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維
百姓患不均的問題趨于突出
實事求是的思維方式是問題導向,即遇到什么問題解決什么問題,抓主要矛盾,讓國家在不斷解決重大問題中前進。
什么是主要矛盾、主要問題?眼下人民最關心的問題就是一種主要矛盾,主要問題。誰是人民?社會中最廣大的勞動者就是人民。“得民心者得天下”是亙古不變的硬道理。民心是什么?民心就是百姓對政府的信任,信任黨和政府竭力為人民服務,信任政策穩定、政府言而有信。
改革開放前三十年,我國的主要矛盾是百姓溫飽問題,我們靠市場化把問題解決了。自那以后,主要矛盾逐漸演化為百姓患不均。老百姓的生活分成四個階段:被養、養小、送老、被送,養小和送老是百姓生活的核心。社會不平等不是問題,是必然,但社會在某些方面日趨不平等就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因為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的不平等呈現出擴大的苗頭,一部分民眾對養小孩和送老人感到吃力。
此外,社會越來越富裕,但大眾性的體育文化卻成了奢侈。部分地區尤其是村鎮,老年人面臨老無所依的困境,不敢花錢、也不敢看醫生。市場化難以解決這個矛盾,醫療、教育、養老的市場化本身可能就帶來矛盾之源,均等化或許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以解決人民生活面臨的最大困難為核心任務當然會獲得人民的信任。站在老百姓的立場上看問題,處理問題,黨和政府就會接地氣,有根基。社會主義相信社會至上,而非資本及個人權利至上。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對百姓而言,就要求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實現“中華大家庭”的互幫互助。而中華民族興衰的關鍵,就在于能否維護“大家庭”這個社會核心價值觀念。
抓住罕見戰略機遇期,消化“過剩產能”
市場除了供給就是需求,供需平衡要靠市場解決。經濟結構轉型從根本上說是市場問題。國際市場低迷,出口制造商自然會衰落,他們在壓力之下必然會想盡辦法升級自己的出口產品。便宜馬桶蓋適應國內廉價品市場,如果市場需求變了,更高級的馬桶蓋早晚會有,政府無須過多地為此操心。而廉價品的大量生產無法持續,帶來的是環境隨之改善。另一方面,勞動力市場向供方傾斜,工人工資提高,這對百姓來說也是好事。
短缺靠市場解決,但過剩就要具體分析了。是垃圾可以靠市場解決,可若是人均依然短缺的牛奶就不能倒掉,得靠政府干預再分配來解決“市場失靈”。當前應著力去做的是改善經濟基本面,抓住國際原料和能源價格低迷的罕見戰略機遇期,落實能促進公共利益和經濟進步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消化所謂“過剩產能”,在人均基礎設施上接近發達國家。
將市場與政府用兩分法看待以及孰重孰輕的討論是筆糊涂賬,而且極具誤導性。人民的利益訴求是市場和政府都要服務及服從的對象。真空里的純市場只是為幫助理解現實而畫的一條“輔助線”。現實里沒這條線,中國沒有,外國也沒有;過去沒有,現在沒有,將來也不會有。自古以來,為什么說治國要靠政治家,因為他們能實現百姓的具體訴求。
政策比制度重要得多
“制度決定論”在當今很流行,那么是有好制度就有好結果,還是在同樣制度下有好政策就有好結果?改制從來不是西方發達國家的追求,而是冷戰后西方對欠發達國家的強硬訴求。我認為政策比制度重要得多,主要有三個理由:
第一,制度是穩定的,長久不變的,但問題層出不窮,隨時在變,需要靈活機動的政策來及時解決。走依法治國的道路是對的,但解決日常問題主要靠行政。如果出了問題就用立法來解決,最后導致的結果很可能是法律繁瑣、混亂、互相沖突。在這種情況下,行政無所適從,就只能怠工。當前的問題顯然不是缺制度,是以“缺少法律”為名的執法隨意、懶惰。
第二,政策只懲罰犯規的人,且因時、因地、因事輕重緩急不同。例如,因極少數人婚姻欺詐就要立一個制度,要所有申請結婚的人都提交材料來證明自己未婚,這既大幅增加了群眾辦事的成本,也大幅增加政府辦事機關的成本。一方面制度的門檻確實高了,另一方面政府的效率也降低了。我認為,嚴懲那些欺詐者才是正道。中國哲學中所說“大道至簡”就是這個道理。
第三,制度是特定生產和生活方式的結果,不是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原因,不是國家成敗的原因。制度表面看是設計出來的,其實能立住生根的制度都是“長出來”的。美國憲法是從英國憲政慣例和“五月花號公約”長出來的。其實,不少問題主要出在政策上,而不是因為制度。例如,美國憲法好,卻沒能防止立憲80年后爆發大內戰;郡縣制好,秦朝壽命卻僅十幾年;科舉制和憲政制好,創制的隋朝和民國都沒活過半個世紀。
此外,強調用全國一刀切的制度解決問題,忽略政策“試點”,忽略各地的巨大差異,輕視因地制宜,就難以調動各地各部門官員的能動性。
當前許多問題貫穿其中的主線是以民為本,為人民服務。什么是“中國特色”?我認為,從人民的立場出發,為實現中國百姓的具體利益執政,就是“中國特色”。“以民為本”的執政理念在我國已有三千年了,共產黨人對這個理念的貢獻是堅決強調依靠群眾,以動員和組織群眾去推進現代化事業。20世紀全世界風行民主理念,中共“群眾路線”體現的民主獨具特色。
今天,我們維護社會穩定更要依靠組織起來的人民,讓人民自己維護自己社區的秩序。其中的道理有三:第一,成本太高,政府財政無法承受這個無底洞。雇再多的臨時執法人員也難以從根本上解決社會秩序出現的問題,甚至臨時工本身也變成了社會秩序問題。第二,科層機構分門別類執法,管不了小事。人民日常生活的每件小事都在各種法律的交叉、邊緣和灰色地帶,政府不可能對每件小事組織聯合執法。第三,法律管大事,人民生活中的小事要依照本地風俗習慣來管。
民本主義是我國萬世一系的治國理念。正因為如此,我們信奉“得民心者得天下”。▲(作者是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本文根據作者在北大博雅公法論壇上的“執政的思想方法”演講內容整理而成)
環球時報2016-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