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文化扶貧不能少

改變貧窮落后面貌,既要從經濟上加強扶持,增加物質收入,更要在文化上幫助。文化作為五位一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貧困地區人民群眾啟迪心靈、振奮精神、鼓舞斗志的重要作用,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精神動力和民生保障。
打贏脫貧攻堅戰,關鍵要激活貧困地區、貧困群眾的“造血”功能,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而激活“造血”功能的最好方法就是堅持“扶志”和“扶智”。這就必須充分發揮文化的“化人”作用,讓貧困群眾開闊視野、明晰思路、增強自信、增添動能,從根本上刨掉窮根。
但是,面對紛繁復雜的脫貧攻堅任務,一些地區和部門在脫貧攻堅方案和相關規劃中,缺乏文化脫貧攻堅的內容,文化缺位現象十分嚴重;實施脫貧攻堅地區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普遍薄弱,公共文化供給和服務能力不足,發展活力不足,服務資源分散、服務效能不高,延緩了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步伐。
文化扶貧首先要實施貧困地區公共文化設施提檔升級工程,積極開展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整合基層分散的公共文化資源。為地廣人稀的民族地區、邊遠山區和革命老區配備流動文化服務設施設備,實現固定設施與流動設施、數字設施有機結合、相互補充和有效覆蓋。要發揮民間文化團體的作用,讓農民自主參與到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中,真正讓文化的“種子”在鄉村大地生根發芽。
其次是實施文化富民項目。依托公共文化設施和文化民生工程,鼓勵貧困地區依托豐富的民族民間特色文化資源,發展演藝、文化旅游、藝術品等文化產業,發展農村手工藝品、非遺產品、民間演出和鄉村文化旅游。加強保護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建筑風格和整體風貌,培育打造一批特色文化產業鄉鎮、街區和古村落,擴大農村就業。實施“一縣一品”“一村一特色”文化產業幫扶工程等,引入社會力量,促進多元融合,把扶貧村建設成具有文化特色的示范新村,不斷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
精神和物質是人類生活的兩個方面,文化扶貧既是全面小康的應有之義,也是脫貧攻堅的重要內容,必將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推動貧困地區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