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對當代大學生的厭學問題展開研究,希望對當代大學生厭學問題起到積極地指導和糾正作用,以此端正大學生學習動機,明確大學生學習目標,清除大學生“厭學心理”,讓大學生輕松學習,早日成為棟梁之才。
關鍵詞:大學生;厭學;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0-000-02
經過三十幾年改革開放的大發展,我國高等教育已經由精英教育走向了大眾化,但是高等教育也存在諸如大學生擴招帶來的教育質量下降問題、大學畢業生過多帶來的就業問題、大學生貶值問題等。在這些問題的誘發下,加之社會上“讀書無用論”等不良思想沉渣泛起,進而沖擊大學校園,這對當今大學生厭學問題的產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因此,當代大學生厭學已經成為關系著民族未來發展的重要問題。
一、厭學的含義與本質
“厭學”作為普通高等教育中的一種現象,客觀存在于一定的群體中。學生厭學是一個社會、學校和家庭都擔憂和關心的問題,也是學生心理問題中最普遍和最具危害性的問題。本文所說的“厭學”是指,學生對學習和生活產生了厭倦情緒但仍然在學習;而“深度厭學”則是指學生由厭學層面發展到了病理層面,已無法繼續進行學習任務。
作為一名學生,其第一職責和要務就是學習,但是當學生由于受到某些因素的影響和刺激導致其內心心理發生了變化,即內外因的綜合影響促使其轉變了原本作為第一職責和要務的學習需求,也就是學生把學習作為主導需求轉變為次需求或者根本不需要之后,厭學和厭學癥就產生了。
二、當代大學生厭學的表現
(一)心理層面
1.自卑心理
當代大學生的自卑主要還是來到大學以后,由于大學人才濟濟,都是“優中選優”的精華,在一個更高層級的比較和學習中難免有先后排名,這會使他們發現自己現在很差勁,這些不良歸因會導致學生的心理自卑感。
2.對抗心理
很多當代大學生上大學后,由于自己所選的專業不合適,一直寄希望于調整專業,但是長時間得不到解決,就會使他們對學校和學習產生一種對立情緒。此外,有的老師和學校工作人員對學生的教育方式過于簡單粗暴,造成學生產生厭學的對抗心理。
3.逃避心理
很多當代大學生考上大學以后,覺得萬事大吉了,可以徹底的逃避以前高中的苦悶學習生活,面對五彩繽紛的大學生活,他們選擇了逃避學習,投入到其他的大學生活中。
4.應付心理
現在的當代大學生上了大學,遠離了父母,對于父母的要求常常推脫應付了之,對于老師安排的作業更是能應付就應付,特別明顯的就是現在的學生上課不帶筆和本,寫作業全靠互聯網等現象都體現了學生的應付心理。
(二)行為層面
行為層面包括:當代大學生生活上懶惰、貪玩、自由散漫、不積極參與學校活動,學習中沒有明確目標,沒事逃課,找人代課、代寫作業、考試作弊甚至代考,認為學習無用,沉溺于網吧或者其他。
三、當代大學生厭學的原因分析
(一)學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1.主觀層面的影響
當代大學生處于知識積累和快速提升的關鍵成長時期,這一時期的認知水平還不夠成熟。老師的批評、家長的責罵、社會的嘲笑和負面評價等對學生認知產生不良影響,他們就會找各種理由和借口來規避這一現實,或者選擇生病或者選擇逃學以至厭學等。
2.客觀層面的影響
有些大學生在長期的成長過程中出現智力發展不平衡,具體表現為有的同學邏輯思維能力強,他的理工科知識學的就好;有的同學形象思維能力強,他的文科知識學的就好。這些特點都是學生主觀上不能克服的,而是在自我成長過程中順應個人成長規律而產生的是客觀層面的影響。
(二)學校方面的原因
1.學校課程設置不合理
作為一種結構性矛盾其責任主要在于學校本身,學校應該綜合現階段當代大學生心理特征、認知水平和未來發展需求作出科學規劃。特別是要降低課程安排的強度,使當代大學生對每門課程都保持新鮮感和學習的興趣是最重要的。
2.學校學風建設缺失
校風建設作為高校發展的軟實力,它能陶冶情操、鼓勵學生積極向上、規范各種不良行為,校風直接影響一個學校的教育質量和水平。對處于人生關鍵成長期的當代大學生來說,學校須高度重視校風建設。
(三)家庭方面的原因
1.家庭背景的影響
家庭是學生天然的第一任乃至終生的教育學習場所,家長則是學生天然的乃至終生的教育者和老師。而當代大學生作為獨生子女,其家庭成長環境出現了過分的溺愛、嬌生慣養,從來不缺乏物質的所需,從而導致他們唯我獨尊,任性嬌氣、不合群等不良習慣的形成,特別是在步入大學生活的各種不適應,其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厭學問題。
2.家庭教育方式的誤區
首先,表現在家長教育觀念的失誤。在面對當代大學生的教育,家長要幫助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而不是通過一般的單一物質獎勵來幫助孩子樹立學習動機。其次,家長教育評價的失誤。大學應該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家長要幫助他們從人生觀和價值觀上來綜合考慮自身發展。
(四)社會方面的原因
1.社會文化及輿論導向影響
隨著改革開發的深入發展和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各種腐朽的資本主義價值觀正在侵蝕著當代大學生,通過西方的節日、媒體、電影作為載體,導致當代大學生思想層面上產生厭學。此外,現階段“讀書無用論”、“讀書不如去經商”等言論,都對當代大學生厭學起到了不良的社會導向作用。
2.社會就業環境壓力的影響
我國每年培養出的大批高校畢業生無法實現就業,這給在校的當代大學生產生了巨大的心理壓力,這會直接導致他們將追求學習的動力和熱情轉移到去做兼職來盡快適應職場生活,而不會安心學習、重視學習,這就是社會層面帶來的學生厭學。
四、改進當代大學生厭學問題的對策
(一)當代大學生要全面提升自身知識結構,塑造完美人格和德行
第一,當代大學生應該擴充自己的知識寬度和深度,培養自己的文化修養和道德水平,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第二,當代大學生應該身體力行的去參加一些應用性的活動,培養動手和思維的能力,讓學習與實踐不斷互動形成良性學習循環。第三,當代大學生應該培養自身不怕困難的意志品質,打造積極健康的心理素質,培養高自我能效感和高成就動機。第四,當代大學生應該培養自己的一顆愛人之心,參加一些社會公益活動和力所能及的捐助活動,承擔起一定的社會責任,這樣對于形成一個健全人格和完美德行很有幫助。
(二)學校要不斷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創設良好學習氛圍
1.學校要下放學習權利,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導者
學校要不斷的改革,在統一規劃課程的同時增加學生自由選課的權力,使好的學生更多的學到不同領域的知識,也可以使學生領會不同領域的知識,促進學生拓寬知識領域,為當代大學生創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2.加強校園校風建設
學校應該嚴抓校園校風建設,嚴格考風考紀,加大對違反考試規章制度的當代大學生的懲處力度,凈化校園學習風氣;要加強班級班風和寢室寢風建設,從寢室到班級給學生的學習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用良好的風氣帶動所有當代大學生朝共同的目標努力,促進班級凝聚力,這樣才能為厭學的當代大學生提供了學習的目標和動力。
(三)家長要注重家庭教育方式的創新,提供寬松成長環境的支撐
1.家長要相信鼓勵教育的成效
作為家長應當善于發現孩子的優點,并適當放大他的優點,幫助他們建立自尊和自信,在這樣一個寬松的鼓勵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會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實踐證明:只有不斷地成功和自信的積累,才會幫助厭學的當代大學生真正走出厭學心理。
2.家長要學會轉換角色,做孩子的朋友
家長應該認識到角色轉換對于增進與當代大學生的溝通是多么重要,當代大學生也有被尊重的需要,家長要在嘮叨的同時,學會傾聽來自他們的聲音,這樣無障礙的交流會對厭學的當代大學生起到非常重要的家庭支撐。
(四)社會要積極確立正確的輿論導向,營造良好的就業氛圍
當前學生厭學已成為一種社會結癥,首先國家應該發動強大的宣傳媒介,加強對全民進行思想教育,讓黨的主流思想重回熒屏,抵制西方資產階級不良思想的侵蝕;其次,要營造一種寬容型社會,社會輿論應該開拓就業視野,鼓勵當代大學生自主創業。第三,國家要繼續大力扶持大學生創業項目,社會輿論要不斷以更加寬容的心態看待就業難的問題,從而緩解當代大學生的就業壓力,避免因為就業難而產生厭學的問題。
綜上所述,當代大學生厭學問題的成因是復雜的、多樣的,其解決的方法也是多樣的,還有待我們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最終解決之道還需要學生自身的努力、家庭教育的改善、學校的不斷改革、社會更加規范等諸多因素相互結合形成合力,這也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需要我們持續的關注和學習改進。
參考文獻:
[1]陳蕾.“90后”大學生心理問題及教育對策[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9(4):107-110.
[2]李明輝.“90后”高職學生厭學現象的分析與對策[J].青年與社會:上,2014(11):162-162.
[3]王紅義.獨立學院“90后”學生的怠學因素分析及對策[J].黑河學刊,2015(01):119-120.
[4]李圍.淺議90后大學生厭學現象的深層誘因[J].青年文學家,2015(05).
作者簡介:馮川川(1986-),男,漢族,四川廣安人,碩士研究生,西安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輔導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