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軍
200062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普陀醫院感染科
?
干擾素治療慢性丙型肝炎導致甲狀腺疾病的臨床分析
管軍
200062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普陀醫院感染科
【摘要】目的分析干擾素治療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導致甲狀腺疾病的發病情況。方法對105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回顧總結各組甲狀腺疾病的發病率,并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治療組甲狀腺疾病的發病率為21.33%, 對照組甲狀腺疾病的發病率為10.00%,兩組的發病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中,橋本氏甲狀腺炎發病率最高(8.00%),其次為甲亢(5.33%),甲減(4.00%),無痛性甲狀腺炎(2.67%)。結論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與甲狀腺疾病相關,且干擾素治療慢性丙型肝炎可明顯增加甲狀腺疾病的發病率。
【關鍵詞】干擾素;慢性丙型肝炎;甲狀腺疾病
慢性丙型肝炎是臨床較常見的病毒性肝炎,目前國內針對其抗病毒治療以干擾素加利巴韋林為主。在治療過程中,因使用干擾素可加重或誘發各種甲狀腺疾病。為進一步探討干擾素治療慢性丙型肝炎后與甲狀腺疾病發病率的相關性,現對105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病例資料進行分析。
資料和方法
一、研究資料
105例病例均為我院2009—2013年住院及門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男性65例,女性40例,年齡20~70歲,平均48.2歲。診斷符合2000年西安會議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和診斷標準。
二、治療方法
治療組予以聚乙二醇干擾素α-2a(PEG-IFN-2a) 聯合利巴韋林治療,PEG-IFN-2a 180 μg/次,1次/周,皮下注射。利巴韋林1000 mg/次,1次/d,持續使用48周,對照組予以“甘平”等口服護肝藥治療。
三、觀察指標
對照組和治療組均定期檢查各項甲狀腺功能指標,包括T3、T4、FT3、FT4、TSH、TRAb、TgAb、TPoAb及甲狀腺超聲等檢查,分別計算治療組和對照組各種甲狀腺疾病的發病率,并對差異進行統計學分析。
四、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2.0統計軟件,對結果進行處理和分析,用χ2檢驗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30例未接受干擾素治療的病例中,發生橋本氏甲狀腺炎2例,無痛性甲狀腺炎1例,甲狀腺疾病的發病率為10.00%,75例接受干擾素治療的病例中,發生橋本甲狀腺炎6例,無痛性甲狀腺炎2例,甲狀腺功能減退3例,甲狀腺功能亢進4例,甲狀腺結節1例,甲狀腺疾病的發病率為21.33%,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甲狀腺疾病發病率比較(例,%)
注:治療組與對照組,甲狀腺疾病發病率比較,P值<0.05
討論
目前,全世界有1億7千萬人感染丙型肝炎病毒[1]。HCV感染本身可誘發甲狀腺自身免疫反應,其發病率不但高于健康人,而且高于乙型肝炎患者,是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見的肝外表現,其可能的發病機制與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甲狀腺濾泡細胞,表達v-干擾素及氨基糖苷類高水平耐藥(HLAR),誘發甲狀腺自身免疫反應有關[2]。有試驗研究證明,丙型肝炎患者在抗病毒治療前甲狀腺疾病發病率為4.6%~21.3%,本研究中對照組甲狀腺疾病發病率為10.00%。
目前治療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有效方法為干擾素治療,PEG-IFN-2a是一種廣譜抗病毒藥,主要通過增強NK細胞,巨噬細胞和T細胞的活力及作用于甲狀腺細胞表面受體產生抗病毒蛋白,而起到免疫調節作用[3],但是在治療過程中,干擾素對甲狀腺細胞有毒性作用,可導致甲狀腺細胞死亡,濾泡破裂和甲狀腺激素釋放,誘導甲狀腺細胞壞死而不是凋亡[4],并誘導患者產生自身抗體,從而誘發自身免疫性疾病。
而接受干擾素治療的HCV患者更易發生甲狀腺疾病,說明HCV和干擾素在導致甲狀腺疾病發生方面具有協同作用[5],本研究顯示治療組甲狀腺疾病發病率為21.33%,其中以橋本氏甲狀腺炎最多,其次為甲減和甲亢,總發病率高于對照組。
總之,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與甲狀腺疾病密切相關,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常合并有甲狀腺疾病,而應用干擾素治療慢性丙型肝炎后,其甲狀腺疾病發病率明顯增高。因此,在以干擾素治療慢性丙型肝炎過程中,應密切監測甲狀腺功能各項指標,需注意篩選和及時發現潛在的甲狀腺疾病,進行相關治療。
參考文獻
1Dienstag JL. Hepatitis C:a bitter harvest. Ann Intern, Med, 2006,144:770-771.
2Menconi F, Hasham A, Tomer Y. Environmental triggers of thyroiditis: hepatitis C and interferon-a. J Endocrinol Invest, 2011,34:78-84.
3楊宗國,葉佩燕,陳曉蓉,等. 聚乙二醇干擾素聯合利巴韋林治療慢性丙型肝炎初治和再治患者的回顧性研究.中華全科醫師雜志,2012,11:836-839.
4Caraccio N, Cuccato S, Pratesi F, et al. Effect of type I interferon-(s) on cell viability and apoptosis in primary human thyrocyte cultures. Thyroid,2009,19:149-155.
5Andrade LJ, Atta Am, D’Almeida Junior A, et al. Thyroid dysfunction in hepatitis C individuals treated with interferon -alpha and ribavirin-a review. Braz J Infect Dis, 2008,12:144-148.
(本文編輯:易玲)
(收稿日期:2015-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