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接再厲推進行政訴訟改革
古今中外,因權力失去監督和制約而導致腐敗的案例,數不勝數,其教訓不可謂不深刻。尤其是行政權力,因涉及社會管理的方方面面,事關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具有主動出擊性和自我擴張性,更容易被濫用。防止行政權力濫用并導致腐敗的最好辦法是以權力制約權力,這種權力最好還是與行政權力無利益交織糾纏的中立性權力。行政訴訟就是通過賦予法院獨立的司法審查權,達到有效糾錯行政行為、制約行政權力的目的,讓行政權力在法治的軌道內依法行使,從而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力促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的一體建設。
由于行政訴訟的原告和被告分別代表私權利和公權力,行政訴訟在我國被形象地稱為“民告官”。我國首部《行政訴訟法》自1990年10月1日開始實施以來,對解決行政爭議、促進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我國法治建設的不斷深入,為適應行政訴訟的新發展新要求,2014年11月1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了關于《行政訴訟法》的修改決定,并決定于2015年5月1日起實施。較之舊法,新《行政訴訟法》調整了立法目的,進而準確界定了行政權和司法權;明確行政首長出庭制度,使“民告官也能見官”;實行跨區域審判,破解地方行政干預司法;列復議維持機關為共同被告,督促復議機關正確行使復議權;賦予法院附帶審查規章以下規范性文件,擴大了訴訟審查范圍;建立公告制度,促使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等。新《行政訴訟法》為解決行政訴訟實踐中的“立案難、審理難、執行難”開出了多劑“良方”,使我國的“民告官”邁入2.0時代。
時至今日,新《行政訴訟法》已走過了一周年,回首總結,對于法院而言,行政審判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行政訴訟案件數量大幅增加,立案難問題基本解決,審理和執行力度明顯加大,化解了大量的行政爭議。對于行政機關而言,負責人出庭率提高,行政行為不斷規范,行政干預審判逐漸減少,依法行政、法治政府的意識增強。對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而言,行政訴求得到了有效回應,合法權益得到了有效維護,權利意識和法治觀念得到了大幅提升。可以說,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新時期,新《行政訴訟法》的實施開啟了我國行政訴訟的法治新常態。
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冰融亦非一日之功。由于我國行政訴訟在立法、司法以及權力機制和法治理念等方面長期存在著弊病,僅靠一部新法就想藥到病除,一舉解決司法實踐中的所有問題,顯然過于理想。在這一年的實施過程中,一些積重難返的舊問題依然存在,一些應時而生的新問題業已出現,主要有:第一,立案登記制實施以后,在訴訟門檻降低的同時,濫訴和無效訴訟問題隨之浮現,讓本來就緊張的司法資源更加捉襟見肘,影響了行政審判的質效。第二,確立的規范性文件附帶審查制度,由于缺乏明確的規定,如審查的具體程序和要求、具體的審查標準和深度以及審查結論的普遍適用性等,可操作性不強,導致該制度的實際效果不太理想。第三,復議機關作為共同被告,兩個行政機關之間的舉證責任如何分配并不明確,導致復議機關的應訴準備沒有方向,降低了審判質量。第四,新《行政訴訟法》對行政違法行為的檢察監督缺乏明確具體的法律依據和統一規范的執法標準,導致行政執法檢察監督的法律依據不充分,缺乏可操作性。第五,由于各種原因,行政干擾司法審判的現象依然存在,行政審判對于部分行政機關的約束有限。行政審判的公信力和權威性還有待提升,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和建設法治政府的意識還需加強。
在今后行政訴訟改革的過程中,以上問題必須解決,對此我們要正確理解立案登記制,處理好擴大受案范圍與防止濫訴的關系;盡快明確細化規范性文件附帶審查制度的各項環節,讓該制度真正可用起來;厘清行為機關和復議機關的舉證責任,讓復議機關能夠有的放矢地應訴;明確行政執法監督的法律依據,穩步推進行政執法檢察監督工作的開展;將行政訴訟法實施與司法體制改革相結合,有效解決行政審判體制不順,保障法院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行政審判權,推進行政訴訟集中管轄制度改革,加大行政審判隊伍的建設等。
如果說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路燈是最好的警察,那么對于私權利,法治就是最好的保護傘;對于公權力,法治就是最有力的矯治器。行政訴訟開展好了,才能把權力真正關進制度的籠子里,讓政府依法行政,讓人民安居樂業,讓國家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