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騰飛 李瓊潔 鄧春青 張繚云
030001 太原 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病科
?
肝功能正常慢性HBV感染者肝組織學炎癥程度相關因素分析
劉騰飛李瓊潔鄧春青張繚云
030001太原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病科
【摘要】目的研究肝功能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的性別、年齡、HBeAg狀態、HBV DNA量、脾臟厚度、膽囊壁厚度及門靜脈內徑等指標與肝組織學炎癥程度的相關性。方法回顧性分析41例行肝組織學檢查而肝功能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相關病例資料,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上述指標與肝臟炎癥程度的相關性。結果41例慢性HBV感染者多數存在不同程度的炎癥病理損傷,炎癥分級≥G2者共18例(43.9%),年齡和膽囊壁厚度為肝組織炎癥分級的獨立危險因素(OR值分別為5.469、4.506,P值分別為0.003、0.014)。結論有接近半數肝功能正常慢性HBV感染者肝臟炎癥分級≥G2;年齡、膽囊壁厚度為評估肝功能正常慢性HBV感染者肝組織炎癥程度相關的臨床指標,此二者作為臨床指標隨訪該類患者可能有一定意義。
【關鍵詞】慢性HBV感染;肝組織學;年齡;膽囊壁厚度
肝臟疾病在我國發病率較高,就慢性HBV感染者而言約有9300萬人[1],且其中相當一部分人群表現為“慢性HBV攜帶者”和“非活動性HBsAg攜帶者”[2],此類患者常表現為無明顯的癥狀和體征,各項肝功能檢查指標均正常,傳統觀念認為此類人群一般無明顯的肝臟炎癥損傷或損傷比較輕微,故不需要采取特殊處理。但長期隨訪發現這部分患者中可能有部分會隱匿進展,存在明顯的肝臟炎癥[3],當再次就診時已經進展至肝硬化或肝癌,失去了最好的治療時機。針對肝功能檢查正常的此類患者,臨床建議其行肝組織學檢查,以決定是否需要行抗病毒治療。但肝組織學檢查作為一項有創檢查,難以被廣泛接受,且我國此類人群較多,特別是基層醫療單位條件有限,患者包括部分醫療人員對肝組織學檢查均存在一定的抗拒心理,直接制約了肝組織學檢查的實施和應用。故人們期望有便捷而又實用的無創性評估方法。本文就我院行肝組織學檢查的41例肝功能正常慢性HBV感染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探索臨床中易取得的指標(年齡、性別、HBeAg狀態、HBV DNA 定量、膽囊壁厚度、門靜脈內徑、脾臟厚度等)是否能夠間接評估肝功能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的肝臟炎癥程度,并為抗病毒治療提供依據。
資料和方法
一、病例資料
選擇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病科于2011年3月至2015年9月行肝組織學檢查的慢性HBV感染者41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17例;年齡15~52歲,平均年齡(30.8±10.1)歲。全部病例均HBsAg陽性大于6個月,進行肝組織學檢查前未曾接受過抗病毒藥物及保肝降酶藥物治療,1年內肝功能連續檢查3次均在正常范圍,無明顯癥狀和體征,且無重疊其他病毒感染,無自身免疫性肝病、藥物性肝損傷、脂肪肝及長期酗酒史。臨床及病理診斷均符合我國2010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二、檢測指標及方法
(一)觀察指標 用ELISA法檢測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試劑盒由珠海麗珠試劑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肝功能檢測使用希森美康CHEMIX-180生化分析儀,試劑由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HBV DNA定量檢測采用熒光定量-PCR法,試劑由湖南圣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臨界值為<1.0×103IU/mL。
(二)超聲檢查 入院后在肝組織學檢查前1周內對受檢者進行晨起空腹腹部彩超檢查,采用邁瑞DC-8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了解患者肝膽胰脾腎主要臟器的病變情況并測量其門靜脈內徑、脾臟厚度及膽囊壁厚度等指標。
(三)肝組織學檢查 B超引導下行肝穿刺術,用18號肝活檢針及美國MAGNUM自動彈射肝活檢槍取肝組織2~3條,長度約1.5~2 cm,術后腹帶加壓包扎,囑平臥休息,并心電監護24 h。取材后立即用10%甲醛固定,常規脫水,石蠟包埋,4 μm連續切片,依次進行HE常規、Masson、嗜銀網狀纖維及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病理讀片分析由同一位病理醫生進行。炎癥分級(G)和纖維化分期(S)標準均符合2010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四)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7.0統計軟件包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慢性HBV感染者的肝組織炎癥活動度≥G2及其與相關因素的關系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一、慢性HBV感染者肝組織病理炎癥分級和纖維化分期
41例慢性HBV感染者多數存在不同程度的病理炎癥損傷及纖維化(見表1),其炎癥分級呈G0~G3分布;纖維化分期呈S0~S3分布,均未見G4和S4患者。炎癥分級≥G2者共18例(43.9%),纖維化分期≥S2者共19例(46.3%)。

表1 41例肝功能正常慢性HBV感染患者肝組織
二、性別、HBeAg狀態及年齡與肝臟病理≥G2、≥S2的比較
對此41例慢性HBV感染者的不同性別、HBeAg狀態及年齡與肝組織病理炎癥分級、纖維化分期進行χ2檢驗。結果提示,性別、HBeAg狀態在兩組間所占比例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感染者年齡≥30周歲在≥G2中所占比例明顯高于 三、慢性HBV感染者肝組織炎癥分級≥G2的相關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計量資料及計數資料劃分方法見表3,因變量Y=1(炎癥分級≥G2),Y=0(炎癥分級 表2 41例慢性HBV感染者的性別、HBeAg狀態及年齡與肝臟病理≥G2、≥S2的比較 表3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計量、計數資料劃分方法 注:年齡、HBV DNA單位分別為歲、IU/mL,膽囊壁厚度、脾臟厚度及門靜脈內徑單位均為cm。 表4 41例慢性HBV感染者肝組織炎癥分級≥G2相關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Enter法) 討論 本研究所選的41例慢性HBV感染者,均無明顯的癥狀和體征,血清學肝功能檢查均正常,但肝組織學檢查發現,此41例慢性HBV感染者僅3例(7.3%)炎癥情況為G0,余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炎癥損傷(≥G2者占43.9%),與近年來有過的對這類人群進行肝組織學檢查的炎癥分級≥G2占23.7%~58.2%的報道[4,5]大致相近,說明肝功能指標并不是評估肝臟炎癥程度的唯一指標,并提示臨床醫生應對此類人群引起足夠的關注,加強隨訪或動員其行肝組織學檢查以判斷是否有抗病毒治療指征。 進一步對本研究對象肝組織進行炎癥分級,就臨床易獲取的指標(性別、年齡、HBV DNA定量、HBeAg狀態、門靜脈內徑、脾臟厚度、膽囊壁厚度)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提示年齡和膽囊壁厚度為肝組織炎癥分級≥G2的獨立危險因素。①患者年齡每增加5歲,肝組織炎癥分級達到≥G2以上的危險性將提高5.5倍。有文獻報道,肝組織炎癥損傷程度嚴重者以高年齡組相對較多[6],且慢性HBV感染者年齡在40歲以上是易發生肝硬化、肝癌的重要影響因素[7]。本研究發現年齡≥30歲肝功能正常慢性HBV感染者,在≥G2組中所占的比例明顯高于 綜上所述,肝功能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約半數肝臟炎癥分級≥G2,年齡和膽囊壁厚度為該類人群肝臟炎癥程度的兩個獨立危險因素,本課題組將繼續對此類慢性HBV感染者進行臨床觀察研究,希望二者能成為一項有用的無創觀察指標,用以評估肝臟炎癥程度及預測肝病進展。 參考文獻 1 Lu FM, Zhuang H.Management of Hepatitis B in China. Chin Med J(Engl), 2009,122:3-4. 2 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華肝臟病雜志,2011:13-24. 3 陸忠華,陳衛,王娟華,等.22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病理特點及5年隨訪.南京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530-533. 4 王昱,萬雪蓮,王成寶,等.肝功能正常與輕度異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臨床病理及免疫學指標比較分析.實用醫學雜志,2011:248-250. 5 范慧敏,楊湛,張春蘭.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的肝臟病理學特點.中華肝臟病雜志,2007:334-337. 6 楊春霞,楊微波,范晶華.不同年齡段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肝活體組織的病理分析.中華肝臟病雜志,2011:881-883. 7 Lok AS, McMahon BJ. Chronic hepatitis B:update 2009.Hepatology, 2009,50:661-662. 8 莊清武,方冰兒.肝硬化患者與膽囊壁厚度的關系.廣東醫學雜志,2006:890-891. 9 程黎陽,陳國忠,鐘世鎮,等.肝硬化時膽囊壁增厚的機制及其臨床意義.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03:506-507. 10齊石,李宏軍,趙大偉.膽囊壁增厚與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相關因素研究.磁共振成像,2011,2:408-412. 11Suk KT, Kim CH, Baik SK, et al. Gallbladder wall thickening in patients with acute hepatitis. J Clin Ultrasound,2009,37:144-148. 12Kim MY, Baik SK, Choi YJ, et al. Endoscopic sonographic evaluation of the thickened gallbladder wall in patients with acute hepatitis. J Clin Ultrasound,2003,31:245-249. 13黃瓊,109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膽囊壁改變超聲影像觀察. 黑龍江醫學,2013,37:815-816. 14丁紅兵,李奕鑫,賴江瓊,等.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組織病理學改變與門靜脈內徑的相關性分析. 實用肝臟病雜志,2010:369-370. (本文編輯:易玲) (收稿日期:2016-01-07) 通信作者:張繚云,Email: liaoyun001@sina.com 基金項目:山西省衛生計生委科研課題(2014023) ·臨床與基礎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