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劉喜
(內蒙古呼倫貝爾盟扎蘭屯市中蒙醫院,內蒙古 扎蘭屯 162650)
蒙藥內服外敷結合治療痤瘡76例療效觀察
蔡劉喜
(內蒙古呼倫貝爾盟扎蘭屯市中蒙醫院,內蒙古 扎蘭屯 162650)
目的:觀察蒙藥內服外敷結合治療痤瘡的療效。方法:選擇確診為痤瘡患者145例,隨機分為治療組76例,對照組69例,均門診患者。采取蒙藥三子湯、查干古古樂-10、孟根烏素-18、土茯苓-7、阿木日-6、琪素黑木日-8、嘎魯瑪木日、森登-4、古日古木-13、那仁滿都拉、地格達-4為主藥;每晚外敷三子湯1次等結合辨證施治。結果:治療組患者痊愈53例,占69.74%;顯效13例,占17.11%;有效9例,占11.84%;無效1例,占1.32%;總有效率98.68%。對照組總有效率85.51%。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有明顯差異(P<0.05)。結論:蒙藥內服外敷結合治療痤瘡明顯提高臨床療效,減輕因長期服用西藥帶來的不良反應;縮短療程,減少復發率,提高臨床療效,值得推廣。
蒙藥;痤瘡;療效觀察
痤瘡是皮膚科常見的一種發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皮膚病,尋常性痤瘡多見于青春期,其發病主要與雄激素作用、皮脂腺分泌過度、毛囊皮脂腺導管角化異常、痤瘡丙酸桿菌增殖及炎癥反應等因素相關[1,2]。由于痤瘡的好發部位以顏面部為主,臨床表現為粉刺、炎性丘疹、膿皰、結節和囊腫,易遺留色素沉著或凹陷性瘢痕等,嚴重影響患者容貌、易給患者造成嚴重的心理負擔并導致睡眠障礙、焦慮和抑郁狀況的發生,對患者的心理及生活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筆者自2012年6月至2016年5月,應用蒙藥內服外用結合治療陳舊熱型痤瘡76例,取得了滿意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確診為痤瘡145例,按單雙日隨機分為治療組76例,對照組69例,均門診患者。治療組年齡最小者16歲,最大者39歲,平均年齡24歲;病程最短者2月,最長10年,平均病程1.5年。對照組年齡最小者17歲,最大者38歲,平均年齡25歲;病程最短者2月,最長9年,平均病程1年。
1.2 診斷標準:參照《美容皮膚科學》[3]中痤瘡診斷標準擬定,青年男女多見,顏面及胸背部有粉刺、丘疹、膿皰、結節、囊腫等多種損害的特點。
1.3 辨證標準:①協日烏素偏盛型:證見皮疹稍癢,色不鮮,反復發作或形成膿腫、囊腫,脈細數,尿黃而氣味不大,舌苔薄白等癥狀。②琪素希拉偏盛型:證見皮疹紅腫,疼痛,口干,便秘,面紅,脈滑數,尿赤黃而氣味大,舌苔薄黃等癥狀。③夾黏型:證見皮疹紅腫熱痛或進而形成膿腫、囊腫,使之治療困難。舌苔薄紅,脈細快。
2.1 治療組:蒙醫藥辨證治療法。調理三根,清血熱,除巴達干,燥希熱烏蘇,殺黏為主要治則。主藥給予三子湯、查干古古樂-10、孟根烏素-18、土茯苓-7、阿木日-6、琪素黑木日-8、嘎魯瑪木日、森登-4、古日古木-13、那仁滿都拉、地格達-4等辨證施治。每晚外敷三子湯1次,每次15g,溫開水調糊狀,溫度36℃左右,貼敷痤瘡部1個小時左右。10天為1療程,共治2個療程。注意清潔皮膚,用溫水洗臉,每日3次,忌辛、辣、甜飲食,保持大便通暢,避免失眠。
2.2 對照組:克拉霉素膠囊,每次250 mg,每天2次,口服;姜黃消痤涂劑,每晚1次,外涂痤瘡部。10天為1療程,共治兩個療程。
參照《陳彤云治療痤瘡臨床經驗總結》[4]。痊愈:皮疹消退90%以上且無新發皮疹,伴隨癥狀消失,舌脈正常。顯效:皮疹消退60%以上且無新發皮疹,伴隨癥狀基本消失。有效:皮疹消退30%以上,偶有新發皮疹,伴隨癥狀好轉。無效:皮疹消退30%以下,新疹不斷,伴隨癥狀無緩解。
治療組患者痊愈53例,占69.74%;顯效13例,占17.11%;有效9例,占11.84%;無效1例,占1.32%;總有效率98.68%。療程最短的15天、最長者3個月,平均1個月。遠期隨訪32例,愈后1至3年均未復發。對照組總有效率85.51%。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有明顯差異(P<0.05),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
根據統計學處理P<0.05,治療組優于對照組
患者鄔某,女,23歲,未婚,學生。2015年5月就診。1年前無明顯誘因,面部起紅疙疽,微癢。她從西醫診所買了外用軟膏(全名不清)后時消時起,不見好轉,隨后來我院就診。舌質紅,苔白黃。尿色黃,量中。脈象緩、弱。皮膚科所見:面部潮紅,面頰密集粟粒、豆粒大丘疹、膿瘡、結節,少量黑頭粉刺。蒙醫診斷:“色布格”。調理三根七素,精化與糟粕分解,清血熱,燥希拉烏素為治療原則,蒙藥:早飯前阿木日-6,3g,琪素黑木日-8,3g,開水沖服;午飯后土茯苓-7,13粒由三子湯,3g,水煎引服。晚飯后,查干古古樂-10,13粒由森登-4湯,3g,水煎引服。每晚外敷三子湯1次,每次15g,溫開水調糊狀,溫度36左右,貼敷痤瘡部1個小時左右。治療2個療程痊愈。痊愈后隨訪1年未復發。
痤瘡好發于青春期,與青春期雄性激素、皮脂分泌增多,毛囊口角化過度及微生物作用有關。屬蒙醫“色布格”病范疇。蒙醫認為痤瘡是因飲食失節,起居不當,過食肥甘厚味而引起肺胃熱盛,氣血凝滯愁苦抑郁或其他疾病的影響等,致“三根”、“七素”失調而血郁痰結于面部。治療上以調理三根,清血熱,除巴達干,燥希熱烏蘇,殺黏為主要治則。蒙醫藥治病從整體出發,根據病因、發病機理、病位、病人體質及個體差異等方面綜合分析,得出“證候”后針對不同的證候采取不同的治療原則進行辨證施治。本研究采用蒙藥治療痤瘡總有效率達到98.68%。說明蒙醫藥治療痤瘡療效顯著,無毒副作用,無耐藥性,復發率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涂平.痤瘡治療新進展[J].中華皮膚科雜,2003,36(7):421-422.
[2]趙辨.臨床皮膚病學[M].3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935-938.
[3]張其亮,李樹萊,等.美容皮膚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224.
[4]劉清,陳彤云,等.治療痤瘡臨床經驗總結[J].北京中醫,2000,19(6):5-6.
2016年6月4日收稿
R291.2
B
1006-6810(2016)10-0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