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琰, 徐 艷, 籍 牛
(江蘇省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 神經內科, 江蘇 連云港, 222002)
?
“三期十步法”對急性腦梗死臨床預后的護理評價
夏琰, 徐艷, 籍牛
(江蘇省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 神經內科, 江蘇 連云港, 222002)
摘要:目的評價三期十步法在急性腦梗死患者臨床護理中的效果。方法納入急性腦梗死住院患者127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干預組62例和對照組65例,按照神經內科急性腦梗死臨床路徑,干預組的受試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三期十步法”,而對照組僅施行常規護理。采用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BI)評估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狀況;采用改良的Rankin 量表(mRS)來評估腦卒患者中出院后的生活質量情況。結果2組NIHSS、BI量表評分分別在入院第7天及出院時均有統計學差異(P<0.05);在出院時、隨訪出院后30天時2組的mRS量表評分亦有差異(P<0.05)。 結論通過“三期十步法”,提高急性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關鍵詞:腦梗死; 三期十步法; 康復訓練; 護理
腦卒中是致死性腦血管疾病主要因素,也是長期致殘的主要原因[1]。目前腦梗死是最為常見的腦血管病,腦梗死嚴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影響其生活質量,給患者及其家庭乃至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2]。然而許多腦梗死患者致殘并不都是偏癱所致,而是在急性期至恢復期的過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康復護理方法,產生姿式性痙攣、關節畸形、攣縮、肌肉萎縮等殘疾[3-4]。因此如何減少或降低致殘率,使患者得到最佳的神經功能康復是研究中重點關注的問題。本科制訂了“三期十步法”這一臨床康復護理新模式并評價其護理成效,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擇2014年2月—2015年8月收治急性腦梗死患者,納入標準: ① 符合中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腦梗死或腦出血診斷標準,并經頭顱CT或MRI明確診斷; ② 發病1周內,偏癱側肢體肌力<4級; ③ 患者意識清楚,無認知功能障礙,能積極配合; ④ 簽署知情本研究同意書。排除標準: ① 病情危重生病體征不平穩; ② 合并其他嚴重的軀體性疾病,如心、肺疾病和肝、腎功能不全及其他腦部質性病變等; ③ 有嚴重的認知功能障礙。據此標準,共納入篩查對象178例,其中剔除嚴重合并癥者24例、危重癥者15例及中途退出者12例,實際納入研究對象127例,將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干預組62例和對照組65例,2組患者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職業狀況、病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本研究為前瞻性隊列研究,按照神經內科急性腦梗死臨床路徑,干預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三期十步法”,而對照組僅施行常規護理。
所謂“三期十步法”,“三期”為腦卒中的3個時期,即超早期、早期、穩定期。“十步法”為腦卒中的康復訓練的10個步驟,具體如下: ① 對于超早期(0~24 h)的急性腦梗死患者,住院時應給予第一步干預:良肢位的擺放(患者仰臥位、患側臥位、健側臥位的擺放),每隔2 h按上述方法變換體位一次。② 在腦梗死早期(1~7 d), 應給予被動運動(在良肢位擺放的基礎上進行),訓練步驟分別為:第二步,肩關節外展內旋上舉式;第三步,肘關節屈伸式;第四步,腕關節掌屈指屈式;第五步,手指關節屈曲伸直式;第六步,髖關節屈曲伸直式;第七步,膝關節屈曲伸直式;第八步,內外旋踝式;第九步,足趾關節外翻式。以此順序,循序漸進,同時活動的幅度從小到大,用力適宜,2~3次/d,15min/次,每個動作重復10次。以心率不超過原有心率+10%為宜。③ 進入腦梗死穩定期(1~2周),進行第十步:主動運動,在被動運動的基礎上增加主動運動(雙手上舉訓練和雙腿屈曲撐床抬臀訓練)。對可以坐起和下床的患者,進行坐位、站立、行走的訓練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包括穿脫衣服及鞋襪、進餐、如廁、刷牙等。活動的幅度從小到大,用力適宜, 2~3次/d, 30 min/次,每個動作重復10次。以心率不超過原有心率的10%為宜。
1.3觀察指標
根據臨床護理路徑對康復護理進行分期,住院期間采用美國國立衛生院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BI)調查分別評估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狀況;出院后采用改良的Rankin 量表(mRS)來評估腦卒患者中出院后的生活質量情況。入院第1天分別給予NIHSS、BI、mRS量表評分,第7天給予NIHSS及BI量表評分,出院時再次給予NIHSS、BI、mRS量表評分,出院后30天通過培訓合格的護士電話回訪方式給予mRS量表評分。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定量資料采用t檢驗,定性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Barthel指數、NIHSS評分比較
入院第1天、第7天、出院時干預組與對照組Barthel 指數、NIHSS比較結果,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Barthel 指數、NIHSS比較
與第1天比較, *P<0.05;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2.22組mRS量表評分比較
各時段干預組與對照組mRS量表評分比較結果,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mRS量表評分比較±s)
與第1天比較, *P<0.05;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3討論
美國護理專家Imogen King的互動達標理論強調個人系統、人際系統、社會系統的相互作用,強調護理的重點是促進護士與患者在護理活動的過程中共同參與、相互作用,以獲得最佳健康狀態目標,因此能夠促進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目標的實現[5]。根據美國腦卒中康復護理臨床指南[6]和中國腦卒中康復治療指南[7],其強調發病后早期有效的康復干預能促進肢體功能的恢復過程,減輕功能殘障從而降低后續的長期的護理成本。文獻[8-12]證實,早期護理干預有利于提高急性腦梗死患者的康復效果,可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改善生活質量。早期行床上良肢位擺放,在良肢位擺放的基礎上行被動功能和主動功能的鍛煉,能夠改善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質量,降低致殘率,降低護理成本,使其重返家庭和社會。我院在此基礎上,首次提出“三期十步法”來評價其對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預后的影響。
早期康復護理是肢體功能恢復的重要環節,對減少殘障的發生有著藥物治療不可替代的作用。康復護理介入越早,肢體運動功能恢復就越好[13]。腦卒中發病后盡早給予行床上良肢位的設計與擺放的康復護理,如仰臥位、患側臥位(患側在下方的側臥位)和健側臥位(患側在上方的側臥位),這3種臥位的組合方法促進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對預防偏癱肢體并發癥起到良好的作用[13-15]。在良肢位擺放的基礎上,周紅艷等[16]對腦卒中患者進行床上被動功能鍛煉、下床主動功能訓練和日常生活能力訓練,改善了腦卒中的肢體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早期康復護理干預不需要過多的設備和器械,在病房中就可以進行,護理成本也最低,然而在實際工作中早期良肢位的擺放并未被推廣和應用,而且目前國內外均缺乏一套公認的行之有效的良肢位設計與擺放的操作指南[14]。國內外對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研究較多,但對康復的護理進行分期尚未見報道。本院按照神經內科腦梗死治療臨床路徑的要求,腦卒中患者住院的天數原則上不超過14 d, 因此根據患者住院的時間,將康復護理分為三個時期,且每個時期的康復重點不同,總結為10個步驟,所以稱之為“三期十步法”。由此表明,通過“三期十步法”,提高急性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其臨床預后,是一項可行有效的康復護理模式。
參考文獻
[1]Kim A S, Johnston S C. Global variation in the relative burden of stroke and ischemic heart disease[J]. Circulation, 2011, 124(3): 314-23.
[2]衛生部新聞辦公室. 第三次全國死因調查主要情況[J]. 中國腫瘤, 2008, 17(5): 344-345.
[3]陳穎, 裴慧麗, 林蓓蕾, 等. 英國腦卒中連續康復護理機制對我國的啟示[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3, 29(4): 9-11.
[4]曾輝, 韓云, 王紅麗. 促進腦卒中患者偏癱肢體康復的護理體會[J]. 醫學信息, 2011, 24(10): 6557-6558.
[5]單巖, 劉曉輝, 張振香. 互動達標理論在腦卒中病人早期康復中的應用[J]. 護士進修雜志, 2011, 26(17): 1572-1574.
[6]Duncan P W, Zorowitz R, Bates B, et al. Management of Adult Stroke Rehabilitation Care: 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J]. Stroke, 2005, 36(9): e100-43.
[7]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神經康復學組,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 衛生部腦卒中篩查與防治工程委員會辦公室, 張通. 中國腦卒中康復治療指南[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12, 18(4): 301-318.
[8]任慧, 王敬榮. 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腦梗死患者近期臨床影響的觀察[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3, 17(2): 71-73.
[9]藍雪芬. 護理干預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及生活質量影響[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4, 18(14): 13-16.
[10]王清, 陳湘玉, 沈小芳. 超早期活動在急性腦梗死患者早期康復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 護士進修雜志, 2015, 30(19): 1743-1745.
[11]謝婷婷, 由娜, 王德楠. 急性腦梗死偏癱早期康復護理的作用分析[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5, 18(19): 131-132.
[12]黃波霞. 早期康復護理在急性腦梗死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5, 34(10): 1367-1368.
[13]陳福芳. 80例腦卒中患者早期肢體康復的護理干預[J]. 中國醫學創新, 2011, 8(32): 85-86.
[14]秦娟, 郭秀君. 良肢位擺放在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康復護理中的應用進展[J]. 中華護理雜志, 2009, 44(5): 424-426.
[15]路秀清. 超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偏癱肢體功能的影響[J]. 中國實用醫藥, 2014, 15 (28): 213-213.
[16]周紅艷, 張少茹, 盧丹丹, 等. 超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偏癱肢體功能的影響[J]. 護士進修雜志, 2012, 27(18): 1674-1675.
Nursing evaluation of three phases and ten steps method in clinical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XIA Yan, XU Yan, JI Niu
(DepartmentofNeurology,LianyungangFirstPeople′sHospital,Lianyungang,Jiangsu, 222002)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hree phases and ten steps method on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A total of 127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n=62) and control group (n=65). According to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clinical pathway in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given three phases and ten steps method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nursing,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only given routine nursing. Neurological function of stroke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by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and the status of daily activities were assessed by Barthel Index (BI). The 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 was used to assess living quality of stroke patients after discharge. ResultsOn the seventh day and at discharge,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the NIHSS score and the mRS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At discharge and 30 days after hospital discharge,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the mRS score between two groups (P< 0.05). ConclusionThree phases and ten steps method can improve neurological function and daily life 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KEYWORDS:cerebral infarction; three phases and ten steps metho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nursing.
中圖分類號:R 47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2353(2016)08-008-03
DOI:10.7619/jcmp.201608003
收稿日期:2015-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