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柳笛+劉遠航
2016年4月下旬,一個名為“電影金融創新的案例與邊界”的論壇在北京國際電影節舉行。有與會者感嘆,“金融創新”已成2016年電影行業的關鍵詞。
如今,電影產業的各個鏈條都已打上資本的烙印,新的產業模式紛紛滋長——票務補貼、保底發行、對賭協議、電影眾籌,還有預售票房收益權,電影的游戲規則似乎正在被資本杠桿改寫。
但在此過程中,也出現了種種不規范的操作,與新的機遇伴生的往往是新的風險。《美人魚》《葉問3》和近期的《火鍋英雄》等諸多電影都采取了保底發行的方式,但并非所有采取這種方式的電影都能成功。
近期,《葉問3》票房丑聞令公眾嘩然:試圖借虛假票房的聲勢,通過賣出上市公司的股票而變現獲利,涉嫌市場操縱。事件的曝光,一度引發購買該片票房收益權的十方控股股價蒸發逾80%。主管部門的處罰結果是,《葉問3》發行方大銀幕公司暫停發行業務一個月,全國73家涉事影院、3家電商被“點名”。
電影《葉問3》主演甄子丹、邁克爾·泰森在拍攝片場
全國電影市場專項治理辦公室認定,《葉問3》存在非正常時間虛假排場的現象,查實的場次有7600余場,涉及票房3200萬元。同時,該片存在自購票房,發行方認可的金額為5600萬元。
越來越多金融圈人士開始跨界影視行業,不斷累積的流動金融資本做大了國產電影的體量,并以層出不窮的手段將以往分散的財力、物力、人力融會貫通,助推電影產業優化整合。但是,當所有的電影金融創新都建立在票房數據的基礎之上,操縱票房就成為高危地帶。
“金融進入電影產業之后,一些人在思考新玩法,另一些人卻只想著新伎倆?!北R米埃影業總裁胡其鳴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他認為,金融資本進入到電影產業是好事,但前提是要立好規矩,否則風險就會接踵而至。
不是所有電影都能“保底”成功
在電影與金融的“花式玩法”中,保底發行正在被越來越多“有賣相”的電影所青睞。
所謂保底發行,即制片方與發行方在電影上映之前簽署對賭協議,約定保底金額,制片方可以提前收取這筆收益。當實際票房超出保底金額時,制片方將出讓給發行方更大份額的市場分紅。
近年,《一步之遙》《后會無期》《心花路放》《太平輪》《港囧》等多部影片都采取了這種發行模式。如博納影業曾為《后會無期》保底3.5億元,票房超出3.5億元的部分,博納按40%分成。
《美人魚》的保底方式則更為復雜。據透露,和和影業為《美人魚》提供了16億~18億元的票房保底,參與保底方還包括光線傳媒、龍騰影視等電影公司。此外,周星馳的星輝公司及和和影業還找來聯瑞影業作為執行發行方,麥特傳媒作為宣傳方。相當于把發行環節切分為保底和執行兩個部分。
近期曝光的馮小剛新片《我不是潘金蓮》玩得更徹底:由于耀萊影視在該片前期就簽訂保底協議,影片還未開拍就已賺得2億元?!坝辛吮5装l行,影片剛開機就能收回投資?!币晃粯I內人士對本刊記者說。
催生票房保底新玩法的是電影市場核心資源的變化。
知名公眾號“娛樂資本論”創始人鄭道森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如今一些有號召力的導演開始脫離大公司,成立自己的工作室或公司。比起市場營銷和發行,他們更擅長創作,因此愿意通過保底的方式降低自身風險,這就為業外資本提供了空間。
對于大量涌入的業外資本而言,由于缺乏渠道和各方面資源,高價保底也成為他們切入影視行業最直接和迅速的方式。
《心花路放》制片人王易冰認為,這類似于電視生產中的制播分離:一個電影項目制作時間短則一年,長則兩三年,保底發行相當于在這個流程中切開一刀,前期片方的投資基本安全退出,接力棒傳到發行方手中。
在此之前,電影投資主要有三種來源。首先是自籌,其次是相關電影公司的投資,再次是擁有宣傳和發行資源的文化公司。目前出現的新玩法將改變原有的投資模式。
娛樂營銷專家張志遠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雖然保底發行模式還不成熟,但在《美人魚》獲得成功之后,越來越多的電影都會采取這種新模式。
在原有的發行體系中,資金回籠周期太長,拖慢了電影行業資本流通的效率??焖偈栈赝顿Y,有利于電影公司資金周轉,提升行業產量。
張志遠還認為,保底發行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影片票房的預測是否準確。然而,一部電影從立項到上映,復雜的流程中有太多不確定因素,即使是最有經驗的從業者也難以準確預測票房。
有資深律師分析,“豪賭”成功者其實占比極低。
公開資料顯示,一些具備名IP、名導、明星等元素的影片卻未能保底成功,如《太平輪》《梔子花開》《戀愛中的城市》《師父》等。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影片制作費用不斷提高,保底金額的門檻也在推高,由一家公司買斷發行權的風險越來越大。
此外,一些電影人擔心這種新玩法可能造成行業泡沫,甚至加劇市場的不規范之弊。許多新型影視公司采取高額保底模式,結果往往兩敗俱傷,也破壞了行業的正常規則。
《火鍋英雄》監制陳國富、導演楊慶參加該片的電影沙龍見面會
“雖然光線傳媒參與了《美人魚》的保底發行,但我還是認為這種模式不會成為主流,內容布局往往比跨界資本更具有生命力?!惫饩€傳媒總裁王長田曾這樣表示。
對于周星馳來說,這已經不是第一次試水保底發行。早在2013年,他的作品《西游降魔篇》就采用了這種模式。雖然票房大獲成功,但周星馳還是與影片的保底發行方華誼兄弟產生了糾紛,并訴諸法庭。
當電影資產成為證券
目前,保底發行也出現了新玩家,包括基金和股市,都開始介入其中。最近上映的《火鍋英雄》,就由和和影業牽頭保底,并設計了契約型基金的模式。
在此之前,和和影業曾主導參與了《美人魚》的保底發行。作為一家新型影視公司,和和影業的股東包括信托公司、和和基金等,共同成為電影發行背后的資本推手,也使得信托和基金通過多種渠道介入影視產業。
“現在實業不景氣,基金公司將電影當作投資方向,以金融產品的方式來營銷。”中國影協電影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劉浩東認為,資本的投機可能導致電影產業泡沫,而這種泡沫可能持續兩三年。
除此之外,電影證券化、P2P和電影眾籌等也都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成為電影發行和營銷的新手段,甚至一些影視公司將這些模式打包,形成“組合拳”。據悉,已有數十個P2P平臺正在開展影視類項目的融資,它們多以電影票房的收益權作為基礎資產,用一種類似理財產品的方式,向公眾籌集資金。
雖然“電影+互聯網+金融”的新玩法帶來了許多機遇,但就目前來看,這樣的變革往往與風險相伴生。由于目前影視產業還存在種種不規范現象,市場監管機制還不成熟,資本涌入很容易導致行業的混亂。
“所謂創新,不過是資本為逐利而作的掩飾。”胡其鳴說。
此前引起熱議的《葉問3》,采取了幾乎所有可能的金融“創新”手段,通過票房證券化來增加杠桿,以票房虛高拉高股價。
《葉問3》與P2P項目捆綁,影視投資公司作為融資方,向小貸公司或資產管理公司轉讓電影票房收益權,后者則將電影包裝成理財產品,在十多家P2P平臺吸引大量散戶投資,涉嫌重復融資。
一位接觸過該項目的從業人員告訴本刊記者:“作為一種大眾娛樂方式,電影具備股票價格炒作的基本要素。你可以理解為電影只是一個噱頭,或者廣告。”
其實,“票房注水”現象一直存在,包括偷漏瞞報、包場和電商票補等等,都是常見方式。但從票補到票房操縱,票房控制的邊界并不清晰,這正是“鉆空子”的機會。另外,將電影項目作為理財產品也存在很大的風險。于是,互聯網、金融與電影的種種漏洞,共同導致了這種“光影背后的金融迷局”。
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金融系副教授趙龍凱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電影產品并非資產證券化的理想標的物,“標的一定要很清楚,不能有人為操縱,并且公開公正?!?/p>
業內人士認為,一旦電影市場被這種違規操作控制,受影響的將不僅僅是資本本身,甚至會產生連鎖反應,包括電影制作和發行,都將被烏云籠罩。
文化與金融資本的博弈
在此之前,互聯網巨頭已逐漸具備了改變電影行業業態的能量。而如今,金融的加入給這場資本博弈又添上了一把火。如何將作為文娛產品的電影與作為金融載體的資本相互融合,既是投資方需要考慮的問題,也是影視創作者必須面對的挑戰。
一方面,資本的加持有利于產業規模的擴大;但另一方面也使得制作成本提高,明星片酬增長,對票房回報的要求則更大,最終增加了整體的風險。
保利電影院線副總經理管丹丹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原來只需5000萬元投資的電影,現在可能需要8000萬元。
“電影人應該做到足夠專業,打造出跟資本打交道的專業公司,讓資本的價值放大,而不是說錢來了,就被動地一味迎合,制作出觀眾不喜歡的影片。因此,如何把握分寸是關鍵。”大盛國際傳媒總裁安曉芬對本刊記者說。
她認為,在融資階段,第一輪資金必須來自影視圈內部。在這個階段,院線、宣傳和電商才是制片公司最需要的資源。對于基金等金融資本來說,第二輪是更為合適的融資時機。“金融資本絕對不能介入電影創作,否則會引發很多問題。”
“我擔心的是,電影在受到資本的干擾之后,能否保有在大眾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信用。”唐德影院總經理、資深電影人趙軍告訴《瞭望東方周刊》,“電影是一門藝術,它的美學、表演、劇本、服裝、特效等等,都有自身的規律。如果這些東西被喧囂侵擾,電影人內心的那片凈土就可能會失去?!?/p>
目前來看,參與電影制作的人正分化為三類:第一類,純粹的電影人,也就是電影制作從業者;第二類,電影人+商人,比如一些有電影情懷的投資人;第三類,純粹的商人,目的只是財務投資。而金融資本的涌入,使得第三類人增多。
管丹丹感嘆,“二道販子”式的投機者正在出現,比如一些專門從事影視IP倒賣的公司,其囤積IP并不是為了開發項目,而是坐等升值。
其實,金融資本主動介入的同時,文化產業本身也開始融合很多金融化手段。而《美人魚》等影片借助金融工具,的確分散甚至規避了擔保方的風險。
“資本究竟是天使還是魔鬼,關鍵還要看它與電影是否能夠找到那個平衡點。金融要懂得文化行業自身的生命周期和生命規律,文化行業也要懂得金融資本對于金融運作的標準和要求,以及規范性,兩者需要從零開始,互相認知。”趙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