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秀莉
(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遼寧 沈陽, 110032)
?
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用于中風患者的效果及對其運動功能恢復的影響
梁秀莉
(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遼寧 沈陽, 110032)
摘要:目的探討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用于中風患者的效果及對其運動功能恢復的影響。方法選取84例中風患者并按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2例,對照組患者采用一般護理方法,觀察組患者采用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比較2組患者的干預后效果,干預前后ADL評分及Fuel-Meyer評分的變化。結果觀察組護理后的總有效率(90.48%)高于對照組護理后的總有效率(66.6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的ADL評分(69.54±11.25)分和Fuel-Meyer評分(67.15±8.69)分高于對照組ADL評分(43.84±9.55)分和Fuel-Meyer評分(41.59±6.58)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風患者采用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的效果顯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肢體的活動力,加快患者康復,提高生活質量。
關鍵詞:中風; 早期康復護理干預; 臨床效果; 運動功能恢復
中風是中老年常見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致殘率、死亡率均較高,給患者、家庭及社會都帶來了很大的負擔。研究[1]顯示,該病發病后近一半患者會出現偏癱、失語、意識障礙、運動功能障礙等[2]。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可以幫助中風患者早日恢復運動功能,預防并發癥的發生。為了進一步尋找護理中風患者的有效方法,本院對84例患者進行護理,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本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中風患者84例納入本組研究對象,均符合中風的診斷標準。所有患者根據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2例。對照組男23例,女19例;年齡62~75歲,平均年齡(63.26±4.98)歲;病程1~30d,平均病程(14.84±11.98)d。觀察組男21例,女21例;年齡60~75歲,平均年齡(64.35±4.12)歲;病程2~32d,平均病程(16.58±14.23)d。本組研究通過了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2組患者均對本次治療目的和治療方法知情同意,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主動簽署了知情同意書。經過統計學處理,2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比、病情、病程等方面無顯著差異(P>0.05)。納入標準:明確診斷為中風者;年齡60~75歲,性別,民族,職業不限;自愿參加,且簽署過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有嚴重外傷不能進行康復訓練者;心肝腎等臟器功能嚴重衰竭者;有精神病史者或依存性差無法完成本研究者。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一般護理方法,包括基礎護理和必要的心理護理。觀察組患者采用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措施: ① 選擇恰當時機:患者入院后,在不影響搶救和治療的前提下,盡早進行康復訓練,恢復患者運動功能。② 預防并發癥:中風患者常見的并發癥有壓瘡、便秘、呼吸系統和泌尿系統感染、下肢靜脈血栓和深部靜脈炎,針對這些并發癥作出相應的護理措施,如定時翻身叩背、膀胱沖洗、促進有效排痰等。③ 保持正確體位:中風患者病情一般都較重,初期都應臥床休息,為了防止關節萎縮變形或脫位,應該將患者肢體被動的處于功能位。如仰臥位時,上臂應外旋并稍外展。肩部稍前挺上抬,腕部與肘部均伸直,掌心向上,手指分開伸展;大腿內旋并向內夾緊,髖部和骨盆前挺,在大腿外下側放置軟枕,防止下肢外旋,足尖向上,踝關節呈垂直。告知家屬幫助患者變換臥位,患側和健側交替進行,避免長時間一個臥位。④ 按摩和熱敷:按摩和熱敷可以刺激患者感覺功能,還可使血液和淋巴液回流,減輕水腫,有利于癥狀恢復。在按摩時動作要輕緩,不要用力過度,按摩肌張力較高的部位時,要采用安撫性按摩。使其盡量放松,在按摩肌張力低的部位時,可稍用力或揉捏,按摩時可根據穴位進行,增加療效。再給患者熱敷時要注意溫度,防止燙傷患者,原則上溫度為50℃。⑤ 患肢被動鍛煉:患者由于昏迷或癱瘓肢體不能進行活動者,家屬或護士應幫助患者進行肢體的被動鍛煉。在鍛煉過程中,動作要輕,活動幅度和關節順序都應遵循從小到大,循序漸進的原則。一般每天至少要進行兩次鍛煉,要多做與攣縮傾向相反的活動,尤其是肩外展、外旋,前臂旋后,指關節伸展和踝背伸展運動。按摩和被動鍛煉交替進行可增加治療效果。平時多于患者溝通,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鼓勵和幫助患者多用檢測肢體帶動患側肢體進行被動運動。
1.3評價指標
療效評定標準[3]: ① 治愈:患者行動自如,肢體功能完全恢復; ② 顯效:患者肢體功能部分恢復,生活可以自理; ③ 有效:肢體功能有所改善,日常生活需他人幫助; ④ 無效:肢體功能無恢復跡象,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癥狀未減輕并且加重。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VDL評分標準[4]:日常生活評定量表包括10方面內容(進食、床椅轉移、修飾、進出廁所、洗澡、平地行走、上下樓梯、穿衣、大便控制、小便控制),每個條目根據患者是否需要幫助及幫助的程度分為0、5、10、15四個等級,總分100分。0~20分為完全依賴;25~45分為重度依賴;50~70分為中度依賴;75~95為輕度依賴;100分為獨立。Fuel-Meyer評分標準[5]:參照簡化Fue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法,小于50分為嚴重運動障礙;50~84分為明顯運動障礙;85~95分為中度運動障礙;96~100分為輕度運動障礙。
1.4統計學處理

2結果
2.12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評價
觀察組護理干預后的總有效率(90.48%)明顯高于對照組護理干預后的總有效率(66.67%),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評價[n(%)]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2.22組患者干預前后VDL評分和Fuel-Meyer評分
觀察組干預后VDL評分(69.54±11.25)分和Fuel-Meyer評分(67.15±8.69)分與對照組VDL評分(43.84±9.55)分和Fuel-Meyer評分(41.59±6.58)分相比顯著較高,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干預前后VDL評分和Fuel-Meyer評分
與干預前比較, *P<0.05;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3討論
中風是常見的一種心腦血管疾病,中老年人發病較多,且在這幾年中出現了逐步上升的趨勢[6]。中風有較多的并發癥有意識障礙、失語、偏癱等,其中偏癱最常見,偏癱會導致患者喪失運動功能,但研究發現[7],運動功能喪失并非全部是由偏癱造成的,而是在偏癱早期未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造成的。一般的臨床護理方法只能降低患者的疼痛等,但對運動功能的影響幾乎顯現不出來,若對中風臥床患者不進行早期康復護理干預,臨床上很容易出現肌肉萎縮,關節畸形、下體位性痙攣等后遺癥,嚴重影響患者以后的運動功能[8-9]。
首先,早期對患者進行康復護理干預,可以幫助患者調整心態,消除煩躁、緊張的情緒,正視自己的病情,建立康復的信心,積極參與到康復鍛煉中,從而增加康復的效果[10]。其次,護理人員要對患者盡早進行康復護理干預,在患者入院的當天開始,每天對患側肢體進行2~3次的按摩,每個關節都要按摩,避免患側肢體出現深靜脈血栓和肌肉廢用性,也可刺激患者的感覺器官,促進昏迷患者的清醒[11]。定時幫助患者更換臥位,患側臥位、健側臥位、仰臥位交替進行,并且保護骨隆突處,預防壓瘡的發生,基本每2h變換一次臥位[12]。在患者病情穩定后,可要求患者用健側肢體帶動患側肢體進行運動,患者雙手十指交叉,患側拇指位于健側拇指之上,用健側手臂帶動患側手臂做前屈、外展、內收等運動。還可對患者進行床上主動運動練習,如翻身、坐起等運動[13]。翻身時患者平臥,雙膝屈曲,護理人員扶住患者膝關節,讓患者用健側肢體帶動患側肢體自行翻身;坐起訓練時,讓患者翻身至健側臥位,用健臂支撐自己的身體,雙腿移向床下,呈半側臥位,護理人員手壓患者的骨盆處,同時向上推患者肩部,幫助患者坐起,每天訓練3次以上,根據自身情況增加次數[14]。在患者自主活動之前可借助一些簡單的道具如棍棒、繩索進行簡單的活動,根據每位患者恢復情況,適時的增加日常生活能力訓練,如刷牙、洗臉、吃飯、穿脫衣、洗澡、入廁等,幫助患者逐步恢復正常生活[15]。在肢體功能康復訓練的基礎上,還要注意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常與患者溝通,多鼓勵患者,讓患者樹立康復的信心,減少負面情緒,積極參與康復,保持良好心態,形成一種良性循環[16]。在恢復期的初期鍛煉時護理人員應該陪在一旁,進行必要的幫助和指導,當患者恢復日常生活能力出院后,要告知患者仍需堅持日常生活能力和肢體運動能力鍛煉,只有堅持長時間鍛煉,才會得到良好的康復效果,同時醫院應進行定期的隨訪指導[17]。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干預后的總有效率和對照組相比明顯較高,說明早期采用康復護理干預,可促進中風患者的恢復,不僅可以緩解臨床癥狀,還可改善意識障礙、失語、偏癱等后遺癥的發生,無副作用出現,安全可靠。觀察組干預后VDL評分和Fuel-Meyer評分較對照組明顯較高。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減輕了患者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痛苦,加快了日常生活能力和肢體運動能力的恢復,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18]。
綜上所述,中風患者采用早期康復護理干預效果顯著,不僅有效的緩解了臨床癥狀,減少了意識障礙、失語、偏癱等后遺癥的發生,加快了日常生活能力和肢體運動能力的恢復,提高了患者日后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吳玉娟, 賈院春, 席蓉, 等. 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中風患者上肢功能的影響[J]. 中國中醫急癥, 2012, 21(1): 162-163.
[2]Tanaka N, NakatSuka M, IShii H, et al. Clinical utility of the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for aSSeSSment of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and vaScular dementia[J]. PSychogeriatricS, 2013, 13(4): 199-205.
[3]劉愛花. 早期中醫康復護理干預對腦中風患者預后的影響探究[J]. 中醫臨床研究, 2015, 7(19): 122-123.
[4]傅曉紅, 劉桂華, 齊錫友, 等. 中醫卒中單元模式下整體護理對中風病病人肢體功能恢復影響的研究[J]. 護理研究, 2012, 26(4): 1007-1008.
[5]陳青輝. 對于中風偏癱患者應用早期護理康復措施的體會[J]. 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 2014, 29(z1): 308-309.
[6]劉秀榮. 護理干預改善中風患者肢體功能的臨床觀察[J]. 中國傷殘醫學, 2015, 23(9): 140-141.
[7]趙丹, 王芳. 中醫康復護理在腦卒中肢體功能障礙患者中的應用[J]. 護理管理雜志, 2015, 15(7): 501-502, 505.
[8]Takeuchi S, Nawashiro H, Wada K, et al. Ventriculomegaly after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with hematoma evacuation for large hemispheric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 Clin Neurol Neurosurg, 2013, 115(3): 317-322.
[9]馬君美, 李方蓮. 中風護理常規的臨床護理實施體會[J]. 中國中醫急癥, 2012, 21(8): 1289-1292.
[10]黃卡, 譚發林, 羅剛. 康復護理聯合針灸對中風后遺癥老人康復效果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 中醫藥導報, 2015, 21(14): 110-113.
[11]王秀霞, 郭芙蓮. 中醫護理在促進中風偏癱病人康復中的應用研究[J]. 護理研究, 2013, 27(8): 2619-2620.
[12]孫彥, 李春玲, 李萍. 運動干預對老年步態障礙患者功能康復影響的研究進展[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3, 33(16): 4079-4081.
[13]Kumar S, Doughty C, DoroS G, et al. Recovery of Swallowing after dySphagic Stroke: an analySiS of prognoStic factors[J]. J Stroke CerebrovaSc DiS, 2014, 23(1): 56-62.
[14]耿秀霞, 白玉琴, 顧珍鳳, 等. 早期康復訓練對卒中后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3, 17(2): 68-70.
[15]東梅, 李燕, 陳迎, 等. 中風護理單元對中風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應對方式的作用研究[J]. 護士進修雜志, 2014, 29(4): 305-307.
[16]符贊瓊. 中西醫結合康復護理應用于中風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效果分析[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5, 24(17): 1920-1922.
[17]Specogna A V, Patten S B, Turin T C, et al. The reliability and SenSitivity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for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 an uncontrolled Setting[J]. PLoS One, 2013, 8(12): e84702
[18]沈亞平. 中西醫結合康復護理對中風患者肢體功能的影響[J]. 中國中醫急癥, 2014, 23(2): 370-371.
Effect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treatment of stroke patients and its influence on motor function recovery
LIANG Xiuli
(TheAffiliatedHospitalofLiaoning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henyang,Liaoning,110032)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s on treatment of stroke patients and its influence on motor function recovery. MethodsA total of 84 strok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42 cases in each group.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nursing and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nursing effect,the ADL score and Fuel-Meyer score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ResultsThe overall response rate was 90.48%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66.67%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ADL score and Fuel-Meyer score were (67.15±8.69) and (69.54±11.25) poi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43.84±9.55) and (41.59±6.58) poi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daily living and limb activities in patients with stroke,accelerate the rehabilita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KEYWORDS:stroke;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clinical effect; motor function recovery
中圖分類號:R 47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2353(2016)08-011-03
DOI:10.7619/jcmp.201608004
收稿日期:2016-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