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華
時下是一個圖書爆炸的時代,卻似乎還未看到精品迭出、讀書蜂擁的場面。有高原,無高峰。也正因如此,用心用情的作品,總是會很容易地就讓人眼前一亮,就像壓在心底的激流倏地被激發、釋放出來,暢快得連自己都覺得煥發了新生!
周海先生這本書,就是這樣流淌著真情真意真心的、讓人眼前一亮的書。因為其中閃著:
自然之美!干灘岸邊的佇立,梨園的春景,樺樹塔的蝴蝶,不愿去的梅花山,“卑賤”的紅花草,甚至具有生存智慧的八哥等等,無論是山川還是樹木抑或動物,都洋溢著生命的光彩,洋溢著自然界最精心的造化,洋溢著作者心里的“望返自然”的“歸隱思”“隱居夢”。透過鋼筋混凝土的縫隙,從記憶里檢索出泥土的味道,終于明白這身軀殼依然踏在生養自己的真實的土地上。或許在他心里,人們在這力拔山兮般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早已沉醉不知歸路,總要努力沿著那“風”吹來的方向,才會回到自然的懷抱,找到初心顫動的泉源,發現世間這一遭的初衷。所以,我們打開書就能感受到文字中吹來的自然之“風”。
生命之嘆!蓮子可“憐”、丫狗求生、二先生的“圓寂”、白姑的“孑然”乃至何凌群的“世俗之路”、棋友老張的“寄予厚望”,以及筆者從小到大曾并肩放聲的同學、繾綣纏綿的戀人,每個人的人生都截取了片段,是這些片段支撐著筆者的生命記憶,像一個個不同的旋律,和描述他們的人一起跳躍成一個完整的故事。而他們不同的人生命運,也如同一段段高速電流,沖擊著筆者的生命氣質甚至走向。也因此,多少年過去,那些細節依然在筆者的心中清晰地浮現,在他的筆下活生生地跳出來,和我們一起,對著這一瞬而過的生命,發出一聲默契的嘆息。嘆息中流淌著的,是這本集子的“魂”。
人性之鳴!生命本身是自然性的,而我們作為人,度過的不是生命,而是人性。從童年的蒙太奇、老屋、燭光,經歷一個個的冬夏,到雪城、南昌、蒙城,物候遷轉;從小學、中學到財專,經歷一段段的故事,到七夕之夕、慢生活,情景變易。作者筆下的景和人總粘合在一起,情和思也擺布于一處,讀的時候仿佛自己也陷進去,不僅陷進去那場景,也陷進去那人性。對故事而言,有的是悲凄的,人性的丑陋竟可那樣赤裸;有的是暖心的,人性的善良竟也那般平凡。我們每個人都在度過一些故事,創造一些故事,可我們卻未必都度過了人性,那就是在面對悲涼前的自責、溫暖后的自得后,依然有勇氣和耐心將這一切反復思索,甚至訴諸筆端、留給后人。沒錯,這要的是勇氣和耐心,而這就是作者文章的“心勁”。
理想之純!理想主義者,最擅長用心用情在文字上。文字就像永不休止的彩色音符,可以細膩地把理想主義者心中抑存的一縷縷情思鍛造成一段段感人卻也悱惻的旋律。每當讀到一篇好文章,無一不是用了真情的,文字就是帶著感情的符號,是有魔力的密碼。文以載道,理想順著它們而來。筆者是個細膩的生活記錄者,是一位“好學”的書生,也是一位敢談理想、追求理想的夢想家。且不論“更衣的書”“書店雜憶”直接寫讀書的心得,單就文中常見的引經據典、常見的原創詩文,也足見作者的確就如他的那些朋友所說,是一位能用文字準確記錄下那些故事的“詩人”。而詩者,總是多情的,易受感染的,所以詩人追夢就更艱苦了。我們看作者的夢和理想,就像看自己的夢和理想,這便是他文字的“道”。
內容之所以讓人感動,要感謝表達它們的方式。作者對于文字不陌生,然而把內心獨白直接呈現給讀者,恐怕也是一種考驗。事實證明,大家對他的評價是準確的,每篇文章都是耐讀的。情景交融,人物交叉,這樣的敘事手法是常見而又不好拿捏的。如傷心時月光冷、沖動時火光盛,拍成場景易,寫成文字不易。渾然于一體,其實本就是抒情言物的最高境界了。戲里戲外,人生起伏,全書每篇似乎都是單獨的故事、散文,卻又總能在前后找到照應,你可以理解為一本散文集,卻又像一本小說。拿起來讀時,你可以一氣呵成,也可以“斷章取義”,還可以條分縷析。文似看山不喜平,字里行間不平,通篇不平,全書也不平,這便是一本完整而深刻的著作了。
無論形神體貌,凡此間真意,說出的總是有限。我們去讀一本好書,就像讀一段或者幾段人生,就像品一口或者幾口佳釀,總是會醉的。這本《風吹來的地方》,有作者尋根的體悟,也有他夢中不忘的初心,他用文字記述著這個過程,也描述著那地方的模樣。至于那情景究竟如何,筆者最清楚自己的藍圖,而每個人都燃起了自己的勾勒,這便是書的奇妙處。因為我們每個人又何嘗不是如此?人生是不斷奔走著的,而靈魂卻一直在尋找最終的歸宿。我們都在走著,向著風吹來的地方。愿我們能在書中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