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英



現行物理實驗教學中仍存在著“做‘黑板實驗、動畫‘做實驗、電腦‘仿真實驗”的教學方式.即便做分組實驗,實驗多數也是機械、低效,學生的學科素養沒有得到很好的培養,實驗能力低下,中考實驗題的得分率不高,這些是目前實驗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自主實驗、問題引領和保證時間等不失為提高實驗教學的有效舉措.
案例一一學生問過筆者這樣一個問題:“老師,探究電流跟電壓、電阻關系的實驗原理是什么?”這個學生問題的背后暴露的問題是什么? 一線物理老師都清楚,探究實驗講“方法”,測量實驗才講“原理”.很顯然,孩子上了兩年物理課,連基本的實驗素養都沒有.
案例二在測量型實驗和探究型實驗中,一般都要進行多次測量,但原因是不一樣的,測量型實驗是為了求平均值以減小實驗誤差,探究型實驗則是為了使實驗結論避免偶然性,使結論更具有普遍性.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多數孩子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卻總是“張冠李戴”.這都是不做實驗造成的后果.
案例三“探究電流跟電壓、電阻的關系”的實驗是學習歐姆定律的基礎和前提,很多老師懶于做實驗或給學生做實驗的時間不夠充分,學生在做題時就犯迷糊.如有的同學用圖1所示電路探究“一段電路中電流跟電阻的關系”.
當A、B兩點間的電阻由5 Ω更換為10 Ω后,為了探究上述問題,應該采取的唯一操作是
A.保持變阻器滑片不動
B.將變阻器滑片適當向左移動
C.將變阻器滑片適當向右移動
D.適當增加電池的節數
答案應該選C,而很多同學會去選B,一線教學的老師都很清楚,這個題往往要反復講上好幾遍,學生才可以掌握.
很顯然,這種沒有學科素養的教學是“假教學”.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自然學科,很多概念、規律的建立需要通過實驗探究來建立,沒有實驗教學的物理會失去物理的學科特點,學生的學科素養的培養更是無從談起;受應試教育、急功近利思想的影響,目前,物理實驗教學仍不夠樂觀.有的教師放棄實驗教學,學生只是看實驗,背實驗而不是動手做實驗;有的老師在黑板上講實驗;有的教師則通過Flash動畫演示實驗;電腦仿真實驗室實驗.多數教師只在講公開課、比賽課時認真做實驗,平常能偷懶就偷懶……諸如此類.當然,多數時候靠“背實驗”也能拿高分,但在注重過程學習的今天,這樣做的后果是有時未必能夠應付中考.
案例1圖2是小芳同學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裝置.
(1)在實驗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鏡,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點,便于.
(2)在豎直放置的玻璃板前放一支點燃的蠟燭M,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現蠟燭的像.小明拿另一只大小相同的蠟燭N在玻璃板后面移動,直到它跟蠟燭M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3)實驗時,小芳同學應在(填“M”或“N”)側觀察蠟燭M經玻璃板所成的像.
(4)細心的小芳透過玻璃觀察蠟燭M的像時,看到在像的后邊還有一個較模糊、與像有部分重疊的像,出現兩個像的原因是.
(5)經過三次實驗,記錄的像A′、B′、C′與物A、B、C對應的位置如圖3所示.為了得到更多的實驗結論,接下來小明應該進行的操作是:.
這是2013年我市的中考物理試題中的一道實驗題.據參加過2013中考閱卷的市教科研中心的老師說,這道題的得分率很低.
案例2小麗用如圖4所示的裝置,研究電流通過導體時產生熱量的功率與導體的電阻的關系,圖中兩個燒瓶中盛有質量和溫度都相同的煤油,溫度計顯示煤油的溫度,兩瓶煤油中都浸泡著一段金屬絲,燒瓶A中的金屬絲是銅絲,電阻較小,燒瓶B中的金屬絲是鎳鉻合金絲,電阻較大.
(1)實驗時,小麗應把兩段金屬絲接入電路(填“串聯”或“并聯”);這樣連接的目的是;
(2)請你用筆畫線做導線,幫她完成電路;
(3)實驗過程中,小麗是通過來反映電流通過導體時產生熱量的功率大小.在實驗中,可以觀察到A瓶中溫度計的示數比B瓶中溫度計的示數升高的慢,這表明.
案例2中第3問,大部分同學答不上來.其原因很簡單,“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跟電流、電阻和通電時間的關系”實驗,一般老師都懶得做這個演示實驗,更談不上做分組實驗.
有人做過形象的比喻:一幢華麗的大樓,你看一眼再復認時,不用語言表達,便能認出.而讓你讀一遍作家對這一大樓的文字表述后,再去復認這一指定的大樓時,始終比不上“你曾看一眼的功夫”.
有不少老師意識到了這一點,在教學中很想重視實驗的教學,但每每談及實驗教學卻又苦不堪言.實驗探究花費了不少時間結果收效甚微.那么該如何搞好實驗教學和實驗的復習教學呢?
首先,就實驗新授課應做到:
(1)教師要敢于放手.好多老師怕學生沒有能力獨立完成實驗,這一步不放心講一講,那一點又怕學生出錯,再說一說,表面上看似是在點撥,實際上就是不想放手,“可憐天下老師心”,學生只好被動按照老師預設的實驗思路去機械地進行實驗操作,課堂上只有師生之間的“我問你答”,沒有生生之間的“思維碰撞”,這樣,會限制學生的創新思維,這樣的實驗課是低效的.
(2)要注意問題引領:很多時候,老師控制不了實驗課堂,是因為學生根本不清楚做實驗要探究什么,滿腹困惑,只憑好奇心亂作一氣,課堂自然就會混亂起來.所以,教師在備課的時候一定要先預設好問題,用問題來引領探究.
課上,利用課件展示這些問題,先引導學生猜想討論,然后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探究,有事可做,自然實驗課的秩序也就規范多了,實驗課的效果也就有了.
(3)重點環節要舍得花時間.現在部分老師還有一個錯誤的認識,以為簡單講講實驗步驟,然后看著學生做實驗,最后講講實驗結論就OK了.毫無疑問,這樣的實驗課是被動的、低效的,學生只是一個機械的操作員而已.如“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這個實驗,如果一上課老師的講解占用過多時間的話,學生對實驗現象的觀察、數據的測量、分析和規律的發現上花費的時間就不充分,而后者恰恰是這個實驗的重點.結果導致的后果是實驗做了,但學生還是滿腹困惑,做題漏洞百出.
總之,要搞好實驗教學,還物理學科的魅力,育學生學科素養,每一位物理教師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