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衡
人到中年的劉某是某城郊的一位農民,既往無高血壓和心臟病史。前不久的一個夜晚,他在家洗澡后突然感到胸口疼痛,逐漸加劇,痛甚時雙手緊握拳頭,伴面色蒼白,出汗多。妻子以為是小毛病,扶他到床上,用風油精涂在他胸前。此時劉某胸痛癥狀無緩解,突然昏迷不醒,家屬急忙撥打“120”。當救護車到達時,患者已呼吸心跳停止。醫生立即給予心臟復蘇,結果回天無術。事后尸解證實,劉某死于冠心病合并急性(大面積)心肌梗死。
據近期美國《Heart》雜志報道,40多歲的人出現胸悶胸痛往往是心臟疾病的先兆,由其引發的死亡率很高。研究人員通過對3萬多名中年男女為期26年的跟蹤調查發現,中年人發生胸悶胸痛的現象與高血壓、血脂異常帶來的心血管風險一樣,都會增加心臟事件的發生率,也是導致日后死亡率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統計表明,每年都有成千上萬人死于冠心病突發,其中有相當數量的患者會出現心肌梗死先兆。所謂心肌梗死先兆,包括:中年以上原有高血壓或冠心病心絞痛病史,主訴胸骨后壓塞性或絞窄樣疼痛,向左肩膀放射,胸痛不能被硝酸甘油類藥物及休息所緩解,疼痛已持續20分鐘以上;不明原因的昏厥或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及臥床或睡眠時呼吸困難、焦慮不安、四肢麻木、大汗淋漓、異常鼾聲等癥狀。
劉某的不幸離世,跟家人不了解心臟病突發急救的相關知識有一定關系。下面為大家介紹心臟病突發現場急救的幾個新概念。
救命第一招:拳擊心臟
據文獻報道,冠心病猝死約占老年人死亡總數的10%~30%,多數患者死在家中或送往醫院的途中。也有一些老年人獨自外出,猝死在路上或公交車上。因此,掌握實用性很強的拳擊心臟術很有必要,一旦遇到緊急情況,就能派上用場。
急救醫學專家指出,老年人心源性猝死多由冠心病(急性心梗或室顫)引起,判斷心跳驟停最可靠的體征是:(1)突然昏倒,意識喪失,面色蒼白或死灰,口唇發青;(2)大動脈搏動消失,如頸動脈、股動脈和橈動脈的搏動消失。當確定患者心臟驟停時,在場者要即刻用拳頭在其心前區(胸部左側),用中等力量連續快速擊打3~5次。實驗證明,這種擊打方式,可起到除顫、調整心律和引發心臟復跳的作用(類似電除顫器電擊復律的作用)。如用拳擊打無效,則應立即將患者移至硬板床上或地上,進行胸外心臟按壓術,同時令其他在場人員撥打“120”,邊現場心臟復蘇,邊等候急救醫生到來。
心肺復蘇:“動手不動口”
2007年,美國有3項大樣本研究分別證實,只需胸外按壓,即可對心臟停搏患者實施心肺復蘇,且不會對患者的生存率有不良影響。而傳統心肺復蘇中的“生命之吻”(即口對口人工呼吸)可能阻礙急救的實施。前不久,美國心臟學會將只需動手的胸外按壓復蘇方法寫入其心肺復蘇指南。
急救醫學專家建議,對于在家中突然發生心臟停搏的中老年患者可以采取兩步走的急救策略——先打急救電話(120),再對患者實施胸外按壓。即對患者實施連續、快速、有力的胸外按壓,不再強求施救者與被救者有口對口的“親密接觸”。沒有學過傳統心肺復蘇或對“口對口吹氣與胸外按壓配合”沒有把握的人都應該選擇實施這樣一種急救方案。單純胸外按壓可以使得心臟停搏患者在家中盡快得到復蘇,縮短了等待搶救的時間,這對提高復蘇成功率和患者生存率都有重要意義。
目前推薦該簡化的復蘇方法,旨在鼓勵更多的目擊者(家屬們)行動起來,對在醫院外發生心臟停搏的患者給予最及時現場急救。
急性心梗咳嗽可自救
對于心臟疾病,預防是第一道防線,定期體檢就是第二道防線,人到中年(40歲以上),如果經常性出現胸痛和運動性胸悶癥狀,應該密切注意對心臟疾病的檢查。
此外,心臟疾病(尤其是冠心病)本人或家屬平常一定要掌握基本急救知識,以便應急時運用,可以增加患者生的希望。例如,急性心梗發作時,可以咳嗽自救。以往的研究證明,咳嗽大約能產生75焦耳的動力能量,這些能量隨機被轉化為生物電,能給瀕死的心臟一次像“除顫”那樣的復蘇機會,其效果與胸外心臟捶擊復蘇術有同樣的效果。咳嗽是一種迅速、有效、簡便、易行的“心臟復蘇術”,已使許多患者免于死亡,給以后的搶救治療贏得寶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