)04-00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