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型高校轉型過程中,建立一支新聞學專業的“雙師型”師資隊伍是關鍵。如何對新聞學專業的“雙師型”師資隊伍進行考核必須提上日程。本文認為,有效推動新聞學專業的“雙師型”師資隊伍轉型,必須從職稱考核體系、考核標準、組織考核保障體系、考核監控體系等四個方面考量。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院校;雙師型;考核機制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4-0168-02
在新形勢下,肩負著為新聞行業培養人才重任的地方本科院校必須摒棄過去閉門辦學的模式,實施校媒聯合辦學模式,以順應市場對人才需要的變化。因此,新聞學專業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型高校轉型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人才培養模式的轉型、課程教學模式的轉型,師資隊伍的轉型。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型高校轉型過程中,“關鍵在于建設一支‘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1]
在職業教育領域,雙師型師資隊伍研究和實踐較多,同時,教育部對高職雙師素質做了四項界定。什么是雙師型?究其本質,對雙師型的認識不應只停留在在雙證上,而是教師具備的兩種職業素養。對于地方本科院校新聞學專業的雙師型而言,就是體現在兩個評價維度上:一個是教師教學水平;另一個則是新聞行業的職業素養。傳統新聞學專業師資在培養上側重于教師教學水平,對教師的職業素養方面的要求不是很高。在轉型過程中,對雙師型師資隊伍的考核將是二者兼顧,側重后者。為了推動教師轉型,必須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雙師型考核機制。通過多年教學實踐和與行業接觸,筆者認為雙師型考核機制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考量:
一、將考核的指揮棒作為切入點
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型轉型過程中困難重重,教師轉型的積極性不高,是由于沒有從教師的根本利益出發去審視這個問題。教師最關心的就是職稱晉升,在整個社會考核體系里,要將教師的參與實踐教學的努力和成果納入職稱考核體系里,這個問題在高職教育系統的職稱評審中得到了體現,但是在高等院校的職稱評審體系里則重視程度明顯不足。
在高校教師職稱評審體系改革的大背景下,各地方本科院校可以據此制定相應的激勵機制和政策。“教師考核激勵機制……增加教師的教學質量壓力”[2],通過激勵機制和政策引導教師由“要我轉型”到“我要轉型”的轉變,引導教師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媒體行業一線工作,引導教師主動提高自身新聞職業素養,引導教師將職業標準和職業素養與課堂教學實踐相結合,進而提高教學質量。地方本科院校可將教師的職業素養提升和職業技能鍛煉成效納入教師的年終考核,為教師職稱晉升提供不可或缺的參考依據。
二、制定相應的考核標準
2008年,教育部《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方案(試行)》中對雙師型教師素質做了四點界定:雙師素質教師是指具有講師(或以上)教師職稱,又具備下列條件之一的專任教師:(1)有本專業實際工作的中級(或以上)技術職稱(含行業特許的資格證書及其有專業資格或專業技能考評員資格者);(2)近五年中有兩年以上(可累計計算)在企業第一線本專業實際工作經歷,或參加教育部組織的教師專業技能培訓獲得合格證書,能全面指導學生專業實踐實訓活動;(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參與)兩項應用技術研究,成果已被企業使用,效益良好;(4)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參與)兩項校內實踐教學設施建設或提升技術水平的設計安裝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內同類院校中居先進水平。[3]而這四個界定也成為了高職院校考核雙師型師資隊伍的標準和重要依據來源。
地方本科院校新聞學專業在轉型過程中可以借鑒高職教育的考核標準。而地方本科院校新聞學專業在制定考核標準時應依據自身定位,確定相應的考核標準。通過研究和實踐,筆者認為地方本科院校新聞學專業可以從兩個方面制定考核標準:一個是教師教學水平和研究能力,另一個則是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
在教學水平和研究能力方面,教師首先應該具備將職業理念與教學理念融匯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其它能力的基礎和先導,唯有如此,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才可以將行業標準與人才培養標準很好地銜接。其次,教師應該具備一定的研究能力。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教師應該研究媒體行業崗位需要的變化,不斷調整教學研究的方向。在教學過程中,明確教研方向,提升教研水平;在教研過程中,將研究成果應用于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為了更好地實現校媒互動,高校應該與新聞媒體構建合作平臺。通過平臺,實現對行業信息動態掌握,以達到行業精神與教學理論精準對接,行業業務標準與教學實踐精準對接。
在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上,由于新聞行業自身特殊性,不可能要求地方本科院校新聞學專業師資同時擁有記者證,因此,雙證不能作為“雙師型”師資資格的證明,但是,教師應該具備媒體行業一線的工作經驗,能夠參與媒體行業一線的工作,能夠獨立或者合作完成新聞業務工作。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型轉型需要個一個過程,而這個轉型過程完成情況如何最終取決于教師的轉型程度。教師的轉型主要體現在專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提高上,這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地方本科院校應該容許教師轉型有個緩沖期。前期可以將在媒體行業一線工作的時間作為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考量的一個參數,隨著工作經驗的積累,再將在媒體行業鍛煉的成果納入考核體系里,經過一段時間經驗積累,就可以形成有效的梯隊培養模式和梯隊考核模式。
三、建立考核組織保障體系
(一)各省(區)市教育部門應該細化教育部政策,并制定切實可行的符合當地實情的相關政策。地方教育部門應該會同地方人事部門“制訂考評辦法和考核制度,做到規范化、制度化”。[4]參考高職教育的“雙師型”考核指標,制定符合地方本科院校的“雙師型”教師考核指標體系。并明確將“雙師型”教師考核“作為職稱晉升、職務晉級、聘任等依據”。[5]對切實在“雙師型”考核中取得優異成果的老師,應該給予相應政策傾斜。
(二)各地方本科院校要有相應的組織保障。地方本科院校校級領導、人事部門、教務部門、督導部門、教學系部及媒體行業組建“雙師型”考核評定小組。“雙師型”考核評定小組可以根據教師的教學水平、教研能力、科研水平、媒體行業的職業技能等方面作為考核的依據。
(三)各教學一線的教學單位要有相應的組織保障。教學單位可以根據本單位的專業特點,結合于媒體合作的實際情況,聯合媒體共同建立考核機構。并根據當地教育部門和學校制定相應的量化參考。積極引導教師參與媒體行業一線的實踐活動,并將媒體行業的業務標準與教學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四、建立相應的監控體系
地方教育部門等為地方本科院校的轉型建立相應監控體系。這個監控體系必須對“雙師型”師資考核進行全過程監控。因此,這個監控體系應該在兩方面發揮作用。
(一)對考核體系自身的過程監控。為了考核的公平、客觀、公正,必須對考核體系自身有個自查式監控。對考核的組織、實施、質量的認定、評價等過程性進行全方位監控。
(二)對“雙師型”教師實踐能力提升的過程監控。地方本科院校應該完善對“雙師型”教師實踐能力鍛煉的過程性監控。地方本科院校既要監控教師校內實踐教學過程、效果,還要注重監控教師校外行業一線的實踐過程、效果。前者容易實施,關鍵是后者監控難度較大。當前,從國家到各省(區)市,再到地方本科院校,都有相應的傾斜性政策出臺。但是對教師在行業接受鍛煉缺乏制度性規定和過程性監控體系。因此,地方本科院校應該通過校媒合作平臺加強對自有師資在行業鍛煉的過程性監控。
參考文獻:
[1]張大良.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要聚焦四大重點創新突破[J].中國高等教育,2016.
[2]林培朗.論高校教師考核激勵機制[J].高教論壇,2009.
[3]2008年,教育部關于《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方案(試行)》
[4][5]丁原春.“雙師型”教師考核評價體系的研究[J].黑龍江畜牧獸醫,2008.
作者簡介:
王忠國(1978-),男,新疆沙灣縣人,昌吉學院中文系新聞教研室主任,講師,研究方向:傳播學理論及運用、新聞學教育與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