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常蘭 馬云燕 劉福林 王自勇
摘要:空間集聚特征作為文化產業的一個重要特征逐步成為文化產業研究的新趨勢。針對衡水文化產業園區建設特點,本文提出注重集群發展,強化產業支撐,大力發展配套政策,實施項目引領,擴大園區建設資金來源,人員培訓,實施動態管理的可行性策略。
關鍵詞:文化產業園區;問題;集聚發展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0-000-01
當今時代,文化產業已經成為文化發展,傳播和經濟增長日益重要的因素。衡水文化底蘊深厚,具有空間巨大的資源利用率。 “京津冀協調發展”的國家戰略的實施,給衡水創造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成為發展文化產業的好時機。
植根于文化產業,集群化發展趨勢已經引起了政府和行業層面的關注。在全國各地建立不同形式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當地政府試圖建立一個統一的文化市場,推動文化產業集群,提升地方文化產業的競爭優勢。產業集聚是指同一產業或相關屬性的產業性在某一領域具有高度的趨同,工藝產業資本要素在空間上不斷結合這一特定區域,特別是指產品以不同的企業或經營企業,以支持這些和其他相關服務行業集中在一個區域。產業集聚效應是指產業在特定區域聚集,聚集在該地區的所有行業將形成關系的有機結合。
一、衡水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戰略投資不夠到位 我市的文化產業項目政府獨資開發的項目較多,社會籌集資金開發的項目較少;依靠現有的自然、人文資源項目較多,有獨立知識產權、高科技含量、可持續性發展項目較少;本省市投資實力不大的開發商多,對外合作合資有雄厚實力的投資商較少。
(二)人才儲備不夠全面 高素質人才短缺,已成為影響我市文化產業發展的根本性障礙,比如缺乏文化經營管理人才和科技創新人才,缺乏統攬全局的策劃經營人才,缺乏善于開拓市場的經紀人才等,成為制約我市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的瓶頸。
(三)項目規模不夠寬泛
相比于省內其他城市,全市文化產業總規模并不大,小,散,弱的現狀并沒有根本改變。
(四)融資欠順暢
雖然成立了全市文化產業扶持資金,但民間資本投資太少,金融機構支持文化產業的發展的力度是不夠的,需要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
(五)投資策略缺乏戰略性
市政府全資擁有的開發項目較多,社會募集資金項目的發展少;依靠該項目現有的自然和文化資源更多的自主知識產權,科技含量高,可持續發展項目少;中小開發商投入多,與有很強的實力的外商合資合作較少。
(六)高技能人才短缺
高層次人才的缺乏已成為文化產業發展障礙,如缺乏文化管理人才和技術創新,缺乏規劃管理人員等,成為影響大局發展的根本障礙,缺乏良好的市場開拓經紀和其他工作人員,成為制約我市產業轉型升級的文化瓶頸。
二、發揮衡水文化產業集聚效應的相關方式研究
京津冀的協調發展上升為國家重大戰略,京津冀將成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新熱點地區,京津進行的功能和產業轉移給衡水帶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文化特色是衡水具有的獨特的優勢,準確把握產業發展,把握文化行業資源的方向,以做大做強文化產業,文化惠民,可以極大地促進衡水市的發展,優化經濟和社會事業。
(一)對接“京津”,注重文化產業發展的環境優化
“京津”兩地注重文化產業的開發,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需要同時注重文化產業發展的優越環境。衡水文化產業,實現“京津”共同開發,必須要想方設法優化文化產業發展環境。
一是強化公共信息,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為文化產業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以期其良好發展。
二是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方面,使文化產業和其他產業的發展“同部署”文化工程和經濟工程“與投資”,扶持政策和現代服務業發展實行“發展成效納入經濟建設”。努力創造文化產業良好發展的政策環境。
三是規范企業的各種文化經營活動,維護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第四,集中力量發展經濟,把握文化產業發展機遇,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收入水平,努力提高文化產品和服務,提升滿足全市人民的文化需求的供給能力,提供充足的相關資源,滿足不同層次的文化需求,同時優化文化產品的消費環境。
(二)加快發展文化產業集群發展
產業集聚具有創新和競爭力的因素,在提高競爭力和行業的區域經濟發展方面,具有很強的促進作用。產業的地理集中,對產業的競爭優勢產生了廣泛而積極的影響。因此,行業集中度可以提高行業的整體競爭力,提升行業內企業之間的有效合作,增強企業的創新能力,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產業集聚效應可以起到資源共享,促成“區域品牌”效應的形成。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突出園區特色,以服務作為企業發展的核心,注重集群發展,強化產業支撐,制定配套政策,實施項目引領,擴大園區建設資金來源,人員培訓,動態管理的實施。
首先要完善相關政策,優化資源配置,規范市場秩序,制定鼓勵政策,提高企業和個人的積極性,提升充滿活力的文化產業的全面發展,發揮好文化產業的發展。
其次要大力推進地方文化資源和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依托自然資源和城市的產業基地的優勢,鼓勵和支持自主研發和技術創新,促進文化創意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整合,深度挖掘整合資源相關產業,打造特色產業鏈。
衡水近年來通過資源的整合,提高規劃科學性,培育龍頭,依靠科技創新,文化產業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2015年,文化產業年均增長速度將達到占GDP的比重超過28%,初步構建起結構合理,新格局的文化發展新模式,功能完善,特色鮮明,充滿活力。通過調整產業門類,推動全市文化創意產業向“專,精,特,新”的方向發展,不斷增強發展后勁。 “高端產業集聚”,“高端人才集聚”和“資本積累”的現代文化產業,通過“項目轉優”,實現衡水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轉型升級和跨越發展。
參考文獻:
[1]朱雙雙.海南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探析[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
[2]王穎.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研究綜述[J].經濟論壇2009(2).
[3]陳家柳.民族傳統文化保護縱論[J].廣西民族研究,2002,4.
課題主持人:徐常蘭(1974-),女,文學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及英美文學。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6年度衡水市社會科學研究課題結項成果;課題編號:2016033
本文為衡水學院2014年度區域經濟文化專項課題結項成果之一 課題編號:2014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