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幾千年的辛苦生活勞作中,中國勞動人民依靠群體智慧,創造了大量的民間文化藝術成果,這些成果既是民族情感和生活智慧的結晶,也寄托著勞動人民的情感訴求,在豐富精神文化世界的同時,也給予希望和鼓舞,對于勞動人民創建美好家園具有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本文將以地方小戲曲“崆峒笑談”為例,探究傳統民間藝術的傳承與保護措施。
【關鍵詞】地方小戲曲;《崆峒笑談》;傳承與保護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4-0041-01
一、“崆峒笑談”的前世與今生
(一)從明清時代款款走來。有史料記載,崆峒笑談大致形成于宋元時期,“水樂臺,在縣北,郡人能為水戲,宋太守王素建此臺觀之。”從《柳湖志》中可以看出“水戲”即為崆峒笑談的雛形,并且得到了當地官員的認可和支持;而《東京夢華錄》中記載“裝鬼神、談諢話、裝秀才、學鄉談”,可以看出,崆峒笑談已經在民間流傳開來,并且曲目種類越來越多;明朝著名政治家散曲作家趙南星的作品《笑贊題詞》中記載“書傳之所記,目前之所見,不乏可笑者,世傳笑談,乃其影子也”,可見崆峒笑談在此時期已經初具規模,并且進一步發展完善,形成了對白和唱詞兼具的戲曲形式。
(二)在現今社會大放異彩。崆峒笑談之所以能夠再次重見天日并大放異彩,得益于一些文化藝術從業者的努力付出。首先是崆峒區秦劇團團長席鵬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發現了崆峒笑談這一民間藝術,并對其予以了關注和重視,并在發現其瀕臨失傳之后,及時的派遣出工作人員深入到崆峒區民間藝人中間,對崆峒笑談進行資料采集以及口傳心授,并在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之下,全面開展了崆峒笑談的挖掘、整理和保護工作,并再次將其搬上舞臺。重要時間節點如下:
*2006年,“崆峒笑談”成為市級非物質文化保護項目;
*2008年,“崆峒笑談”被第一次搬上第三屆中國非物質文化展演的舞臺;
*2009年,“崆峒笑談”再次登上第四屆文化遺產日的平涼專場演出舞臺;
*2011年,“崆峒笑談”被正式列入甘肅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傳承與保護“崆峒笑談”的重要意義
(一)獨特的藝術特征。崆峒笑談是一種由平涼市當地人民自主創造的以逗笑見長,道白和表演為主的口頭談笑藝術,是一種從選題、臺詞、表演到唱腔和風格都散發濃郁鄉土氣息的藝術,也是一種在搞笑逗樂的同時又讓人回味無窮的藝術。
(二)廣泛的群眾基礎。其次,崆峒笑談由當地普通勞動人民自主創造,因此,其在選題、詞曲、主旨等各個方面都是勞動人民情感訴求的表現,是一種來源于民間,扎根于民間,又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具有非常廣泛的群眾基礎。
(三)珍貴的史料價值。崆峒笑談是由特定時期的勞動人民根據自身生活勞作現實情況創作的,能夠在一言一行中展現當時的歷史文化、風俗習俗,因此是研究地域性歷史的珍貴史料。
(四)重要的指導意義。崆峒笑談是一種即興創作的逗樂藝術,不受表演場合、服裝道具等的限制,并且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內容也能夠不斷變化,因此適用于廣大農村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
三、“崆峒笑談”的傳承與保護措施
第一步:深入走訪民間藝人。通過民間藝人的口傳心授,采集相關資料。
第二步:翻閱整理相關資料。這里的資料既包括前人記載的史料,也包括我們通過民間藝人采集到的資料,并對資料進行整理,按照“崆峒笑談”的發展歷史、劇目劇本等進行分類,其中復原相關劇目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三步:組織編排相關劇目。對一些已經大致復原的劇目進行編排,并邀請民間藝人進行指導,針對表演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改良,形成完整的表演藝術。
第四步:廣泛開展文化活動。通過街道、社區、村委會等機構的組織,將編排好的崆峒笑談劇目搬上各大舞臺進行表演。如果有機會,還可以登上省級以及國家級大舞臺演出。
第五步:樂于組織培訓工作。在“崆峒笑談”得到一定的普及之后,可以接收社會上一些有興趣的人員開展崆峒笑談的學習培訓工作,讓更多人真正參與到表演中,體會民間藝術帶來的快樂。
案例分析:在建立傳習所對崆峒笑談進行傳承和保護方面有一個非常值得借鑒的案例。2015年9月,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投資75萬元建成了首個“崆峒笑談”傳習所,集保護、展示、培訓、研究為一體,該傳習所投入使用以來,先后挖掘、整理、編、排演出劇目20余出,開展群眾性文藝演出活動10余場,開展千臺大戲送農村、進社區等活動170余場,并接待了500余人進行各類參觀和學習。已經成為了甘肅省進行崆峒笑談傳承與保護的重要基地。
參考文獻:
[1]呂海峰.“崆峒文化”將文化自信高高托起[N].平涼日報,2015-07-29.
[2]李世祥.農村民間文化藝術的傳承及保護[J].參花(上),2015-03-05.
[3]白雪.認識民族民間藝術——貴州民間藝術的傳承與保護[J].青年文學家,2014-11-30.
作者簡介:
黃勇強(1984-),男,甘肅平涼人,甘肅醫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