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生活實例】
◎謝老師年過花甲,發現高血壓有十多年了。退休之后,她偶然會有胸悶、胸痛癥狀。上周,她去醫院做了個冠狀動脈CTA檢查(冠狀動脈增強CT檢查,即CT冠狀動脈血管成像),提示冠狀動脈前降支和回旋支有斑塊形成,狹窄程度約為50%。醫生給她開了消心痛(硝酸異山梨酯)等藥物。回家后,她遵照醫囑吃藥,之后頭部隱隱作痛,只好第二天又去醫院就診。醫生說,頭痛是消心痛這種藥物引起的,建議她減少消心痛的劑量,再吃一段時間,看看能否耐受這種藥物。謝老師很疑惑,原本就有不明顯的心臟癥狀,現在吃藥又增加了頭痛,醫生不但不給換藥,還讓她堅持再服一段時間,這究竟是為啥?
◎38歲李老師,身體一直不好,近年來多次因勞累過度或情緒激動突發心前區壓榨性疼痛、胸悶。到市內一家三甲醫院心內科診治,醫生診斷為冠心病、穩定型心絞痛。為預防心絞痛發作,醫生給他開了消心痛,要他每日3次,每次10毫克,餐前服用。服藥兩個多月,以往時不時來“搗亂”一下的心絞痛發作次數明顯減少,程度也明顯減輕,李老師心中暗喜,心想這藥可謂名副其實,蠻管用的。可是,轉眼三四個月過去,李老師覺得吃消心痛的效果不像以前那樣靈了。在醫生的建議下,他將每次劑量增加為20毫克,但效果卻越來越差。這究竟是何原因呢?
消心痛又稱硝酸異山梨酯,與硝酸甘油同為硝酸酯類抗心絞痛的代表藥物。無論血管內皮細胞是否受到損傷,硝酸酯類藥物均可有效擴張血管。硝酸酯類舒張血管的作用是劑量依賴性的:小劑量服用時擴張靜脈;中等劑量時選擇性擴張較粗的冠狀動脈血管,改善缺血心肌的血流灌注;大劑量時可擴張冠狀動脈小血管,降低心臟負荷。除此之外,硝酸酯類藥物還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白細胞黏附于血管內皮、降低血管內皮細胞的氧化張力以及拮抗脂蛋白的氧化作用,同時發揮抗動脈粥樣硬化的效應。
硝酸酯類藥物的常用劑型包括口服片、舌下含片以及靜脈制劑等。常見的口服硝酸酯類有長效制劑,如消心痛;緩釋劑型,如欣康、長效異樂定等;短效制劑,如用于急救的硝酸甘油片。其中,消心痛因價格低廉,療效確切,是目前最常用藥物,口服30分鐘見效,舌下含服2~3分鐘見效。臨床上常用于預防和緩解急性心絞痛發作。
遺憾的是,一些患者在使用消心痛時存在很多不正確、不規范之處,值得引起注意。消心痛最為明顯的副作用是頭痛,發生率為20%~30%。但頭痛也是藥物起作用的一個標志。此外,尚可見面部潮紅、灼熱感、惡心、眩暈、出汗甚至虛脫等反應。如果服藥同時飲酒,會增加皮炎等不良反應。長期服用消心痛可出現耐受性。各種不同類型硝酸酯類藥物之間還會發生交叉耐藥性。
鑒于消心痛存在上述副作用,建議患者在服藥時注意以下事項:
1. 逐步加量,消除頭痛。部分患者服用常規劑量的消心痛后,由于頭部血管擴張,可出現頭痛、頭脹癥狀。如果患者能夠忍受,可繼續使用常規劑量治療,一般用藥1~2周后,不適癥狀會逐漸消失。如果頭脹、頭痛癥狀難以忍受,可采取能忍受的小劑量(如1/4片、1/3片),待適應之后,再一點點逐漸增加至常規劑量,增量過程可以慢慢來,切忌操之過急。這個過程往往需要1~2個月甚至更長時間。若患者同時服用阿司匹林,可能會緩解消心痛引發的頭痛。
2. 間斷服藥,避免耐藥現象。有些患者最初服用消心痛效果不錯,但長期使用后效果越來越不明顯,其原因是產生了耐藥現象。其實,不僅僅是消心痛,所有硝酸酯類藥物均存在耐藥現象。這類患者可采用每隔6小時服藥1次的用藥方法,每天服藥2~3次,中間有長達10小時以上的間隔時間,使血漿中有一個藥物間歇期,以恢復對消心痛的敏感性。
3.凌晨服藥,防止晨起心絞痛。清晨是發生心肌缺血和心絞痛的高發時間段,這與早晨血壓生理性升高伴心率加快等因素使心肌耗氧量增加有關。早晨起床前服用消心痛,可有效松弛血管平滑肌,降低心肌耗氧量,防止清晨心肌缺血及心絞痛發作。
4. 舌下含化,用于急救。很多人知道硝酸甘油片舌下含服能迅速緩解心肌缺血,其實,消心痛也可用于治療心絞痛急性發作。雖然起效時間不如硝酸甘油快(2~3分鐘見效),但作用時間更為持久(能維持4小時左右)。同時,消心痛藥物穩定性比硝酸甘油片好,不易失效,故可作為常備的心絞痛急救藥物。但需注意,消心痛用于急救時,必須將藥片咬碎后舌下含化,才能迅速起效。
5. 消心痛禁用于青光眼。消心痛還禁用于嚴重低血壓、急性循環衰竭、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縮窄性心包炎或心包填塞、嚴重貧血、顱內壓增高、原發性肺動脈高壓、對硝基化合物過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