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錫蘭
近日,廣東省在全國率先出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方案(2016—2018年)》及五個行動計劃,提出集中力量打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攻堅戰。全國兩會期間,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表示,廣東最重要和最根本問題是結構性的問題,結構性調整是廣東“十三五”期間經濟發展的一條主線。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無疑是中國當前的熱詞。對廣東這樣一個地區生產總值連續27年居全國第一的經濟大省和改革開放先行省而言,經濟發展較早進入新常態,長期高速增長積累下來的深層次結構性矛盾比別的地方暴露得更早、更充分。面對發達國家和東南亞地區的“雙重擠壓”,廣東要“突圍”,進行供給側改革,就必然要把創新作為核心驅動。
而作為廣東珠三角民營經濟最為發達地區之一,佛山市南海區以融合與協同創新為杠桿,通過政府的供給改革,整合金融、科技、產業現實資源充分互動與融合,既為傳統產業注入新鮮血液,也為新興產業增添動力,探索出了一條“協同創新”的轉型升級之路。“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只有起點沒有終點。”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區委書記梁維東說。
2010年到2015年,南海地區生產總值從1612億元增長至2236億元,年均增長8.9%。其中,2015年地區生產總值2236億元中,超過70%的經濟和稅收貢獻都來自民營經濟,并解決了南海85%以上的就業。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實施的開局之年。面對國內經濟下行壓力,以民營經濟為根與魂的南海,今年將如何加快產業轉型步伐,提振本土民企信心?
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中,首先要解決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的內生動力問題。而在南海,眾多實業企業和行業都正在推進這一改革。以南海重點產業鋁型材為例,包括堅美鋁材、華昌鋁材等眾多企業都從單純的提供商品到進行全方位的服務改革。剛剛進入中國質量領域的最高榮譽——中國質量獎的提名公示名單的堅美鋁材,目前正在進行全方位的轉型創新,向產業鏈下游終端產品轉變。
從建筑鋁型材轉向家裝鋁型材系統門窗是比較普遍的,因為家裝建材技術比較成熟,市場也比較穩定。相比之下,堅美鋁材認為,工業鋁型材的想象空間和替代的產品范圍會更廣。工業鋁型材廣泛運用于高鐵、汽車零部件等,利潤高于家裝鋁型材,而且出貨量也不再是“小打小鬧”。目前堅美鋁材在工業鋁型材方面產量占到公司總產量的20%左右。這樣的轉型并非堅美鋁材一家所為,而是南海鋁型材行業的一個共識。
近年來,南海區以推動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為抓手,大力推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民營企業轉型升級加快。目前,南海一方制藥、維尚家具等多家重點企業實現增資擴產,工業技改投資額同比增長30%,11家企業被新認定為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南海借力多層次資本市場做大做強民營企業,全年新增上市企業1家,掛牌新三板企業16家,幫助企業通過股權交易中心融資287億元。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南海瞄準創新孵化器3.0的建設和發展,已建國家級孵化器2家、省級孵化器5家,并出臺多個扶持創新創業的政策,對市和區內人才團隊下撥扶持資金約9000萬元,向小微企業發放創新券765萬元……
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區委書記梁維東表示,佛山和南海一個很突出特點是,無論在哪一個階段,改革開放以后,實體經濟都是擺在最重要的位置,而在未來,實體經濟是未來區域發展的最主要經濟組成部分,最主要的動力。
“供給側改革,就好比一場結構‘闖關,是一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過程。”廣東省省長朱小丹說。
對南海來說,這場“闖關”多年前就有了嘗試和經驗。連續兩年位居全國百強市轄區第二名的南海有著國內“市場化程度最高”的地方政府——早于中央大面積減政放權10年的2003年,南海區就開始了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歷經10年時間、四輪深化,共向基層下放了265項審批管理事項。
在許多地方還在糾結“多一點政府還是多一點市場”時,南海早已開始謀劃如何創新和加大培育及優化市場環境的“制度供給”。南海通過政府制度創新,構建平臺,改善基礎供給,拉動金融科技產業的創新聚集,最終激活民間企業主體創新動能,開辟了協同創新齊步走新局。充分用好這個顯性變量,借此打通區域產業、科技與金融的融合通道,讓金融發揮杠桿的撬動價值,將區域發展推升到全新的競爭界面。

佛山南海重點產業鋁型材,正在從單純提供商品向進行全方位服務改革。
近5年來,南海更加注重產業質量提升,堅持外引內提,推進植產興業,構筑現代產業體系,通過政府的供給改革,形成金融、科技、產業現實資源充分互動與融合的“協同創新”局面。
南海區區長鄭燦儒表示,在培育和壯大現代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服務業方面,南海將打造金融區2.0版,即改變過往以單一技術為支持的1.0版,打造以人為出發點,以開放、共享、應用為中心的創新版本。在創新驅動引領產業轉型方面,接下來將加大機械裝備、智能制造、新材料等先進制造業的招商引資力度,打造一批專業性高端制造產業基地,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汽車制造、機器人、3D打印等領域,引進一批龍頭項目,培育一批中小型配套企業等。
南海的迅速發展吸引了大量人才,人才的到來對于南海的創新創業和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崛起更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傍大學”、建孵化平臺,南海的產業轉型升級有了技術支持,也為想在南海創新創業的人才準備了“搖籃”。佛山市南海區廣工大數控裝備協同創新研究院院長楊海東就透露,研究院內已經孵化了30多家創新實體企業。此外,得益于廣佛同城的發展趨勢,南海已經與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廣東工業大學等建立合作關系,使得創新資源落戶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