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貞虎 攝 劉新葉
充當“污水處理廠”的植物們
The Plants Act as a "Sewage Treatment Plant"
文 王貞虎 攝 劉新葉

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工業文明的日新月異,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黑河”、“臭河”幾乎遍布世界各地。
1998年,長江告急!長江這條我國最大的“母親河”,受到嚴重的環境污染。兩岸數以萬計的工廠把每天近億噸的污水排放到江水中,一江碧水頃廢變成濁流。
2000年,太湖告急!太湖,這個曾經美麗的湖泊,每天吸納著沿岸幾千萬噸的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引起藻類、浮游生物的猖獗,碧波蕩漾的水面,惡臭熏天,幾乎全被藻類覆蓋!
2003年,蘇州告急!這個被人們譽為“東方威尼斯”的美麗城市,不知幾何時,污水泛濫成災,姑蘇河水發黑!
“急”情四射,人們不由緊急思考:有什么方法,可讓污水長久消失?于是,“植物污水處理廠”應運而生。
2004年,蘇州環保部門從300多種植物中精選出白姜花、薏苡、水鬼蕉、黃苞蝎尾蕉、疊穗莎草、黃花藺等6種植物,要讓它們在又臟又臭的姑蘇河里表演“魔法”。果然,只幾年工夫,這些植物利用“吃”細菌、“吸”磷、“滅”氮的“殺手锏”,大“吃”污水,狂“吐”清水,就將蘇州城變得美麗如初。
與此同時,環保專家則在太湖大量種植鳳眼蓮、水浮蓮、水風信子、菱角、蘆葦、蒲草等水生、沼生植物,讓它們從源源不斷流入的工業廢水中狂“吃”金、銀、汞、鉛、鎘等重金屬。不到幾年,太湖水質也大有好轉,“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歌詞中的妖繞風光重現。
在長江流域一帶,人們則廣泛種植蘆葦。這些蘆葦,猶如餓虎下山一樣,風卷殘云地“吞食”著江水中的磷酸鹽、氯化物等工業廢水,長江水又一天天清冽起來。
科學家測定:一片能“吞食”污水的植物,竟相當于一座二級污水生化處理廠!而且,它們比污水生化處理廠更長久、更環保、更經濟實惠。建設“植物污水處理廠”,美化環境,一年種植,多年受益,處理一噸廢水成本僅需5分錢!
科學家宣稱:植物污水處理廠的“環保工”們神通廣大。比如:種植1公頃鳳眼蓮,1天內可“吃”污水中的銀1.25千克、金、鉛、鎳、鎘、汞等有毒金屬2.175千克。1公頃水浮蓮,每4天就可從污水中“吞吸”汞1.125千克。而將蘆葦栽植在污水中,幾天時間,污水中的磷酸鹽、有機氮、氨和氯化物將分別減少20%、60%、66%和90%。而在含氮較多的污水中放養小球藻,只需48小時,污水就被凈化得可用于灌溉農田。在最適宜的生長條件下,一公頃水葫蘆能將800人排放的氮、磷元素當天吸收掉。
經實驗證明,多種高等水生植物對污水中的氮、磷和各種重金屬以及酚、氰、農藥等有機物都有“處理”能力。其中,水葫蘆、水花生、水蔥、浮萍、紫背萍、弧尾藻、寬葉香蒲等能吸收、分解廢水中的營養鹽類和有機污染物;水葫蘆、水花生能從污水中除去鎘、鉛、汞、鉈、銀、鈷、鍶等重金屬元素。除此之外,浮萍在夏秋也能大量吸收、積累電廠洗煤廢水中的重金屬元素。
“植物污水處理廠”的原理是什么呢?
原來,在種植水生植物的水下,往往都埋有約1米深的沙、20厘米厚的沙礫。污水經過時,治污植物就通過根莖“吞食”污泥中的各種毒素。隨著植物不斷長高長壯,它們身體里面就會積蓄更多的毒害物質。層層積累,久而久之,污水就被凈化了。
“治污植物”不僅“吞食”污水中的有害物質,還能分泌出一些特殊的化學物質,殺死污水中的細菌。比如,蘆葦和澤瀉具有較強的殺菌能力,把這兩種植物種植在每毫升水含有600萬個細菌的污水中,12天后每毫升水中只剩下10萬個細菌。水蔥、水生薄荷和田薊具有更強的殺菌本領,將它們種植在每毫升水含有600萬個細菌的污水池中,2天后水中的大腸桿菌全部消失。國外有的城市制備自來水時,就利用水蔥來殺菌。將河水先用氯氣消毒后,再從水蔥叢中流過,這樣就將水中尚剩下的大腸桿菌全部消滅,從而使水質達到飲用標準。
從上述事例可見,植物的確是凈化污水的“能手”,而且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
(責編:劉倩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