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娟
P2P遭遇爆發又整頓的命運,希望不要在消費金融領域上演。
中國消費金融試點七年前就已啟動,而近兩年才逐漸成為信貸市場的寵兒,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無疑是最大功臣。
包括京東金融的“白條”產品、螞蟻金服的“花唄”、主打校園市場的分期樂,等等。這些基于互聯網渠道挖掘消費金融市場的平臺,主打年輕一代消費者,不僅迅速地推進了消費金融信貸的市場認知度,還為想介入這一市場的“非正規軍”提供了許多想象空間。
于是一些基于各種應用場景而來的消費金融平臺迅速崛起,涵蓋旅游、教育、醫療等多個領域,甚至中郵消費金融公司還推出了“二胎貸”,幾乎是變著花樣,也要搭上消費金融這班列車。
2016年,無論是市場參與者越來越多,還是政策支持的力度越來越大,抑或是投資界將其視為最具投資價值的互聯網金融領域之一,消費金融勢必要迎來最火熱的一年。
只是,值得警惕的是,征信記錄不完整、消費場景有限、資金成本過高,等等,這些消費融發展的障礙并未因市場的火熱而消失。P2P遭遇爆發又整頓的命運希望不要在消費金融領域上演。
爭搶消費金融
消費金融并不新鮮。2009年,國務院宣布啟動試點,將消費信貸在個人信貸中區別于房貸、車貸給予大力發展,并開始頒發消費金融牌照。
最初,這只是銀行業和產業集團的游戲。
從2010年首批四家消費金融公司的成立,到2015年6 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放開市場準入,將原在16個城市開展的消費金融公司試點擴至全國。目前,有15家消費金融公司獲得了銀監會頒發的消費金融牌照,其中有12家都有銀行主導或者參股。
而捷信、海爾、華融三家消費金融公司的股東中盡管未出現銀行的身影,但離不開強大的產業背景。捷信母公司PPF集團是專注投資的國際金融集團。海爾消費金融公司背靠海爾集團,坐擁家電產業優勢。華融消費金融公司則成為首家由資產管理公司成立的消費金融公司。
彼時,消費金融的市場關注度有限,業界還停留在消費金融公司與信用卡孰優孰劣的爭論中。
消費金融真正的爆發始于互聯網金融的興起。一些沒有消費金融牌照的互聯網巨頭向消費金融領域的發力,成為改變游戲規則和攪起業態變化的始作俑者。
2014年2月京東推出首款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白條,阿里巴巴緊隨其后推出“花唄”服務,之后京東推出白條系列產品如校園白條、汽車白條、“白居易”、首付游等依托消費場景的消費金融服務,阿里巴巴則推出“借唄”服務,2014年7月天貓推出天貓分期。依托原本龐大的客戶群體和合作商家,兩大電商巨頭迅速切入消費金融領域。
隨后,各類垂直細分領域的消費金融迅速發展。盯住大學生消費金融市場的分期樂與趣分期幾乎壟斷了大學生消費信貸市場;百度金融則向教育領域縱深,聯合上百家教育培訓機構推出教育信貸;微眾銀行推出小額現金貸——“微粒貸”。
當然,還有各類基于傳統業務結構推出的衍生消費金融產品,比如途牛的“首付出發”、土巴兔的“裝修貸”、優信二手車的“優信金融”,等等。幾乎只要有場景、有流量的交易環節,都能成為消費金融成長的沃土,頗有當年“百團大戰”之勢。

盡管已經手握小貸公司牌照但京東金融從未隱藏對消費金融牌照的渴望。
場景、流量和牌照
看上去什么都可以分期消費的時候,消費金融卻不是誰都能做的。
互聯網時代,得流量者得天下;新商業時代,場景革命被奉為萬能鑰匙;新金融時代,牌照仍是合規合法的力證。而對于消費金融這一集消費、金融于一體,注重高頻次、小額、分散的金融領域,流量、牌照、場景都不可或缺。
3月25日,京東金融發布消費金融新戰略,重金買下“白條”獨立域名,并開設涉足消費金融的現金貸,額度高達20萬,將應用場景從京東商場逐步擴展至旅游、教育、醫療等多個領域。盡管已經手握小貸公司牌照,但京東金融從未隱藏對消費金融牌照的渴望。
從京東集團副董事長的崗位上離職后,趙國慶也創辦了一家消費金融公司。盡管這是一家定位于線上線下的消費金融平臺,但是從籌措伊始,馬上消費金融公司就將獲取牌照作為差異化競爭力的資本。
馬上消費金融副總吳宇建向記者指出,消費金融的底層還是金融產品,資金、技術、風控都脫離不了金融風格,因此手握牌照才能更好地確保業務合規。在重慶市政府的支持下,馬上消費金融成為第二批獲取消費金融牌照的機構。
當然,更多的新型消費金融平臺被擋在了牌照之外,場景和流量的爭奪就成為搶占市場的不二法則。
所謂場景爭奪都是基于各大垂直細分領域,比如校園、旅游、商場等都是具體的場景。場景化的金融需求擁有更長的生命周期和用戶黏性。于是才有了京東金融戰略投資首付游、百度金融與教育機構的合作等。
流量的概念基于互聯網經濟而來,但獲取流量的方式卻不止于互聯網渠道。線上線下結合成為許多消費金融公司的流量獲取方式?;陔娚唐脚_形成消費金融優勢之后,螞蟻金服通過與40多家購物、生活類電商O2O平臺接入“花唄”?;隈v店模式發展起來的捷信在“互聯網+”浪潮的沖擊下,也開始謀求融合線上服務。
那些打著消費金融旗號,卻在牌照、場景、流量中無任何優勢的所謂互聯網金融平臺可以及早退場了。
行業風險加大
盡管消費金融市場一片火熱,但也有投資人明確表示,不會跟風投資消費金融項目,原因是不看好國內的信用貸款。
在征信體系不健全的情況下,信用貸款的風險是不容小覷的。隨著越來越多的消費金融平臺出現,這一行業風險存在被放大的可能。
一位投資人透露,通過他的走訪發現,一些消費金融平臺的逾期率或超過50%?!爸灰懈軛U,就有可能違約、逾期等,而一旦出現不良,后期催收也是一大問題,由于具有小額、分散的特點,線下催收的成本很高,對于一些平臺來說,收益甚至不能覆蓋成本?!?/p>
京東金融消費金融事業部總經理許凌向記者指出,消費金融歸根結底是金融產品,堅持風控為王。但是互聯網企業容易追逐熱點,卻忽略了底層的風控建設。由于許多人并不在央行的征信系統,各家消費金融平臺信息相對隔離,多頭授信的情況在消費金融領域也很嚴重。
尤其許多消費金融平臺將目標用戶定位在未被信用卡覆蓋的群體,而這樣的群體多屬于中低消費群體,這部分人群既沒有足夠的征信記錄,又不具備有效的償還能力。
而隨著消費金融牌照的申請門檻逐漸降低,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公司進入這一領域,但是風險控制底線不能一再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