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穎
唐朝風尚像一股巨大的潮流,重塑了整個奈良,一直遺留至今。
唐朝(618~907)歷史揭開了中國古代最為燦爛奪目的篇章,在結束數百年分裂和內戰后,李唐帝國對外開疆拓土,軍威四震,國內則是相對的安定和統一。一方面南北文化交流融合,另一方面中外貿易交通發達,迎來了一個空前的古今中外大交流大融合的時代。
由于戰爭等原因,大陸目前已無法直觀、完整感受唐代文明。而鄰國日本,奈良時期(710~794)曾興起中日文化交流浪潮。日本天皇派出十余批遣唐使,不僅運進許多唐代器物,同時在制度、文化、建筑和工藝等方面也深受影響。此外,唐代僧人鑒真曾帶領大批弟子東渡日本,在奈良建寺廟、傳佛法、播文化,從另一個渠道加深了這種影響。唐朝風尚像一股巨大的潮流,重塑了整個奈良,一直遺留至今。

汪家芳 鑒真和尚塑像公園即景
2015年年末,為緬懷唐風,八號橋文化特組織由汪家芳畫師領銜的“尋跡唐風—— 關西藝術之旅”,途經大阪、歧阜、京都、奈良、和歌山等地,參與畫家包括陳琪、丁筱芳、孫家珮、萬芾、鮑鶯。
本次活動以奈良為中心,同時兼顧關西地方豐富的人文、自然景觀。在大阪,藝術家們興致盎然地參觀大阪城公園,感受島國獨特的跨年文化。在岐阜,藝術家們傾心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白川鄉合掌村,面對古樸的農家建筑,紛紛駐足創作。在京都,先后游歷清水寺、伏見稻荷大社、嵐山、金閣寺、銀閣寺等名跡。作為歷史名城,京都于公元794年繼奈良成為日本首都,曾受晚唐風尚影響,雖經歷史變遷,遺址多系翻修,而風流尚存。
活動隨著造訪奈良、和歌山而達到高潮。在奈良,藝術家們首先參觀始建于公元741年的東大寺,其大佛殿是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筑,唐代高僧鑒真曾在此設壇授戒。隨后至不遠處的興福寺,內設國寶館,其中佛教雕塑琳瑯滿目,制作時間相當于中國唐宋時期,造型樸素而有余韻。第二天繼續參觀法隆寺,這里保存著世界上最古老的木建筑群,建筑古樸莊嚴,環境清幽雅靜。附近的藥師寺系唐朝樣式的就地改良,寺內正在展出日本著名畫家平山郁夫的代表作《大唐西域壁畫》,主要描繪玄奘西天取經沿途風景,用色厚重,自有一種宗教的感染力。接著造訪唐招提寺,這是日本佛教律宗的總寺廟,公元759年由唐代高僧鑒真大師及其弟子創建,梁思成在《唐招提寺金堂和中國唐代的建筑》中稱:“對于中國唐代建筑的研究來說,沒有比唐招提寺金堂更好的借鑒了。”藝術家們重點參觀了其中的金堂和鑒真墓。最后一站是奈良國立博物館,這座以佛教美術享譽世界的博物館正在展出的作品中也有一件唐代書法作品——《六祖慧能傳》,系日本天臺宗創始人最澄留學唐朝歸國攜帶之物。
在和歌山,藝術家們前往高野山朝圣,這里是日本真言密宗的發源地,由曾留學唐朝的高僧空海于公元816年創辦,距今正好1200年,這里空氣清新,古樹林立,讓人想起唐代詩人常建的名作《破山寺后禪院》。
歸國之后,藝術家們紛紛投入創作,用畫筆描繪自己的所見所感,這些佳作5月7日起在海上藝術館得以呈現。汪家芳以他最擅長的水墨山水表現關西景致,其作品工寫兼用,層次分明,蒼茫幽遠;陳琪素以花鳥聞名,他的參展作品筆力遒勁,色彩濃郁,仿佛一曲激情昂揚的交響樂;丁筱芳是滬上著名人物畫家,此次展覽他就地取材,以寫意手法描繪當地男女,筆墨古拙,妙趣橫生;花鳥畫家萬芾以扇面形式參展,她的作品宛若南宋小品,往往截取最有意境的畫面,營造出恬靜又富有詩意的效果;旅日畫家孫家珮以關西名剎為主題,筆觸細膩,畫面寧靜安詳,既有東方韻味,又有西方意趣;上海中國畫院畫師鮑鶯視角新穎,以旅途中所見和風小食入畫,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