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錦梅+++王蕊



摘 要: 分析了計算機與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任務驅動教學方法。探討了教學改革的背景、現狀,給出了實施方案及具體案例。通過教學實踐,證明了該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和創新性,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計算機與信息技術; 模塊; 任務驅動;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TP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16)05-100-04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 teaching, and puts forward the task-driven teaching method. The background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teaching reform are discussed, and the implementation plan and the specific cases are given. Through teaching practice, it is proved that this method can improve students' initiative and innovativeness, and the good teaching results has achieved.
Key words: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odule; task-driven; teaching method
0 引言
計算機信息基礎教育是學生計算機基礎知識的構建和能力培養的基礎,對于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仍遵循“以應用為主”的原則,力求培養學生對信息的獲取、分析和處理能力是21世紀大學生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標志[1]。
1 改革背景
現今信息技術飛速發展,計算機應用技術日益普及,學生計算機應用水平和計算機文化意識有了明顯的提高,各高校也非常重視計算機文化基礎教育。但每所高校具體情況不同,所面臨的問題也不同,本文結合我校具體情況,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進行統計分析,共發放95份調查問卷,收回90份。以統計結果為根據,分析了我校計算機文化基礎教育存在的問題,由此提出了基于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模式,其目的是推進我校計算機文化基礎教育改革,力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終身學習能力等,使學生能真正學之有用。
1.1 生源現狀
我校面向全國招生,生源來自全國各地,學生個體差異較大。學生在中學階段接受的計算機課程的教學情況差距大,學生的理論基礎普遍薄弱,上機操作能力參差不齊。多數學生的計算機知識和能力處于起步水平,實際操作不熟練或不會操作,而來自邊遠地區的學生一般對計算機比較陌生。這就要求教師盡可能兼顧各層次學生的需求,這勢必會給教學帶來一定的難度。為了解決學生“吃不飽”和“吃不了”的現狀,就必須對教學進行改革。
1.2 教學效果調查
授課前先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為之后開展教學提供參考,下面給出部分調查情況。
問卷調查⑴:對現在教學中采用幻燈片+投影儀的課堂教學形式?
A. 不滿意 B. 一般 C.滿意
統計結果如圖1所示,60%的學生不滿意老一套“填鴨”式的教學方式,29.3%的學生認為一般,另外10.7%的學生滿意,由此可見,大部分學生還是期待能有新的教學方法的改革并樂于嘗試。
由此我們也可以分析出傳統的教學方法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現在雖然輔助了多媒體教學手段, 增多了課堂信息量,提高了教學效率,但實際上并未改變原有“填鴨”式教學方式。這種失去主動性的學習,即便學生聽懂了也很容易忘記。另外,被動學習讓很多學生感覺是為了考試而在完成任務,并不是自己主動想學,他們可以平時不用功,最后考前突擊學習,強化訓練,這種教學不利于學生創造性的學習。
1.3 教學方式調查
問卷調查⑵:哪種學習方式更有助于培養自己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A.課堂教學方式 B.自主學習 C.協作學習
統計結果如圖2所示:10.2%學生滿足于現行的課堂教學,29.3%的學生愿意自主學習,60.5%的學生更樂于與同學之間協作學習。
1.4 信息素質和創新能力缺乏
本人主持過三期大學生創新性實驗項目,先后培養了15名不同專業本科學生,都是挑選出的綜合素質和計算機水平較高的學生。他們在參與課題時都已學過計算機基礎課程,在課題的實施過程中發現學生在使用計算機時還存在以下問題:對信息的搜集、查詢、分析、利用的能力非常欠缺,計算機的基本技能不錯但缺乏靈活應用,不能很好的應用于專業知識領域的學習中。
2 教學方法改革
2.1 整合教學內容,采取任務驅動教學法
選取2個本科班共95名學生進行教學改革試點,與平行另外2個班級96名學生成績進行對比。開課前先進行分組,平均7人一組,民族和漢族搭配,選定一名組長,設定的任務可自行完成也可小組討論完成,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形成一種互幫互助、團結合作的精神。
將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基礎課程按照教學大綱及培養目標整合教學內容,從課程的考核和實用出發,設定了8個大任務,明確每個任務的學時、內容、要求、實施過程及評價。嘗試實行傳統教學與任務驅動教學相結合,課堂與課后相結合,從而提高教與學的效率,使兩者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
按照設定的任務貫穿于教學過程中,每個班建立QQ學習群,課后布置作業,要求學生按照規定的時間上傳作業,老師利用課外時間評閱,在下次上課時進行點評。實施過程中發現存在一些問題,例如,一些懶惰的學生下載其他同學的作業直接或簡單修改后提交,還有個別學生不上交作業,所以作業的展示和評價發揮了很好的作用,經過了一至兩次后,再無此現象出現,督促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另外通過一些較好的作業的展示也讓學生有了對比,從而找到自己的差距,開拓了思路。
2.2 任務設置
任務驅動教學強調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其教學以完成典型任務為主,強調讓學生在任務情境中,掌握知識,獲得技能,提高能力[2]。此方法著重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符合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以及靈活運用計算機基礎知識能力的目標。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基本特征[2]有以下。
⑴ 學生為主體:學生自主通過不同方式選擇素材,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習欲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⑵ 教師為主導:教師的角色轉變,成為學生的合作者和任務評價者,成為傳授知識的輔導者,針對不同學生設定不同要求并給予不同的答疑,從而起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
⑶ 任務為主線:根據教學大綱設置教學任務,將所學內容貫穿于教學過程中。
采取任務驅動法,將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基礎課程劃分為8個模塊,如表1所示。
3 教學實施
根據任務設置進行教學改革,下面介紹兩個任務的詳細設置。
3.1 Word綜合應用
⑴ 任務內容:Word個人簡歷制作(或自傳學生會競聘崗位)。
⑵ 任務要求:掌握以下知識點。①Word文檔的創建、輸入、編輯、保存、打開和關閉方法。②字符、段落和頁面的格式化。③插入剪貼畫、圖片及圖形文件。④編輯、設置圖片格式。⑤插入藝術字。⑥繪制圖形。⑦表格的創建、編輯和調整,設置表格的樣式。
⑶ 任務實施:實施步驟如下。
第一步:引入課題。每位同學以后都會面臨畢業、就業找工作、參加招聘會推薦自己,都必須帶上自己的個人簡歷,由此引入今天的任務:Word排版及表格應用。
第二步:教師授課前精心準備了七篇不同層次、涉及不同知識點圖文并茂的范文,授課前進行展示,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通過仔細觀察,吸取一些排版設計風格,開拓思路。
第三步:學生在提前預習的基礎上,在課堂上扮演教師的角色,對每個知識點進行講解并操作,在講解的過程中,各組成員可以補充,其他組同學也可以糾正、探討較難的知識點,大膽發表個人意見,最后教師加以補充完善。通過此種方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第四步:課后老師通過QQ群布置作業,學生自行設計,制作一份精美的簡歷,在規定時間上交。在此平臺大家可以交流、討論、互相欣賞其他同學的作品。
第五步:教師下次上課利用一點時間根據參閱學生提交的作業進行任務評價。對存在的共性問題進行講解,同時分別挑選出一些優秀的和較差的作品進行展示,以此來激勵學生學習的能動性。
3.2 PowerPoint制作
⑴ 任務內容:介紹一種疾病。
⑵ 任務要求:掌握以下知識點。①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和編輯。②演示文稿的視圖方式。③演示文稿的格式化和美化方法。④演示文稿中不同對象的動畫效果的制作。⑤幻燈片切換效果的制作。⑥超級鏈接的創建與編輯。⑦幻燈片放映方式的設置。
⑶ 任務實施:實施步驟如下。
第一步:引入課題。假設你是一名醫生,被邀請到社區做一場介紹一種疾病的講座,由此引入今天的任務:PowerPoint制作。
第二步:教師授課前精心準備了五篇不同內容、設計風格迥異的案例進行展示,點出每個演示文稿的設計亮點,學生仔細觀察領悟。
第三步:教師選取其中的一個案例進行講解每個知識點及操作方法,在講授的過程中,涉及到的知識點以提問的方式由各組學生來回答,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一方面可以檢驗學生預習及基本掌握情況;另一方面可以調節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對存在的問題教師加以補充、糾正。
第四步:課后老師通過QQ群布置作業,要求每位學生自選介紹一種疾病,制作不少于15張的PPT,必須涉及到任務要求中的知識點,在規定時間上交。
第五步:教師下次上課利用一點時間進行作品展示以及點評。
教師進行任務設計時,要統籌兼顧,盡量包含每個知識點。設計、構造出一系列典型的可操作性強的“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既能感興趣又能從中掌握知識、技能和方法。這種以任務驅動為教學模式,創設情景,發現存在問題及時解決。通過學生協作的學習方式,可達到“組內合作”、“組間競爭”去探究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另外通過展示學生作品,也激勵了學習者。此種模式,既鍛煉了學生的多種智能,又很大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3.3 注重教學效果,重視總結
⑴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盡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激發學生積極討論、大膽發問、各抒己見,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⑵ 教師采取賞識教育和批判教育相結合的方法,對實驗中好的做法及存在的問題進行歸納、總結。展示優秀作品,肯定成績;指出差的作品不足之處;對存在的共性問題,教師進行解答或演示操作加以糾正。通過此種方法對一些敷衍了事、懶惰的學生起到了督促的作用。
3.4 充分利用信息平臺
作業任務、教學課件、習題等學習資料通過網絡平臺共享于學生,學生也可通過網絡隨時與教師交流,同學之間也可進行交流,這樣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程度和學習進度,自主選擇學習。組織開展網絡群討論,使得教、學雙方互相激勵、互相促進,達到共同學習進步的目的。
3.5 加強實踐訓練,提高操作技能
根據計算機課的特點,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需要聽講和操作有機結合,新知識的掌握是建立在熟練操作的基礎上。只有通過上機練習,才能發現問題、鞏固知識。在實驗課中充分發揮組長的作用,讓他們去為其他同學檢查,指導和糾正存在的問題,在班級中形成一種互幫互助、共同進步的學習氛圍。
4 改革效果
按照以上方案對2個本科班95名學生進行了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在學期末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進行了統計分析。
調查問題:這次教學實踐活動對促進“計算機與信息技術”課程學習是否有效?
A. 沒有效果 B. 效果不大 C. 基本有效 D. 很有效
調查結果如圖3所示。
由圖3分析可得,91%的學生認為此次教學實踐是有效的,能夠很好的激發學生學習的樂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另外通過成績分析后得出,參與教改的2個班級計算機等級考試通過率分別為85%和87%,沒有參與教改的2個平行班級等級考試通過率分別為75%和79.5%,說明此教改方法有效可行。
5 結束語
通過“模塊—任務驅動”教學方法在醫學院校對四個本科班207名學生進行兩個學期的教學改革實踐,從學生的實際應用需求入手,激發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和自主能力為基礎,讓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在實踐中進一步理解知識、深化學習。通過問卷調查及考試成績分析證明,此教改方法是有效的和可行的。
此教學方法在三本院校中實施,建議可推廣應用到高校及中職院校。在具體的任務設置中不同院校可根據自身情況設置適宜的難度。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劉曉玲,劉靈麗,歐陽霞.計算機文化基礎階梯式教學方法的研究與應用[J].計算機教育,2010.22:67-70
[2] 張國才.《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方法探討[J].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17(1):112-114
[3] 趙洪帥.民族高校“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探究[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10.19(2):85-88
[4] 曾俊.多元智能理論在高校《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