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俊 王贊
【摘 要】目的:探討在教學中聯系臨床實際提高生理學教學效果。方法:教師在教學中通過講授法、啟發式教學、互動教學法、臨床案例教學法有機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結果:使學生了解臨床知識,提高學生學習生理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運用生理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結論:教學中緊密聯系臨床實際,能夠有效地提高生理學的教學質量,達到理想的教學和臨床效果。
【關鍵詞】生理學;教學方法;臨床應用
生理學是研究生物體生命活動規律的一門科學。生理學也是醫學類專業的一門重要基礎課,又是其它醫學課程的基礎,在醫學課程體系中處于重要地位。生理學的抽象性和理論性較強,大多老師們授課一般從概念引伸到概念,用理論闡述理論,教學過程枯燥無味。因此在生理教學中,如何做才能使理論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易被學生感知、理解和記憶,同時又可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呢?經過教學與臨床實踐探索,逐漸摸索到幾種生理學的教學方法,達到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淺談幾種教學方法在臨床中的應用。
1 講授法
在生理學教學中,講授法是一種最為常用的方法,老師在上課時,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系統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方法,是最傳統的教學方法,又被稱為、“滿堂灌”、“注入式”的教學方法,但至今講授法仍是課堂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1-2]講授法的優點就在于老師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能傳授大量的知識給學生。生理學這門課程涉及很多基礎理論、發生機制等,內容抽象,學生聽起來枯燥,難于理解記憶。例如在講解靜息電位和動作電位的產生機制、興奮的傳導、肌肉的收縮、尿液的生成等等時,使教學中難以通過課件而形象、生動、具體地呈現在學生面前。那么現在老師想辦法,在課堂上如何發揮老師個性教學風格,如何使學生容易理解記憶,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效地獲取知識,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2 啟發式教學法
啟發式教學是教學原則之一,是指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獨立思考、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培養學生創造性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3]老師上課可以多提問,讓學生主動回答問題,多思考,并且讓學生打開思路,結合臨床,結合大自然和本人自己,并且以期末成績加分方式來啟發學生,但是主動回答問題學生,答錯了不能扣分,如果答錯了學生,可以再給機會,鼓勵在思考。因此這樣就可以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教學效果就可以得到顯著提高。例如講到血型時,我們現實生活中,這個孩子是誰的呢?在古代,為什么要滴血認親有科學依據嗎?目前確定血緣關系最準確的方法是什么?大量飲用清水后可以使尿量增加?為什么有高血壓患者?為什么有糖尿病患者?為什么在醫學上有許多疑難疾病?等等,這些都是世界難題?至今無法解決。因此這些問題就可以深深地吸引住學生,使學生感到生理學和生活息息相關,驅使他們想尋找答案,這樣可以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所以教師只要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在教學中,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我認為在生理教學中靈活運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對于提高生理教學質量有積極作用。
3 互動式教學法
互動式教學法是在傳統的教學基礎上進行創新,互動式教學是師生之間相互交流、互相溝通、互相分享經驗和知識。[4]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的目的。這樣的課堂教學氛圍,對學生意味著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意味著在課堂上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而是一個共同學習、提高的過程。它是學與思、學與實踐的結合,是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主動為主的課堂教學方式。例如講授神經-骨骼肌接頭處興奮傳遞、骨骼肌的結構和收縮原理后,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人為什么要呼吸?缺鈣為什么會引起抽搐?為什么中國公民一次性獻血300ml~400ml?無損健康呢?其原因是什么?等等。根據所學知識,如何分析問題。學生之間可以相互討論找到答案,分組回答問題。總之,課堂討論創造了一種生動活潑的氣氛,來提高生理教學質量。
4 病例教學法
病例(案例)教學法就是把生理學知識與臨床實踐有機結合起來,也是一種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鼓勵獨立思考,有效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生理學知識,引導學生注重知識為注重能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教學方法。并且可以通過典型病例(案例)[5-6],使生理學抽象的理論變得形象生動,這樣為臨床實踐可以架起一座橋梁。因此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來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例如在講授影響動脈血壓的因素前,引入病例:某女,70歲,上班時與同事爭吵后出現頭暈、惡心、嘔吐、頭痛、全身乏力,測血壓為180/110mmHg。對這樣的患者,我們應如何正確診治?(1)如何正確理解動脈血壓的概念?(2)哪些因素可以影響動脈血壓?(4)高血壓的發病機制是什么?(5)高血壓的治療原則是什么?(6)根據血壓形成原理,如何正確選擇降壓藥物?課堂上通過開展病例討論,使知識點融會貫通。因此來提高了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生理學知識與臨床相結合來達到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我認為在教學中,教師積極組織學生參與臨床實踐,可以使教學與臨床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在暑假期間,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社區服務,幫助中老年人去測體溫、脈搏、呼吸、血壓、視力、聽力等;在社區宣傳健康教育知識,如“青少年應如何愛護眼睛與視力”、“中老年人應如何預防高血壓”?等等。生理學與臨床聯系密切,對臨床工作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魏明.淺談生理學教學中多種方法的綜合應用[J].四川省衛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26(1):46-47.
[2]袁惠莉.淺談生理學教學中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應用[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09,23(3):287-289.
[3]王云霞.生理學教學方法探索[J].衛生職業教育,2007,25(1):1-2.
[4]彭志堅.生理學教學中教學方法的應用體會[J].教學研究,2005,23(1):89-91.
[5]李從徳,陸永利.運用臨床案例提高生理學教學效果[J].科教導刊,2014,11(1):165-166.
[6]鄧華菲,張文龍.緊密聯系臨床實際提高生理學教學效果[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06,26(6):47-48.
[責任編輯:湯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