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令新,熊恩來,晉從海,支曉明
(銅陵市人民醫院心內科,安徽 銅陵 244000)
?
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血小板相關參數及紅細胞分布寬度的變化及臨床意義
潘令新,熊恩來,晉從海,支曉明
(銅陵市人民醫院心內科,安徽 銅陵244000)
摘要:目的(1)研究急性冠脈綜合征(ACS)患者平均血小板體積(MPV)、血小板分布寬度(PDW)的變化,了解他們對ACS患者易損斑塊的預測價值;(2)研究紅細胞分布寬度(RDW)與ACS患者易損斑塊是否相關。方法選擇2013年6月—2015年3月該院心內科因胸悶/胸痛住院患者209例,根據冠脈造影、肌鈣蛋白檢查及臨床癥狀分三組,其中穩定性心絞痛(SAP)29例,ACS患者136例,正常對照組44例。在該院檢驗科采用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定量檢測血常規(包括MPV、PDW及RDW);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各項生化指標。結果(1) ACS組PDW 較SAP組PDW顯著升高(P<0.000 1)。SAP組與對照組PDW之間無顯著差異;(2) ACS組MPV較SAP組MPV顯著升高(P<0.000 1);SAP組與對照組之間無顯著差異;(3)三組間RDW-CV無顯著性差異;(4)ACS組RDW-SD較SAP組RDW-SD顯著升高(P=0.0156);其余兩組間均無顯著性差異;(5)多因素邏輯回歸分析提示PDW與ACS之間具有獨立顯著的相關性。結論ACS組患者PDW、MPV較SAP組及對照組顯著升高;PDW可能是反映ACS易損斑塊不穩定的一個標記物。
關鍵詞:急性冠脈綜合征;平均血小板體積;血小板分布寬度
近年來血小板相關參數如平均血小板體積(MPV)及血小板分布寬度(PDW)與冠心病(CAD)的關系研究屢見報道,Ihara等[1]研究發現心肌缺血患者中,血管病變越重,PDW越高。Chu等[2]通過薈萃分析發現與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比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MPV升高更明顯。劉曉紅等[3]報道與正常對照組相比,冠心病患者MPV、PDW明顯升高。但目前有關MPV、PDW與急性冠脈綜合征(ACS)的相關性研究較少,本研究主要想了解CAD患者中穩定性心絞痛(SAP)組與ACS組之間MPV、PDW是否有差異,是否能成為早期識別易損斑塊的一個標記物。另外自2007年Felker等[4]首先發現紅細胞分布寬度(RDW)升高是心力衰竭患者預后的獨立預測因素以來,RDW與心血管疾病的關系逐漸受到關注。李宇等[5]研究發現CAD患者RDW顯著升高。馬鳳蓮等[6]報道RDW與冠心病及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獨立相關,是冠心病及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的獨立預測因素。本研究中還將進一步探討RDW是否與ACS相關。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擇2013年6月—2015年3月銅陵市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因胸悶/胸痛住院并行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患者209例(最小年齡36歲,最大年齡82歲),共分三組,其中穩定性心絞痛(SAP)29例(男性17例,女性12例),急性冠脈綜合征136例(男性97例,女性39例),正常對照44例(男性18例,女性26例)。
1.1.1入選標準穩定型心絞痛及ACS的診斷主要依據國際心臟病學會及世界衛生組織(ISFC/WHO)的臨床診斷標準,同時結合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造影結果;與此同時冠脈造影正常患者則歸為對照組。
1.1.2排除標準排除失代償心力衰竭、心肌病、血液系統疾病、肝腎功能不全、既往行冠狀動脈旁路移植或冠狀動脈內支架術患者;排除甲狀腺疾病、惡性腫瘤、家族性高脂血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炎癥性疾病患者;排除正在服用抗炎藥及激素替代治療患者。
1.1.3血管造影檢查所有患者均行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冠心病的診斷標準為冠狀動脈造影時左主干、左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狀動脈或其主要分支中至少1支血管直徑狹窄≥50%。
1.2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采集清晨空腹靜脈血,在我院檢驗科采用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定量檢測血常規;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各項生化指標。
1.3統計學方法 應用SAS 9.3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多組間則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若為偏態資料則采用非參數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與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分析。此外,對ACS的危險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著性水準α=0.05。
2結果
2.1一般資料的比較所有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如表1所示。三組間臨床基本資料除了血小板計數外,其他均沒有顯著性差異。 SAP組及對照組血小板計數要顯著高于ACS組;SAP組與對照組無顯著性差異。
2.2三組患者RDW-CV、RDW-SD、PDW、MPV的比較分析由表2可見三組間RDW-CV差異無顯著性。ACS組較SAP組RDW-SD顯著升高;SAP和ACS組與對照組RDW-SD之間差異均無顯著性。ACS組較SAP組和對照組PDW顯著升高。SAP組與對照組PDW之間差異無顯著性。ACS組較SAP組與對照組MPV顯著升高。SAP組與對照組MPV之間差異無顯著性。
2.3CHD組及對照組患者RDW-CV、RDW-SD的比較分析由表3可見,CHD組(包括SAP組及ACS組)與對照組患者RDW-CV、RDW-SD之間無顯著性差異。

表1 三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的比較分析
注:與ASC組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2 三組間RDW-CV、RDW-SD、PDW、MPV的比較分析
注:與ACS組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3 CHD組及對照組患者
2.4影響冠心病斑塊不穩定的臨床指標的多因素邏輯回歸分析 對與ACS相關的指標(包括性別、年齡、危險因素、生化指標及各項血指標)進行多因素邏輯回歸分析,具體見表4,結果提示PDW、LDL-C與ACS之間具有獨立顯著的相關性。

表4 ACS危險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n=165)
3討論
在各類心臟病中,CAD的死亡人數遠超其他心臟病。ACS是CAD的一種嚴重類型,包括不穩定性心絞痛(UAP)、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一組病癥。它們的發生有著相似的病理生理基礎,即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基礎上形成血栓;不同之處在于,UAP和NSTEMI的血栓多為非閉塞性,是以血小板成分為主的白色血栓,而STEMI則是閉塞性血栓形成的結果,是以紅色血栓為主的混合性血栓。該類患者常常以發作性胸痛、胸悶為首發癥狀,可導致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致死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等嚴重并發癥。鑒于此怎樣早期識別ACS成為當前心血管領域研究的焦點問題。目前已有學者報道稱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濃度、血漿鞘磷脂、紅細胞膜膽固醇、紅細胞膜鞘磷脂含量的變化可能成為早期識別ACS的標記物[7-9]。但上述指標臨床作用有限,而且干擾因素多,后三者目前僅停留于實驗室階段,而且檢測費用昂貴,臨床推廣的可能性小。因此臨床亟需尋找新的標記物。
血小板相關參數中,MPV主要反映骨髓中巨核細胞的增生、代謝和血小板生成情況,與血小板超微結構和功能密切相關。PDW是反映血小板體積差異程度的一個參數。一般情況下,MPV 增大, PDW 也增大,兩者呈正相關。當機體出現異常變化時,僅僅依靠MPV 不足以反映異常情況,此時PDW優勢明顯,可大大提高評估的價值。本研究可推斷PDW、MPV可能是反映冠心病斑塊不穩定的一個潛在標記物。隨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還發現PDW水平與ACS之間存在獨立的顯著性相關關系。因此我們進一步推斷PDW在評價斑塊易損性方面價值更大。
RDW為血常規檢查中的另一個固有參數,既往僅用于貧血的診斷和鑒別診斷[10],近年來有學者報道高水平RDW 是冠心病一個獨立的全因死亡率預測因子[11],Tziakas等[12]還發現RDW與紅細胞膽固醇含量獨立正相關。但本研究中發現三組間RDW-CV無顯著性差異。ACS組RDW-SD較SAP組RDW-SD顯著升高;SAP組與對照組RDW-SD之間無顯著差異;ACS組與對照組RDW-SD無顯著差異。與此同時本研究還發現冠心病組與正常對照組之間RDW-CV及RDW-SD均無顯著差異。由此可見RDW與冠心病之間的關系還需進一步大樣本的深入研究。
總之,通過本研究發現ACS組患者PDW、MPV較SAP組及對照組顯著升高;同時還發現PDW可能是反映ACS易損斑塊不穩定的一個標記物。但由于我們的樣本量有限,還需要大樣本的研究進一步證實。
參考文獻:
[1]Ihara A,Kawamoto T,Matsumoto K,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platelet indexes and coronary angiographic findings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heart disease[J].Pathophysiol Haemost Thromb,2006,35(5):376-379.
[2]Chu SG,Becker RC,Berger PB,et al.Mean platelet volume as a predictor of cardiovascular risk: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J Thromb Haemost,2010,8(1):148-156.
[3]劉曉紅,來春林,陸衛華.冠心病患者血漿內皮素及血小板四項的相關性及臨床意義[J].中國藥物與臨床,2009,9(1):30-32.
[4]Felker GM,Allen LA,Pocock SJ,et al.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as a novel prognostic maker in heart failure: data from the CHARMProgram and Duke Databank[J].J Am Coll Cardiol,2007,50(1) :40-47.[5]李宇,高閱春,任學軍,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患者臨床特點及缺血性J波分析[J].安徽醫藥, 2014,18(3):461-464.
[6]馬鳳蓮,劉奇志,劉俊,等.紅細胞分布寬度與冠心病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5(3):258-261.
[7]Yu MM,Xu Y,Zhang JH,et al.Total cholesterol content of erythrocyte membranes level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presence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nd 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J].Int J Cardiol,2010,145(1):57-58.
[8]楊茹,周杰.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血漿神經鞘磷脂變化的臨床意義[J].中華全科醫學,2014,12(1):60-62.
[9]Zhang J,Tu K,Xu Y,et al.Sphingomyelin in erythrocyte membranes increases the total cholesterol content of erythrocyte membran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Coron Artery Dis,2013,24(5):361-367.
[10] 俞純山.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與血小板分布寬度的臨床應用—血液系統疾病(8)[J].新醫學,1996,27(5):270-271.
[11] Cavusoglu E,Chopra V,Gupta A,et al.Relation between 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RDW) and all-cause mortality at two years in an unselected population referred for coronary angiography[J].Int J Cardiol,2010,141(2):141-146.
[12] Tziakas D,Chalikias G,Grapsa A,et al.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a strong prognostic marker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s associated with cholesterol content of erythrocyte membrane[J].Clin Hemorheol Microcirc,2012,51(4):243-254.
(收稿日期:2016-01-08,修回日期:2016-02-25)
doi:10.3969/j.issn.1009-6469.2016.04.030
通信作者:熊恩來,男,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心律失常及冠心病的介入治療,E-mail:13856297658@13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