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武彬
伴隨新聞傳播行業的生態變化和邊界融解,是新聞傳播研究持續的視野拓展和疆域擴張。從大數據、自媒體、微博、微信到公共外交、網絡素養,一些重要、緊急、新鮮的話題先后得到廣泛關注,其中傳統媒體機構及新聞業面臨全面挑戰的話題尤為令人關心。相應地,2016年與行業未來密切相關的五個研究課題值得關注。
一、對新聞傳播行業與學科的深入反思和重新定義
2015年,諸多學者集中談及新聞傳播學需要改變和解放。黃旦在《重造新聞學》中認為新聞學需要從職業和專業機構的眼界向“人類傳播實踐”打開,改變自身的“規范”性質,成為與傳播學一樣的經驗描述性學科,相應地,新聞學原來所堅信不疑的一些前提及其概念同樣需要改造。杜駿飛和周玉黍在《傳播學的解放》中指出傳播學面臨生存危機,效果研究范式化、經典理論教義化、學科界定狹隘化,所需要的不是向內的自我振興,而是向外的徹底解放。李彬在《重思中國傳播學》中從另一個視角表達對中國傳播學的思考,他認為如何在傳播學科中體現中國人在傳播理論與傳播實踐中的立場、觀點與方法,改變傳播研究亦步亦趨、唯人馬首是瞻的總體格局已經成為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而在業界,新聞業的危機也在逐漸顯現,受眾和用戶用腳投票結果慘烈。吳曉波和沈亞川2015年底分別提出新聞“空心化”、內容反智等觀點,引發爭鳴。而當媒體管理者陸續發出“轉型還是轉行”的疑問時,就觸及了“我是誰”的根本問題。業界和學界都注意到了新聞傳播學和新聞傳播業存在的危機。雙方不是互相輕視,而是休戚與共,批評與自我批評聲音日隆。2016年,預計類似情緒將在更大范圍彌漫,對職業、行業和學科的深入反思和重新定義將成為最重要的研究課題。
二、媒體融合發展模式和理論體系的構建
雖然官方對“媒體融合發展”的戰略部署已經細致到“中央廚房”建設等微觀層面,包括商業門戶網站在內的備類新舊媒體都主動揚起了“媒體融合”的旗幟,“媒體融合”也已經毫無爭議地成為被提及率最高的行業關鍵詞,但目前這一概念在理論上和實踐中存在的模糊之處不應回避。
媒體融合發展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但兩年左右的時間,探索應該小有所成,效果也應初步顯現。2016年,媒體融合發展仍將是最受關注的研究課題之一,而且研究深度和質量有望進一步提升。在散點式碎片化的個案研究之外,基于全國上下廣泛開展的實踐,是否能夠提煉總結出具有推廣價值的“XX經驗”和“xx模式”?更進一步,圍繞“媒體融合發展”是否能夠構建一個獲得普遍認同的理論體系?轉型的時間窗口有限,試驗的成本和耐心有限,“媒體融合”研究能否取得突破,2016年是關鍵的一年。
三、新的媒體生態下多元博弈的市場格局
歷經門戶網站、搜索引擎、社交網站多輪沖擊,傳統媒體機構不斷調整并適應新的生態位置。不幸的是,在新的媒體生態下對手更加強勢。擁有億級用戶的互聯網巨頭不以媒體為“敵人”,也不以新聞為主業,卻對傳統媒體構成最大威脅。在美國以Facebook、Twitter和Snapchat等為代表,在國內以新浪微博、騰訊微信和今日頭條等為代表,這些巨型平臺正在構建更為強勢的“圍墻花園”,加速攫取內容資源、爭取用戶留駐。
傳統媒體在面對這些巨型平臺時,由于用戶、流量、收入或影響力等方面的考量,往往選擇合作,導致對平臺的依賴越來越強,一定程度上構成一種“寄生”關系。這不僅會導致傳統媒體品牌的弱化和用戶的失控,也因為獨立性的喪失而置身于極大的風險中。Facebook修改算法導致眾多網站流量驟減的殷鑒在前,新浪微博因為一篇評論自己的文章而封殺虎嗅賬號的教訓在后,這就是新生態下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更為尷尬的是,“自媒體”或“內容創業者”因為成本結構的不同輕裝上陣,在平臺的扶持和資本的助力下呈現強勁的發展勢頭。“自媒體”雖然與傳統媒體機構在內容類型上存在差異,但雙方在上述平臺上以平等地位競逐用戶注意力,形成了實質上的競爭關系。
然而多方的競合博弈并沒有終止。在傳統媒體機構、網絡平臺、“自媒體”之外,還存在政策、技術和用戶三個變量,2016年這些變量如何發揮作用,博弈各方如何展開互動,最終會達成何種平衡,將為研究者提供豐富的素材。
四、從紙質版報刊向移動客戶端的轉型進程
2016年,預期會有更多報刊選擇退出市場。在積累了足夠多的案例之后,報紙停刊將不再只是評論選題,而應成為一個研究課題。對于媒體機構這一業務收縮、戰略轉型的舉措,會有更多更細致更專業的分析出現,比如基于民族志方法或者經濟學視角開展的研究。而報刊數量削減后新聞信息消費市場和輿論格局的變化等問題也值得關注。
2015年全國性的興建熱潮使得新聞客戶端數量激增,為新的一年留下充足懸念。傳統媒體機構建設自有平臺的努力值得尊重,但能否從騰訊新聞、今日頭條等領先者手中搶得市場份額、贏得生存空間,還需要看2016年的表現。市場空間究竟能夠容納多少新聞客戶端,新加入者能否找到突圍之路,千端一面中能否涌現創新模式,諸多問題待解。
2016年,一進一退之間,傳統媒體機構正在經歷生死時速。從紙質版報刊向移動客戶端的轉型進程,對傳統媒體機構的未來至關重要,相信研究者不會錯過這一重要課題,將傾注大量的熱情和精力。
五、虛擬現實等新技術如何改變新聞業
2016年,以虛擬現實、無人機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將進一步應用于新聞業,催生的變化令人期待。
虛擬現實將迎來飛速發展,但整體而言,仍將處于初級階段甚至是啟蒙階段,技術成熟、設備普及、成本下降等都還需要時間。對于新聞業而言,即便存在顛覆的可能,也為時尚早。但會有大量的虛擬現實作品問世。
無人機將成為新聞業的標配。消費級無人機降低了航拍門檻,讓更多媒體獲得這一新聞報道利器。無人機提供了不一樣的視角和更廣闊的視野,繼2015年嶄露頭角后,將在2016年的突發事件和重大活動報道中占領天空。無人機報道距離全面引爆只差一個現象級、標桿式的作品,這一任務在2016年或許能夠完威。
人工智能有可能在內容生產領域催生根本性的變革。預計2016年國內至少會有一家媒體將機器人新聞全面投入使用并發揮示范效應,推動以機器人新聞為代表的“智能編輯部”理念全面擴散。
2016年,虛擬現實、無人機和人工智能在媒體領域的應用將受到廣泛關注,正如之前的數據新聞一樣。但問題在于,新聞業并不是這三項技術的主要應用領域。一方面媒體機構無法深入介入產業鏈,處于技術應用的最后一個環節,另一方面這些技術對于新聞業而言暫時應用范圍狹窄,無法解決新聞業面臨的眾多關鍵問題。所以,我們也許可以看到層出不窮的微創新以及同漸精美的報道作品,卻很難期待出現顛覆性的變化。但新技術會帶來新的敘事手法、報道形態甚至生產方式,也會在倫理規范等方面提出新的問題,這決定了在2016年以虛擬現實等為代表的應用將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