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廣臻
一、案例背景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教學中創設“拓展與延伸”的教學環節,筆者認為這既符合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也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可謂“雙贏”。 拓展與延伸是課內知識的外延,是對學生從課堂獲得知識或感悟,運用到實踐中去檢驗自己是否具備解決問題能力的一條好途徑。學以致用,語文能力的培養絕不僅僅是教師傳授出來的,而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己去探究摸索出來的。教師的引導應著眼于課本,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切不可拋開文本,另立舞臺,否則就等同于舍本逐末,得不償失。
二、案例介紹
在小說《心聲》教學中。筆者先整體感知課文,梳理文章情節:李京京想讀、偷讀、聽讀、替讀。之后,請學生結合文章具體的描寫品味文中兩個主人公的性格。學生氣氛比較活躍,都能從文中找出實例。最后以“雖然李京京終于讀到書了,且讀得感動了所有的人,包括程老師。那么,他的愿望僅僅是停留在能讀到書嗎”的問題來揭示本文主旨。回答當然不是,學生回答可以歸納為是對親情的渴望,渴望教師能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學生等等。一切都順著教師的意圖完成了本課教學,而此時離下課還有近八分鐘的時間。怎么辦?此時,筆者隨意設計了一個話題,即“就剛結束的月考,你想對你的身邊的人說什么,袒露一下你的心聲” ?學生一時語塞,在教師做了一些補充后,才陸陸續續有學生舉手發言,有的對父母說:考的不好,辜負了父母的期望,希望家長能給自己一次機會,。有的對老師說:感謝老師對自己的輔導,這次成績提升了。就這樣在不少學生附和聲中一節課熱熱鬧鬧地結束了。
三、教學反思
在揭示文章主旨時,學生的回答實際上已觸及到當今社會的現實問題,諸如家庭長輩關系對子女教育的影響,教師課堂教學是為了表演還是為了學生,教師能否公正對待每位學生,尤其是后進生。其實以上這些問題都可以展開,但遺憾的筆者未能就此挖掘,把剛剛打開的話題中斷了。直到此刻筆者仍不解設計這一環節的真正意圖是什么?可能筆者身為班主任,又恰好有這樣的話題,借機做做政治教育。可這是語文課堂啊!拓展與延伸過于隨意了,那么如何看待語文課堂上的拓展與延伸呢?筆者以為應考慮以下三方面。
1.重視拓展與延伸的必要性
其一、必要的拓展延伸有助于學生借助課外材料對課內所學予以恰當地補充,達到觸類旁通之效。如某些教輔資料中的“資料鏈接”或“體驗活動”。教師若更多占有材料,適時拓展延伸就會讓學生更全面理解文意。比如教學《三峽》時,教師若指導學生結合課后李白的詩《朝發白帝城》,就更能讓學生理解三峽夏季水的湍急以及秋季三峽山谷的空曠幽寂的特點。課內與課外知識的交融,更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其二、必要的拓展延伸有助于學生鞏固知識。學生掌握知識只有通過比較,在思想上把各種事物加以對比,以確定它們之間的異同點,才能更好的鞏固舊知,獲得新知,而且學生若能把掌握的知識歸入一定的順序,一定的體系中加深理解,鞏固記憶,以后應用就更方便了。為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掌握應用比較法、歸類法,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學會做比較,辨異同,找聯系,理脈絡。中考對文言文閱讀的考查,其實就是在檢驗學生能否把平時積累的文言知識延伸到課外。記得2007年南京市中考文言文考查中,“自青州入魏,尋復南奔”中的“尋”,就是從課內文言文《桃花源記》中的“未果,尋(不久)病終。”外延而來。必要的延伸,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應予以一定程度的重視。
2.摒棄拓展與延伸的隨意性
“語言文字的學習,出發點在‘知,而終極點在‘行。” 必要的拓展延伸功不可沒,但也不可隨意拓展延伸。正如上述案例中的情況,這種意義的拓展延伸不僅過多的占用課堂教學時間,而且已有脫離文本之嫌,貌似而神不合。延伸太隨意了,如順著文本延伸下去,既能讓學生更多地接觸到現實生活,也能挖掘文本更深的內涵,且緊扣了文本。比如案例中對程老師的評價,雖敏感,但有必要,畢竟可以讓處于課堂的主導地位的教師從中或多或少能有點觸動(我們該怎樣自我審視課堂教學)。課堂氣氛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發言積極且踴躍,有談與家長的,有談與老師的,也有談與同學朋友的,課堂一下子變成了演講臺。由于本課教學任務在教師看來已完成了,因而教師就隨學生去發揮了,甚至忘記了本課的真正的教學目的:教學之大忌。延伸的目的是什么?搞清楚這一問題實質,方可拓寬,切不可為了拓寬而拓寬,否則教學就成了 “花架子”,不實在。只有緊扣文本,不然語文教學必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3.留意拓展與延伸的實效性
拓展延伸的目的是什么?當實際教學設計中若需要這一教學環節時,這一問題教師必須明確。無疑,課堂時學生的,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創設這樣教學環節的,其目的是為了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其持續發展。”而拓展延伸的起點是文本,只有把文中內容消化了吸收了,方可去拓展延伸,這種延伸是為了檢驗學生實踐能力,或者在學生對文本還未吃透的情況下,教師適時的借助課外知識加以延伸,這只是對課內知識的補充,其選材必須慎重,而本案例中的延伸事實上已繞開了文本,缺乏了教學的實效性,語文的“味”沒了。而如何落實延伸的實效性?筆者以為關鍵在于是否緊扣了文本,是否讓學生對文本有了更深更高的認識。
總之,語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身先士卒積極挖掘教材,讓學生在語文的知識海洋中盡情遨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