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磊
編者按:2016年3月21日,《關于金融支持養老服務業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正式出臺,養老金融被提升到國家級戰略地位。商業銀行積極布局養老金融,建立了較為完善的養老金融產品體系,不同類型商業銀行在發展養老金融上又各有側重。面對人口老齡化等多重歷史機遇,商業銀行應如何創新組織結構、產品和服務,并借此推動戰略轉型呢?
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全球老齡人口最多的國家,截至2014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總數占全國總人數的15.53%,65歲及以上人口占10.06%。人口結構決定中國現已進入加速老齡化階段,居民養老的結構性需求迅速增加。加快發展養老產業,已成為我國深入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舉措。而養老金融作為支持養老產業發展的重要一環,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未來的發展空間巨大。
國家已經注意到“養老金融”的戰略意義,并連續出臺多項政策,2014《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新“國十條”)、2015年《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指導意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辦法》等均明確“金融推動養老”不僅是解決民生問題的政策思路,更是指導改革方向的長期國家級別戰略。特別是2016年3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民政部、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聯合發布《關于金融支持養老服務業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進一步明確了養老金融相關政策。《意見》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大力推動金融組織、產品和服務創新,改進完善養老金融領域服務,加大對養老服務業的金融支持力度,促進社會養老服務業的發展,力爭到2025年建成與人口老齡化進程相適應的金融服務體系。
商業銀行機構已經敏銳的嗅到居民養老的巨大市場機遇,通過提供養老理財、企業年金、養老按揭等產品服務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養老金融需求,積極布局養老金融服務領域。但是由于養老產業投資周期長、收益成效慢、回報率低等特點,并且養老產業尚未有較為清晰的盈利模式,商業銀行在養老產業領域布局較為落后。可以說,我國養老金融服務的供給端的增長顯著慢于居民和養老產業實際需求,畸形的供需關系長期制約養老產業的發展。
商業銀行完成養老金融服務體系初步布局
國內商業銀行的養老金融業務多起源于承辦企業年金業務,隨著業務的發展,逐步形成了以企業年金為核心,養老理財、薪酬福利等業務為輔的產品體系。此外,商業銀行的公司或個人業務部門,很早為社會養老保險機構提供代收代付、存款等服務。經過多年發展,養老金融服務實現了規模持續增長和服務領域的不斷拓寬,初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養老金融服務產品體系,具體有如下幾個方向。
社會養老保險服務。商業銀行為我國社會養老保險管理機構提供保險資金歸集、資金存款、養老金代收代付等服務。商業銀行與各級社保機構在社保基金專戶賬戶管理、養老保險做實個人賬戶基金存款、新農保和新農合基金專戶主辦銀行等方面開展了合作。根據人社部2014年公布的數據,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結余3.56萬億元,這其中大部分作為存款放在商業銀行;另外,商業銀行為數千萬離退休人員提供養老金代發服務。
金融社會保障卡服務。金融社會保障卡是指加載了金融功能的社會保障卡,除具有信息記錄、信息查詢、業務辦理等社會保障卡基本功能的同時,可作為銀行卡使用,具有現金存取、轉賬、消費等金融功能。2011年8月,人社部發布《關于社會保障卡加載金融功能的通知》,對社會保障卡加載金融功能的相關工作提出了要求,眾多商業銀行積極參與了社會保障卡加載金融功能的產品研發和推廣工作。通過近五年時間的探索和持續進步,商業銀行在金融社保卡發卡、渠道建設、產品創新、金融服務等方面積累了十分豐富的專業經驗。根據人社部數據,2014年底,全國社會保障卡持卡人數達到7.12億人,比上年增加了1.64億張。根據中國銀行年報,截至2014年底,僅中國銀行一家發行金融社會保障卡就超過了6000萬張。根據十三五規劃綱要,“加強公共服務設施和信息化平臺建設,實施社會保障卡工程,持卡人口覆蓋率達到90%”,商業銀行將迎來更廣闊的市場機遇。
全國社保基金托管服務。商業銀行可以為全國或地方社保基金提供資產保管、資金清算、會計核算、資產估值、投資監督、績效評估等服務。根據全國社保基金網站數據,境內資產托管銀行只有四家:交通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根據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數據,截至2014年末,基金資產總額15356.39億元,其中:境內投資資產14050.61億元,境外投資資產1305.78億元,為商業銀行帶來托管費收入3.29億元。
企業年金業務。具有企業年金管理資格的商業銀行可以為企業年金客戶提供受托、賬戶管理、托管等服務,是企業年金市場重要的參與者。另外部分商業銀行通過控股子公司提供企業年金投資管理服務。據人社部數據,截至2014年末,全國有7.33萬戶企業建立了企業年金,參加職工人數為2293萬人,年末企業年金基金累計結存7689億元。其中,商業銀行受托資金規模1365億元,市場占比29.58%;管理個人賬戶數2021萬戶,市場占比88.13%;托管企業年金資金7689億元,占比100%;銀行系基金投資管理企業年金規模455億元,市場占比僅6.55%。
養老投資理財。商業銀行根據養老投資需求重視長期安全性、流動性的特點,提供了豐富的投資理財產品。針對機構投資者(企業年金、社保基金等),商業銀行提供了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協議存款、理財產品等多種流動性高、收益穩定的產品。針對個人投資者,商業銀行除提供傳統儲蓄性產品外,還根據投資者養老需求特點研發了養老型理財產品。此外,銀行還代理銷售保險公司的商業養老保險產品、養老保障委托管理產品,滿足不同客戶的養老需求。
養老產業投融資。商業銀行在支持養老產業發展和養老方式轉變的業務創新方面有一些進展。一是為養老地產、養老社區項目開發提供融資服務,助力養老社區建設;為養老服務機構提供信貸服務。二是部分銀行提供養老按揭服務,老年客戶本人或者法定贍養人以房地產為抵押向銀行申請貸款專門用于老年客戶養老用途,銀行核定一定貸款額度后按月將貸款資金劃入老年客戶,一定程度解決有房老人缺乏養老資金的難題,為老年人提供了更多的養老模式選擇。
綜合養老金融服務。少數商業銀行根據老年客戶特點,推出綜合性的金融增值服務,目前規模較小。一是結合老年客戶活動范圍小、追求簡單操作等特點,商業銀行優化服務流程、改造銀行網點功能,推出專門服務老年客戶的網點。二是商業銀行根據老年客戶非金融服務需求,增加特色增值服務,圍繞消費結算、健康管理、醫療服務、住房保障、旅游休閑等,搭建養老綜合服務平臺。
不同類型銀行發展養老金融業務各有側重
大型商業銀行早期通過企業年金業務介入養老金融業務,并獲取了企業年金的受托、賬戶管理、托管等資格,確立了市場優勢地位。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管理企業年金個人賬戶數量、托管企業年金基金規模上位居市場前三位,在企業年金業務領域處于領先地位。中國工商銀行不斷拓展養老金融服務領域,打造養老金與薪酬福利投融資平臺,開發了“如意人生”系列養老理財產品。中國建設銀行另辟蹊徑,與全國社保基金共同發起國內首家銀行系養老金公司,獲得養老金投資管理資格和其他投資管理業務資質,實現對養老金客戶提供從受托、賬管、托管到投資管理的全程化管理服務,甚至可以借助發展養老保障委托管理業務覆蓋企業客戶的員工福利業務。中國銀行則是最早辦理社保基金托管的商業銀行之一,在養老金融業務領域推出了社會保障、薪酬福利計劃及代理養老資產管理等一系列新型服務。
股份制商業銀行在發展企業年金業務的同時,也不斷開拓新的養老金融服務領域。招商銀行將養老金融部掛靠在零售銀行板塊,依靠零售銀行優勢,向企業員工提供薪酬福利管理服務。光大銀行大力拓展針對薪酬延付的“樂享福利計劃”產品、針對企業福利整合和自主選擇的“樂選彈性福利計劃”產品,全面打造“養福全程通”金融服務品牌。中信銀行是國內第一家推出“養老按揭”的商業銀行,探索以房養老的新型養老模式。
不具備企業年金管理資格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或地方商業銀行則選擇了以老齡客戶群體為目標,結合網點提供綜合金融服務的模式。興業銀行推出“安愉人生”綜合金融服務方案,以銀行卡為載體,通過優化金融產品、老年客戶權益兩套體系,整合專屬理財、信用貸款、便利結算、增值服務四項內容,結合社區銀行為老年客戶提供全面金融服務。上海銀行利用作為上海市首批兩家養老金代發銀行之一的先發優勢,推出養老專屬卡片、專屬理財、增值服務等產品,建設養老特色支行,構建了較為完整的養老金融服務體系。
從金融供給側改革角度創新發展養老金融
人口老齡化加速,養老保障體制改革不斷深化,養老金市場化運作持續推進,養老服務產業快速發展,客戶養老金融服務需求日趨多元化,為商業銀行發展養老金融提供了重要機遇。商業銀行應做好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大對養老金融的重視力度,推進養老領域業務發展規劃和市場布局,積極創新養老金融組織服務形式,創新適合養老服務業特點的產品、金融工具,創新居民養老領域的服務能力和水平,有效滿足迅速增長的養老產業發展和居民養老需求,并推動自身加速戰略轉型。
創新養老金融組織形式,提升養老金融戰略地位,推動自身業務轉型。我國商業銀行的養老金融業務部門一般掛靠在托管業務、公司業務或者零售部門業務之下,沒有建立獨立的業務板塊,在資源整合、產品研發、人事財權、條線管理方面缺乏獨立性,造成養老金融業務零散化、產品碎片化。原有組織結構已經無法適應養老金融的快速發展,難以提供富有針對性的養老金融服務。因此,商業銀行可以探索建立養老金融事業部制,將支持養老服務業、發展個人養老相關的金融業務進行整合,并與銀行自身戰略轉型相結合,探索發展養老金融的新型商業模式。商業銀行可以在養老服務業相對發達、老齡人口較為集中的地區設立專業的養老金融團隊、養老金融分支行,優化整合內部資源,提升在養老領域的金融服務水平。
創新養老產業投融資產品,拓寬養老產業多元化融資渠道。我國的養老產業還停留在養老設施建設階段,業務鏈、產業鏈遠未建立和打通,尚未出現較為成熟的盈利模式。養老產業具有投資周期長、收益成效慢、回報率低、資金成本承受能力不高的特點,養老服務大多面臨準公共品性和服務受眾的挑剔性,商業銀行在養老產業投融資方面較為謹慎。在國家政策允許和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商業銀行應創新養老產業信貸產品和服務,并結合集團化優勢為養老服務業拓寬融資渠道,不斷滿足養老產業發展需求。
一是創新適合養老產業特點的信貸管理機制和服務方式,拓寬養老服務業貸款抵押擔保范圍。商業銀行根據養老產業發展導向和經營特點,制定專門的養老產業信貸政策,建立適合養老產業特點的信貸審批、信用評級、客戶準入和利率定價制度,研發具有養老產業特色信貸產品。銀行在風險可控的前提,積極開展應收賬款、動產、知識產權、股權等抵押貸款創新,探索養老服務機構有償取得的土地使用權、產權明晰的房產等固定資產抵押貸款。
二是拓寬養老產業多元化融資渠道。我國商業銀行尤其是大型銀行較多是銀行或金融控股集團,擁有證券、保險、信托等多項金融資質,能夠依托平臺優勢,為養老產業企業提供多元化融資服務,提高養老金融服務的供給能力。商業銀行通過證券子公司,為養老產業企業提供上市融資、并購重組、股份轉讓等股權融資服務,還可以通過發行企業債、公司債、非金融企業債等方式進行債券市場融資。商業銀行及子公司在國家政策允許下,通過設立養老專項債務融資工具、養老產業投資引導基金、養老信托計劃、養老設施租賃等服務平臺,鼓勵社會資金、民間資本等進入養老產業,拓展養老產業資金來源。
創新居民養老領域的服務能力和水平,構建養老金融綜合金融服務體系,滿足居民日益增長和復雜的養老需求。全國老齡辦數據表明,2010年我國老年人口消費規模達到1萬億元,預計2040年達到17.5萬億元。而從2014年至2050年間,中國老年人口的消費潛力將從4萬億元左右增長到106萬億元左右,占GDP的比例將從8%左右增長到33%左右。不斷增加的老齡人口消費潛力與金融服務需求同步增長,商業銀行應通過增加養老產品供給、開展綜合服務、提升服務能力多種方式來滿足。首先積極發展服務居民養老的專業化金融產品,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手段,研究不同年齡的養老保障需求,積極開發可提供長期穩定收益、符合養老跨生命周期需求的差異化理財產品,并聯合證券、保險、信托等子公司研發生命周期基金、個人養老保險、養老信托、以房養老等創新產品,真正滿足居民養老金融需求。其次建立綜合金融服務體系,不斷擴展金融服務內容,做好支付結算、賬戶管理、托管和投資等服務的基礎上,向居民提供養老規劃、個人理財與保險、消費貸款等財富管理服務,開拓并提供退休規劃、法律援助、老年教育等咨詢服務,探索聯合專業公司向居民提供涵蓋家政、旅游、健身、娛樂、旅游在內的多元增值服務。最后,提高老年群體金融服務便利性、可得性。商業銀行機構采取對網點進行養老化改造,增加助老設備,開辟老年服務窗口等措施,提升老年客戶服務環境;通過優化網點布局,進一步向養老社區、養老公寓等延伸服務網點,設立社區銀行;根據老年客戶習慣,優化電子銀行、手機銀行、電話銀行等服務渠道。
(作者單位:中國銀行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