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菲韓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 神經外科, 湖北 武漢, 430000)
?
高血壓腦出血開顱術后患者康復訓練介入時機的選擇研究
馬菲韓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 神經外科, 湖北 武漢, 430000)
關鍵詞:高血壓; 腦出血; 早期康復; 康復訓練
高血壓腦出血是神經外科常見危急重癥之一,近年來發病率不斷升高。雖然外科手術可使許多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生命得到挽救,但疾病遺留的失語、吞咽障礙、偏癱等后遺癥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1]。目前國內外研究均已證實早期科學規范的康復訓練可有效改善腦出血術后患者的行為和運動、感覺能力[2], 本研究選取94例腦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對比分析不同康復訓練介入時機對患者預后的影響,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94例,男62例、女32例,年齡45~75歲,平均(63.6±10.2)歲,高血壓病史3~19年,平均(11.4±7.6)年,所有患者均經頭顱CT或MRI檢查證實基底節區腦出血并接受開顱血腫清除術治療,排除蛛網膜下腔出血、合并智力障礙、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治療及康復過程中再出血或者病情惡化者。根據康復訓練介入時機分組,將24例康復介入時機在術后48 h~1周的患者納入超早期康復組,40例>1~2周的患者納入早期康復組,30例>2~4周的患者納入中期康復組,3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出血量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康復訓練方法
3組患者的康復訓練內容均為結合物理療法和作業療法,開始以物理療法為主,并逐漸增加作業療法,主要內容包括良肢位擺放、關節被動運動訓練、翻身訓練、坐位平衡訓練、起坐訓練、移動訓練,以及呼吸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訓練,同時將心理治療貫穿于整個康復治療過程。
1.3觀察指標
分別于術后48 h(康復前)及康復介入3個月后(康復后)采用簡式Fugl-Meye(FMA)運動評分評價患者的運動功能,滿分100分,得分越高者,運動功能越好;采用改良巴氏指數(MBI)評定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滿分100分,得分越高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越強。
1.4統計學分析

2結果
3組患者康復訓練后的FMA評分及MBI評分均較康復前顯著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康復訓練后,超早期組的FMA評分及MBI評分最高, 3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患者康復訓練前后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比較±s) 分
與康復前比較, *P<0.05; 與中期組比較, #P<0.05; 與早期組比較, △P<0.05。
3討論
高血壓及高血壓腦出血導致的病死率及致殘率正不斷升高,且具有不斷年輕化的趨勢[3]。開顱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可有效清除血腫、降低顱內壓,使受壓神經元的功能盡可能恢復,避免或減少出血所引起的一系列繼發性病理損傷[4]。雖然手術治療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但患者術后常會遺留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缺損,表現為不同程度的精神和智力障礙,以及語言、吞咽、肢體功能障礙[5]。Van Peppen等[6]證實早期康復治療能明顯促進腦出血患者運動功能的恢復。腦出血術后康復治療的理論基礎是腦的可塑性與功能的可重建性[7],即神經元雖然死亡后不能再生,但死亡神經周圍的神經組織可通過軸突芽生,使鄰近的失神經支配組織有可能重新獲得支配[8-9];另一方面,不斷的外周信息刺激可使大腦皮層的興奮得以調整并重新建立一個神經功能網絡。早期康復訓練過程通過重新學習生活所需技能,在接受刺激時做出反應,對建立側支循環軸突-突觸練習有促進作用,從而部分恢復神經功能缺損,增強肢體肌肉的運動協調性以及肢體平衡功能[10-11]。
研究[12-13]表明,腦出血后腦功能的恢復在發病后3個月內尤其是4周內最快,故康復訓練越早介入則患者的功能恢復越好。但早期康復訓練開始的時間目前尚未達成一致意見,既往甚至認為腦出血發病半年內的康復訓練均為早期康復。WHO曾推薦的康復介入時機為患者生命體征穩定,神經系統癥狀不再進展48 h, 中國則有專家建議康復訓練應該在發病14 d以內進行[14-15]。本研究對腦出血術后患者進行了循序漸進的康復訓練,并對不同康復介入時機患者的臨床效果進行觀察,發現超早期組(48 h~1周)、早期組(>1~2周)以及中期組(>2~4周)患者接受康復治療后的FMA評分及MBI評分均較其康復前顯著升高(P<0.05), 說明腦出血術后不同時機進行康復訓練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3組間比較發現,超早期組FMA評分及MBI評分最高,3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對于腦出血術后患者來說,在生命體征穩定及中樞神經系統癥狀不再進展后越早進行康復訓練,則患者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恢復越好。
綜上所述,康復訓練可有效改善腦出血患者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且越早期的康復訓練介入其治療效果越明顯。
參考文獻
[1]安寧, 趙微, 劉艷翠. 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的相關因素調查研究[J]. 中國現代醫生, 2012, 50(5): 10-11.
[2]陳才奮. 綜合康復訓練對腦出血術后恢復期患者康復質量的影響[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4, 17(9): 57-58.
[3]劉倫. 不同年齡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高危因素調查研究[J]. 實用預防醫學, 2013, 20(7): 884-885.
[4]劉佳騏, 徐勇, 林愛明, 等. 手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31例[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4, 18(9): 160-161.
[5]羅春, 付益, 黎開谷. 康復治療對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術后重型腦出血患者運動功能、神經功能、認知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5, 35(9): 2412-2414.
[6]Van Peppen RP, Kwakkel G, Wood- Dauphinee S, et al. The impact of physical therapy on functional outcomes after stroke: what' s the evidence[J]. Clin Rehabil, 2004, 18(8): 833-862.
[7]郭瑞友, 馬曉維, 毛德軍. 早期康復對腦卒中患者日常功能和生存質量的長期影響[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08, 23(3): 264-266.
[8]陳靜, 吳楠, 戚曉秦, 等. 綜合性護理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術后康復的影響[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5, 19(20): 56-59.
[9]荊一鵬, 張可帥, 董玉書. 血清LDL-C水平在老年男性高血壓性腦出血血腫擴大預測中的作用[J]. 海南醫學院學報, 2016, 22(2): 203-205.
[10]陳宗羨, 李冬梅, 何進香. 急性腦卒中患者偏癱早期康復的臨床研究[J].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06, 8(9): 619-620.
[11]張江梅, 王春蘭, 王鳳瑜. 個性化健康宣教在獨居老年腦出血患者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6, 20(2): 11-13.
[12]郭寶蘭. 護理干預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療效及滿意度的影響[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5, 19(18): 7-9.
[13]王寧華. 腦卒中康復治療的循證醫學及規范化[J].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08, 10(9): 650-652.
[14]謝財忠, 徐格林, 劉新峰. 腦卒中后早期康復的研究進展[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09, 15(10): 908-912.
[15]王力偉, 李學良, 湛金梅, 等. 早期康復指導在高血壓腦出血運動障礙患者護理中的評價效果[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5, 19(16): 120-122.
中圖分類號:R 47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2353(2016)08-152-02
DOI:10.7619/jcmp.201608051
收稿日期:2015-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