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揚
摘要:所謂的單倍,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退一賠一”;三倍賠償,即“退一賠三”;十倍賠償就是“退一賠十”了。這些在法律上叫做懲罰性賠償,并且是通過法院審理并最終判決的。法院在審理這類要求經(jīng)營者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的消費者權益糾紛,通常適用的法律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食品安全法》。兩部法律調整不同范圍的消費者權益糾紛,對經(jīng)營者應承擔的懲罰性賠償責任的規(guī)定也不一樣,因為不同的案件適用的法律不同,所以會出現(xiàn)不同的賠償責任。
關鍵詞:單倍;三倍;十倍懲罰性賠償;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食品安全法
中圖分類號:D9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6)04-0057-02
大家在日常的各種新聞媒體或其他媒介中了解到的一些有關消費者權益糾紛的案件中,可能會聽到單倍、三倍、十倍的賠償?shù)取D敲词裁词菃伪丁⑷丁⑹顿r償?它們又有什么區(qū)別?所謂的單倍,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退一賠一”;三倍賠償,即“退一賠三”;十倍賠償就是“退一賠十”了。這些在法律上叫做懲罰性賠償,并且是通過法院審理并最終判決的。法院在審理這類要求經(jīng)營者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的消費者權益糾紛,通常適用的法律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食品安全法》。兩部法律調整不同范圍的消費者權益糾紛,對經(jīng)營者應承擔的懲罰性賠償責任的規(guī)定也不一樣,因為不同的案件適用的法律不同,所以會出現(xiàn)不同的賠償責任。
具體來說,《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適用于流通領域的商品和服務的,除了流通領域食品安全的消費者權益糾紛;而《食品安全法》僅適用于食品安全相關的消費者權益糾紛。法院判決經(jīng)營者承擔一倍和三倍的懲罰性賠償責任的案件,適用的都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單倍和三倍的不同在于消費糾紛發(fā)生的時間點不同。我國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是從1993年1月1日起施行的。而2014年3月15日起施行的是修改了的新《消法》。適用修改前的消法,經(jīng)營者構成欺詐的,承擔退一賠一的法律責任。2014年3月15日以后發(fā)生的消費者權益糾紛,適用修改后的消法,經(jīng)營者承擔退一賠三的懲罰性賠償責任。所以時間節(jié)點的不同,經(jīng)營者承擔的懲罰性賠償責任也不同。如果消費者主張經(jīng)營者的經(jīng)營行為構成欺詐,要求經(jīng)營者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的,應當按照現(xiàn)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的規(guī)定,判令經(jīng)營者承擔三倍的懲罰性賠償責任。如果懲罰性賠償?shù)慕痤~不足500元的,可以按500元數(shù)額主張;如果消費者主張其購買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可以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規(guī)定,要求食品生產(chǎn)者或者銷售者承擔十倍價款的懲罰性賠償責任。綜上所述,我們總結得到單倍、三倍賠償其實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里的同一條款,只是在懲罰的倍數(shù)上根據(jù)修改的時間節(jié)點有所區(qū)別;而十倍罰款是《食品安全法》里的條款。
我們通過一個案例來具體分析一下:
“2013年9月,張某、李某在某超市購買了20盒月餅,共計3000元。當天,張某、李某認為該月餅屬于預包裝食品,但包裝上未按法律法規(guī)要求進行相應的標識,便向某市工商局投訴。市工商局進行調查并采取了行政強制措施,向該超市作出了責令召回通知書。期間,張某、李某認為月餅屬于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便提起訴訟,要求該超市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規(guī)定退回購物款3000元,十倍賠償款30000元及交通費、誤工費等共計33000元。”
本案發(fā)生在2013年9月,所以如果按照新《消法》五十五條規(guī)定,可以向法院提起索賠單倍賠償;而本案涉及到的商品是流通領域的食品,所以可以按照《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條規(guī)定,向法院提起索賠十倍賠償。當然,最后法院支持與否還要看是否達到懲罰性賠償?shù)臈l件,也就是消費者是否受到人身損害。
我們再看一個案例:
“2014年5月,市民小陳花費近5000元購買一款新手機,回家后發(fā)現(xiàn)買來的手機并不是原裝新機,遂找到商家理論并提出退機賠償。因為購機時間屬于新消法適用的時間,所以按照新消法規(guī)定,小陳這種情況不但可以退掉手機,還可以要求三倍賠償,也就是說除了退回近5000元貨款,還可獲得近15000元的賠償。”
再說個案例,曉峰在大自然茶社購買了兩盒鐵觀音茶葉送朋友,后被朋友告知喝了該茶葉腹瀉。經(jīng)曉峰查證,茶葉包裝盒上沒有任何標簽,其上《食品生產(chǎn)許可證》標志也是假冒的。曉峰起訴到法院,請求法院判令大自然茶社返還貨款兩千四百元并支付十倍賠償金兩萬四千元。但曉峰沒有提供證據(jù)證明茶葉有質量問題。法院審理認為這個案件的爭議焦點在于,“十倍賠償”是否以消費者提供證據(jù)證明損害已發(fā)生為前提。審判實踐中出現(xiàn)不同意見,大多數(shù)人傾向認為,“十倍賠償”不以損害發(fā)生為前提條件。但北京房山法院法官易鎂金建議,根據(jù)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消費者盡量保存好受損害的證據(jù),增加勝訴的概率。
這方面案例也有,孫女士在奇樂超市購買“紅山”牌精品花椒3盒,價款90元。購買后發(fā)現(xiàn)該包裝上未標明生產(chǎn)日期與保質期,而且有部分產(chǎn)品已經(jīng)發(fā)霉變質,于是向該超市投訴,要求退貨并賠償損失,遭到拒絕。于是,孫女士起訴到法院要求超市退還貨款,并十倍賠償。超市在答辯中辯稱花椒屬于初級農(nóng)產(chǎn)品,不應適用《食品安全法》,應當適用特別法,不同意十倍賠償。法院認為,雖然根據(jù)《食品安全法》第二條規(guī)定,食用農(nóng)產(chǎn)品的“質量安全管理”遵守《農(nóng)產(chǎn)品質量安全法》的規(guī)定,但花椒仍屬于《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九條定義的“食品”范圍,即食品,指各種供人食用或者飲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傳統(tǒng)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療為目的的物品。所以消費者購買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用農(nóng)產(chǎn)品,仍可要求生產(chǎn)者或者銷售者承擔責任。
《食品安全法》自2009年頒布實施以來,它的十倍賠償條款實際上發(fā)揮的作用并沒有預期的好,其中存在幾種難點:首先,對于消費者是否是明知其存在問題而有意購買還是無意購買上的問題難以判斷,這就在定義其是否被認為是法律保護的“消費者”。如果是“消費者”,法律保護其權益,反之則不保護;其次賠償是否以有損害為前提有所爭議;再次對“標簽瑕疵”的處理不統(tǒng)一;最后就是是否違反食品安全標準難認定。由于食品安全標準并不統(tǒng)一,《食品安全法》中食品安全的定義又較為籠統(tǒng)。在欠缺統(tǒng)一食品安全標準的情況下,應由誰判斷、如何判斷以及依何種程序判斷,在實踐中存在一定難度。
懲罰性賠償,又稱示范性賠償或報復性賠償,是指由法庭所作出的賠償數(shù)額超出實際損害數(shù)額的賠償。懲罰性賠償是加重賠償?shù)囊环N原則,目的是在針對被告過去故意的侵權行為造成的損失進行彌補之外,對被告進行處罰以防止將來重犯,同時也達到懲戒他人的目的;如果被告的侵權行為是基于收益大于賠償?shù)木乃阌嫞部梢越o予懲罰性賠償,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只同意給予補償性賠償,侵權人只是相當于事后通過賠償補辦手續(xù),但沒有任何風險。
根據(jù)《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之規(guī)定,消費者權益保護中懲罰性賠償金的適用一般應具備如下條件。
第一,適用懲罰性賠償金的法律關系的主體是經(jīng)營者和消費者。消費者是請求權的權利主體,經(jīng)營者是懲罰性賠償金的義務主體,其它人不能成為懲罰性賠償?shù)闹黧w。這里要注意的是,將消費者理解為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僅僅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消費的人的觀點是過于狹窄的,消費者的含義本身是相當廣泛的,它不僅包括為自己生活需要購買商品的人,也包括為收藏、保存、送人等需要而購買商品的人,還包括替家人、朋友購買物品以及代理他人購買生活用品的人。是指非以盈利為目的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人。
第二,經(jīng)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關于欺詐行為,人們看法不一。目前中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68條規(guī)定“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的意思表示的,可以認定為欺詐行為。”1996年3月15日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發(fā)布的《欺詐消費者行為處罰辦法》第2條規(guī)定:“本法所稱欺詐消費者行為,是指經(jīng)營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務中,采取虛假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欺騙、誤導消費者,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行為。”
第三,懲罰性賠償以消費者有實際損失為要件。這里的問題是如何認定消費者的實際損失。筆者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要支付一定代價,如果支付一定價金所得到的商品或者服務是不真實的或者質量有瑕疵時,他本身就受到了損害,包括物質損失、精神損害以及其他無形的精神損害,可以要求懲罰性賠償金。
第四,必須由受欺詐的消費者提出雙倍賠償?shù)囊蟆R驗槊袷仑熑蔚某袚裱安桓娌焕怼钡脑瓌t,如果消費者沒有提出該要求,人民法院不能依職權主動追究經(jīng)營者雙倍賠償?shù)呢熑巍?/p>
懲罰性賠償具有多種應被深入挖掘的功能。如它能補償受害人所受到的道德?lián)p害,在人身傷亡案件中提供一種更充分的事前賠償,從而更完整地賠償受害人的損失;更有效地制裁私犯(即私法上的侵權),實現(xiàn)私人的法內報復,同時附帶地產(chǎn)生威懾和預防的效果;矯正富人、大公司或政府濫用地位和權力;對于刑法和侵權法之間交織的灰色地帶發(fā)生的侵害行為或者在刑法執(zhí)行不到位時,起到彌補刑法的作用等。為在我國社會中充分發(fā)揮該制度的這些有益功能,我國應在侵權責任法中擴大它的適用,合理設計它的適用范圍、數(shù)額的大小和決定的主體。短期內可通過單行立法、在個案中提高精神損害賠償額度或通過地方立法的方式進行探索。從長期看,應在民法典編纂中的侵權責任法部分,構建懲罰性賠償?shù)囊话銞l款,建議規(guī)定:“由于侵權人的惡意動機或者對他人權利的毫不顧及與漠視,對他人實施了粗暴的、應受嚴厲道德譴責的侵權行為,可被科以懲罰性賠償。”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食品安全法》雖然都是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法律,但從兩部法律的關系來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屬于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普通法。而《食品安全法》屬于食品安全領域保護消費者權益的特別法,按照特別法優(yōu)于普通法的法律適用原則,消費者因購買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而提起的糾紛,應當優(yōu)先適用《食品安全法》,且《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的懲罰性賠償條款中明確規(guī)定了“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依照其規(guī)定”。我國針對食品安全專門制定了《食品安全法》來保護消費者權益,也就是說在涉及食品安全的消費領域存在“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情形,應當也只能適用《食品安全法》,而不能選擇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需要說明的是,并不是所有與食品有關的消費者權益糾紛都可以適用《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僅適用于與食品安全有關的消費者權益糾紛,消費者購買了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才可以要求食品生產(chǎn)者或者銷售者承擔十倍的懲罰性賠償責任,比如過期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如果銷售者銷售過期食品,就應當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規(guī)定,承擔十倍的懲罰性賠償責任;如果銷售的食品符合食品安全標準,僅僅是銷售者或者生產(chǎn)者對所銷售的食品作虛假宣傳或者采取以次充好等手段欺騙消費者,這種情況雖然與食品有關,但不涉及食品安全,所以不能適用《食品安全法》,只能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欺詐條款,由生產(chǎn)者或者銷售者承擔三倍的懲罰性賠償責任。因此,同樣涉及到食品的糾紛,也會出現(xiàn)不同的法律適用。
參考文獻:
[1] 傅柃暢.新消法:手機非原裝可獲三倍賠償[N].重慶晨報,201-06-16.
[2] 記者孫瑩.法官解析《食品安全法》“十倍賠償”條款.央廣網(wǎng)中國之聲《央廣新聞》,2014(1)30日.
[3] 元娜娜,桑衛(wèi)江.食品安全法中“十倍賠償”的法律適用[N].人民法院報,2012-10-18.
[4] 陳瓊珂.職業(yè)打假:大量購入并非個人使用 十倍索賠勝訴率僅30%[N].解放日報,2015-08-03.
[5] 白 江.構建懲罰性賠償?shù)囊话銞l款.檢察日報,2015-11-11.
[責任編輯:金永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