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崇法治是法治本質的要求

卓澤淵中共中央黨校政法部主任、教授
尊崇法治是法治的本質要求,是堅持法律至上的要求。它是對社會公眾的普遍要求,尤其是對公權力,在根本上是對公權力運用者的首要要求。尊崇法治是一種對待法治的心理狀態,必須從每個人做起,必須從公權力運用者做起。
法治的含義本身就包含著對法治的尊崇要求。說到尊崇法治,不妨讓我們重溫一下什么叫法治。法治的含義十分豐富,理解也多種多樣。從一般的意義上講,法治是指國家或社會依法而治的體制機制,以及社會普遍堅持法律至上的思維模式、行為方式、秩序狀態等。具體說來,法治首先是指一個國家或者社會在法律至上原則下,依法進行治國理政的體制機制;其次是指國家公權力依法運行的基本方式;再次是指社會成員依法作出社會行為以及處理相互關系的思維模式、行為方式和秩序狀態等。法治的含義就是法的統治,就是要法律至上,法律要至上就必須有相關主體發自內心的尊崇。
法治的關鍵是約束公權力的運用。從法治的定義可以看到,法治的核心問題或者關鍵問題是法律與公權力之間的關系問題。治國理政總是憑借公權力進行的,公權力的運行狀況直接決定于其行使者運用的情形。公權力的行使者,在今天就是國家機關或者準國家機關的公務人員。這些公務人員中的領導者就是我們今天所稱的領導干部。對于公權力的約束,可以具體化為對公務人員及其領導干部行使公權力行為的約束。當然,法治并不僅僅限于對于公權力的約束,如果這樣認識也就顯得十分狹隘。法治還要求一般社會成員將依法辦事作為思維模式、行為方式,甚至法治還應該是一種社會生活習慣、社會秩序狀態等。但就一般社會成員的行為來講,一是其行為會受公權力法治化程度的制約和影響。二是其相互之間一旦發生矛盾糾紛,也還需要借助公權力運用法律來加以解決。三是社會公眾本身還可能與公權力之間發生矛盾,這就要求公權力自覺接受法律約束,依法對待和處理其與社會公眾之間的關系。因此,一個國家或者社會,有無法治的最根本的判斷標志,就是看公權力是否受到法律的約束。如果受到法律的約束,我們就說是法治,反之則是人治。法律能否約束公權力以及約束的狀況,就成為判斷法治有無與存廢的標志。
法治的根本是要約束公權力運用者,約束領導干部。公權力都是為各級各類國家公務人員所掌握的,由于公務人員都是在一定組織體系之中的,因此可以說,其最終都是由領導干部所掌握的。領導干部是各種公權力的最終決定者和行使者。領導干部與公權力之間的結構關系、公權力與法律之間的結構關系決定了領導干部與法治之間的關系。法治對公權力的約束最終必然落實到對于領導干部宏觀決策和具體行為的約束上。領導干部能否尊崇法治就成為法治能否建立和維持的關鍵。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領導干部就必須成為尊崇法治的模范。
尊崇法治就是要樹立法治信仰。法治信仰對于法治的建構,是十分重要的。人們對于沒有發自內心的尊崇,沒有確立起普遍的信仰,法治終將難以在一個國家或者社會得以建立。美國法學家伯爾曼就認為“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但恰恰是在中國的當下,卻有學者認為法律或者法治是不能被信仰的。其實,法律或者法治都是可以被信仰。試想古人都可以崇拜日月山水,可以信仰日神、月神、山神、水神,為什么我們就不能信仰法律或者法治呢?也有人認為可以信仰法治,但不能信仰法律。當然對于法律的信仰未必是對法治的信仰,法治信仰遠比法律信仰具有更為現代的豐富內涵。這當然是對的,但是并不能因此就否認法治信仰。其實,既可以信仰法治,也可以信仰法律??梢孕叛龇桑鼞斝叛龇ㄖ?。這個時代需要法治信仰,必須信仰法治,尊崇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