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文臣 鐘超 許勇



摘 要:“海綿城市”其實不是一項具體的項目,而是一種全新的城市建設理念革命。建設海綿城市需要國家、社會、個人共同努力,轉變建設觀念,既是響應國家政策號召,也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
關鍵詞:海綿城市;建設理念;蔡甸
中圖分類號: S731.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4-3020(2016)02-0066-04
建設海綿城市,就是通過增加透水鋪裝、綠色屋頂、高位花壇等綠色基礎設施,減少城市地表徑流量,使雨水能夠留下來、滲下去,盡量減少人為干預水循環。將這種理念融入到規劃、建設、管理之中不僅可以防汛抗旱,還可以凈化水質,改良土壤,最重要的是“一片天對應一片地”,改善局部小氣候,調節生態平衡。蔡甸區自然資源豐富,環境優美,建設中法生態宜居新城,及時提倡并強制執行海綿城市指標是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改善生態環境的迫切之舉。
1 建設海綿城市的意義及必要性
1.1 建設海綿城市的意義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由鋼筋水泥鑄造的城市逐漸出現諸如內澇、干旱、熱島效應、霧霾、沙塵暴等城市問題,給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重大損失,其根本原因是城市開發改變了原有生態水循環,地表徑流隨著地下排水管帶走80%的雨水,地下水位來不及回補,造成嚴重地質災害,且水泥表面促使水分蒸發加快,使云朵迅速在城市上空聚集形成暴雨,更嚴重的是城市高樓阻擋風道,夏季風減弱,雨帶偏南,促使厄爾尼諾現象更加頻繁,造成我國北旱南澇現象加劇,北方沙塵暴天氣南移,各地霧霾天氣加重,甚至可能給全球帶來極端氣候事件。
水是生命之源。水循環一旦被破壞就會帶來一系列環境問題,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并采取了一系列生態修復和保護環境的措施。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大力推進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節約水資源,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促進生態文明建設。2014年2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2014年工作要點》中明確提出:“督促各地加快雨污分流改造,提高城市排水防澇水平,大力推行低影響開發建設模式,加快研究建設海綿型城市的政策措施”。建設海綿城市,就是要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遵循“滲、滯、蓄、凈、用、排”六字方針,就是要讓雨水截流下來,滲透下去,凈化后儲存起來,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1.2 建設海綿城市的必要性
一是響應國家政策的需要。2014年12月31日,財政部、水利部和住建部聯合發布《關于開展中央財政資金支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并啟動我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今年4月10日,武漢市首批獲得海綿城市試點,在青山和漢陽啟動試點工作,中央財政匹配5億資金鼓勵海綿城市建設,8月10日副市長張光清在《全市海綿城市建設工作培訓會》上做重要講話,要求全市各建設、設計、施工、管理單位轉變建設理念,深刻認識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意義。
二是建設生態宜居新城的需要。蔡甸是武漢市的后花園,建設中法生態宜居新城,“海綿城市”建設理念融入其中,不僅維護了城市雨澇調蓄、水源保護和涵養、地下水回補、雨污凈化、棲息地修復、土壤凈化等重要的水生態過程,也包括區域性的城市防洪體系構建、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棲息地恢復、公園綠地營造,以及城市微氣候調節等。
三是體現政府執政為民的需要。優美的生態環境是建設 “美麗江城、幸福武漢”的首要條件,蔡甸具有優越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人文底蘊,對建設中法生態新城,對外招商引資,對繁榮地區經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海綿城市建設,是貫徹落實科發展觀的具體體現,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不僅體現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服務型政府的需要,更是地區經濟增長的需要。
2 蔡甸城區概況
蔡甸區位于長江中游平原,北依漢水和東西湖區相連,南臨長江和江夏區相望,總面積1 093.6 km2,具有明顯的亞熱帶過渡性季風氣候特征,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熱量豐富,溫度變幅大,雨量充沛,水熱同期。主城區漢江、高湖南北相映,版圖面積37.75 km2,總人口12.84萬人,城區水鄉風情濃郁,有大小蓮花湖7個,湖湖相通,以九座跨湖天橋相連,湖城交相輝映,風光宜人,是武漢市后官湖“四化同步”示范區的主要功能板塊,也是武漢中法生態示范城的重要窗口。
3 蔡甸區建設海綿城市的可行性
3.1 海綿理念融入建設,可降低維護成本,提高綜合效益
“海綿城市”不但具有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更具有經濟效益,可謂花錢少、辦好事。一是“海綿城市”注重依靠自然力量滲水、蓄水、排水,大大減少了排水設施的工程建設量。二是傳統的大馬路、大廣場、排水設施維護費用高,“海綿城市”依托生態修復、生態處理,運行維護要求低、成本也低。三是“海綿城市”還能收獲雨水資源利用、污染源防治、暴雨內澇災害緩解等綜合效益,降低水環境污染治理費用以及城市內澇造成的巨額損失。
3.2 適當局部海綿體改造,不僅保留原有體系,還可以提高生態功能
城市各類“海綿體”吸水、滲水功能發揮作用,不僅是對原有排水系統的“減負”和“補充”,也是“助力”生態修復的著力點,因此,“海綿城市”不是要取代傳統排水系統,而是要求遵循“低影響開發”的理念,對現有的綠地、排水系統進行適當的調整,與城市既有的綠地、硬鋪、建筑相結合,既通過植物凈化水質、涵養水土,還可以減少干旱、內澇造成的巨額損失。
3.3 蔡甸基礎生態構架良好,易于進行海綿化改造
蔡甸區山水資源豐富,北倚漢水,南靠獨山,東有后官湖濕地公園,西有運鐸公園,城中蓮花湖鑲嵌其中,具有良好的生態基礎構架,只需要社會各界轉變建設理念,就能提升生態品質。比如可以借助老舊社區改造和中法生態新城建設將“海綿城市”的理念融入進去,通過增加透水鋪裝,鼓勵增加濕塘、蓄水池、雨水罐等蓄水設施,增加植草溝、高位花壇、生態樹池等生物滯留設施,通過適當添置小型的儲水、凈水“海綿體”,達到改善城市微環境的大作用。
4 蔡甸區建設海綿城市的對策建議
筆者通過查閱大量參考文獻,遠赴深圳、廣州、珠海學習“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經驗,近到漢陽四新示范區和青山示范區學習考察,結合蔡甸實際,提出幾點建議:
4.1 打造生態海綿系統,理念融入微建設
借助“舊城改造”、“綠道建設年”“五條道路升級”等城市攻堅計劃,將海綿城市理念融入其中,進行局部改進,形成蔡甸區“兩片三線五點”的海綿系統(見圖1)。
“兩片”:圍繞后官湖濕地公園和蔡甸蓮花湖公園,形成兩大核心片區,作為蔡甸海綿城市門戶節點。兩大片區是天然的雨水花園,只需要局部進行植草溝(見圖4)、植物品種更換、地表微調做引流處理,就是很好的生物滯留設施。
“三線”:依托新天大道、知音湖大道、通城大道三條綠色生態軸,形成海綿城市示范帶。在城市道路維修改造時增加透水鋪裝比例,將硬化停車位改為帶有植草磚的生態停車位;道路綠地改造過程中,合適的位置降低路牙石(見圖5),在新天大道、知音大道和通城大道的背景綠化帶中,因地制宜建設人工濕地、下洼綠地和生態草溝,種植既耐水濕又耐旱的園林植物。
“五點”:蔡甸廣場適當改造可做下沉式綠地,增加透水鋪裝(見圖2),適當調整引流渠道;同馨廣場連接蓮花湖公園,且內部設計有水景,是很好的雨水花園,只需要適當在局部降低,也是很好的試點。已建小區如知音人家等、漢江江灘和運鐸公園等都有很好的條件作為海綿體。老舊社區改造可以通過增加蓄水池、透水鋪裝實現。
4.2 加強部門協調配合,嚴控海綿城市指標
利用“多規合一”、“三線一路”的契機,融入“海綿城市”的理念,強化對森林、水系、湖泊等大海綿體的保護,強化城市綠線、藍線等劃定。
規劃部門應將“海綿城市”的要求貫穿于城市總體規劃、專項規劃、控制性規劃的全過程,并轉化為具體管控指標,明確各地塊低影響開發控制指標、合理組織地表徑流和嚴格落實下沉式綠地率、透水鋪裝率和綠色屋頂率等控制指標,將其納入土地規劃設計條件;建設(園林)部門在項目規劃、審核、建設、施工、驗收環節,按照海綿城市的技術標準,將海綿城市標準作為硬性指標,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積比例,最大限度減少對城市原有水生態環境的破壞。水利部門要加快推進雨污分流管網改造和建設,積極推行低影響開發建設模式。學習深圳光明新區市政道路排水系統做法,不改變傳統排放系統,只是在雨水排放至雨水管渠系統前增加如預處理設施、生物滯留帶、雨水收集及回用池等附屬設施對峰值流量、徑流污染等進行控制。
4.3 加強宣傳和引導,鼓勵市民共建海綿體
建設“海綿城市”是黨中央國務院的重要決策部署,也是城市建設領域的調結構、轉方式。“海綿城市”的建設需要全社會轉變觀念、形成共識,需要社會各界,特別是作為城市建設的直接責任人,更需要充分認識到“海綿城市”建設的必要性、緊迫性并付諸實際行動,各個相關部門和行業也要同步推進。
在城市用地越來越緊張的前提下,我們一直提倡向立面、向屋頂要綠色,綠色建筑在阻滯雨水、凈化雨水方面也有強大的作用,所以更應該大力推廣綠色建筑(見圖3)。綠色建筑在“海綿城市”建設中起基礎性的作用。從小區下凹式綠地、綠色屋頂、建筑物內蓄水裝置或周邊小型、分散的蓄水設施抓起,積極為雨水利用及回補地下水提供滲透路徑,充分利用各類自然條件,推進建筑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創建綠色小區、綠色社區。
“海綿城市”其實不是一項具體的項目,而是一種全新的城市建設理念革命。不需要額外的資金投入,對小區、工廠等社會領域的建設內容要加強引導和規范,鼓勵社會力量自行實施,政府加強監管評估確保落實;對城市公園、廣場等公共領域里的項目內容,除財政直接投入實施外,也可以由政府制定具體的操作辦法,采取ppp模式等引進社會資本參與。
參 考 文 獻
[1] 蕊紅.“海綿城市”讓城市回歸自然的新理念[J].觀城走進四季人居,2015,(7):66-69.
[2]俞孔堅,轟偉,李堅,等.“海綿城市”實踐:北京雁棲湖生態發展示范區控規及景觀規劃[J]. 北京建規劃建設,2015,(5):26-31.
[3]俞孔堅.哈爾濱文化中心濕地公園水彈性綠地驚艷冰城[J].城市建設,2015,(7):40-41.
[4]楊栩,尤學一,季民.城市綠地對雨水徑流污染物的削減作用[J]. 土木建筑與環境科學,2012,(34):1-6.
[5]蘇義敏,王思思,車伍,等.基于“海綿城市” 理念的下沉式綠地優化設計[J].南方建筑(風景園林研究前沿),2014,(3):39-43.
[6]張志維.土壤:水系統中被忽視的向度[J].景觀設計學,2013,1(4):70-77.
[7]韓世平,李俊奇.合理利用地勢綠地[J].住宅科技,2006,(8):45-47.
[8]王思思,蘇義敬,車伍,等. 景觀雨水系統修復城市水文循環的技術與案例[J].中國園林,2014,30(217):18-22.
(責任編輯:唐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