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英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新課程理念滲透到高考試卷的命制中,在這一背景下,如何應對全國高考呢?我認為關鍵是把書教活。如何把書教活呢?這就要求充分了解高考歷史試卷中的命題特點,對高考試題加以審慎的評析,把握命題的特點,才能深刻地理解教材,制定相應的教學策略。
一、命題特點
1.從題型分布看。
主要分為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總分100分,其中選擇題占48分,非選擇題占52分。非選擇題40題為25分;41題12分;四道選做題選做一題,共15分,主要考查歷史上的重大改革、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二十世紀的戰爭與和平、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2.從試題特點看。
重視基礎,突出對教材主干知識的考查,注重考查學生對所學歷史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例如2014年考查“宋明理學”、“一五計劃期間的糧食供應制度”、“美國1787年憲法”、“蘇聯新經濟政策”等。其中40題、41題、選做題都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回答”,這些都突出對教材主干知識的考查,有利于考生水平的發揮。
3.重視歷史學科素養和學科能力的考查。
近幾年的高考以教材為知識背景的試題多,直接依據教材表述的試題少,試題往往以知識為載體,把考查重點放在運用不同的思維角度和思維層面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注重考查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學科能力。如2014年的41題要求學生“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該目錄提出一條修改建議,并說明修改理由”,2015年的41題以一公式為題,讓學生運用世界近現代史的史實,對上述公式進行探討。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還要有歷史邏輯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探求推理的過程中得出正確的結論。
4.關注社會現實,體現時代特點。
命題充分關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中的重大問題,適度關注時代主題和社會熱點,做到學科特點和時代特點的有機結合,科學性和人文性相得益彰。例如2014年的41題考查了“抗日戰爭”,體現了當下熱點中日關系、明年抗戰勝利70周年;45題考查了魏晉時期的法律改革,體現了當下熱點民主法制建設;47題考查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簽訂及作用,體現了當下熱點朝核問題、伊核問題及核安全問題,凸顯和平與安全這一時代主題。48題考“包青天”體現了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反腐倡廉這一熱點。2015年的41題考到了儒家思想,48題考查了道教體現了當今的時代熱點“弘揚傳統文化”“以德治國”這一主題,46,47題均以二戰為背景,體現了當下熱點“中日關系”“反法西斯勝利70周年”。
5.重視對考生情感、世界觀、價值觀的考查。
如2015年26題考查人性的認識,33題考查世界近代資本主義民主價值觀“天賦人權”,40題考查中西科技文化比較,41題考查不同歷史時期對“抗日戰爭”的認識,48題考查中國古代史上為官清廉的包青天,引導考生思考歷史與現實之間的關系,認識世界文明的多元化與統一性,感悟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總體脈絡,從中外歷史發展中汲取積極進步的養分,樹立正確的文明觀、民族觀和國家觀,形成開放的世界意識。
6.運用各種史觀探討歷史。
近幾年高考當中都堅持對史學思想和方法的考查,如近現代史觀、文明史觀、全球史觀、唯物史觀、社會史觀等不同史觀,都不同程度地得到體現。如2014年30題從上海與京津放映的中外影片比例入手,考查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體現社會史觀;40題以宋應星和牛頓的科技成果入手,考查十七八世紀中西科技文化的比較,體現全球史觀;41題以1960年我國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的“抗日戰爭”入手,考查不同歷史時期對同一歷史事件(抗日戰爭)的認識,體現唯物史觀。
二、教學策略
1.抓好課堂教學,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認真研究近年高考試題和《考試大綱》,優化課堂教學環節,根據課標要求和考綱開展教學,通過全面深入解讀“課標”,準確把握其基本理念與知識內涵,理清每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圍繞考點設計問題,指導學生梳理基礎知識,構建框架體系,總結階段特征。
2.認真上好習題講練課,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要及時對學生進行解題訓練和解題指導,注重對他們進行解題速度和質量的訓練,學生的作業和考卷教師要認真批改、糾錯、講評,并且針對學生的答題情況,掌握學生的思維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評,指出學生的答題缺點和不足,指導他們的答題方法,規范答題步驟,提高他們的解題能力,從而培養他們對主干知識、基礎知識的掌握、遷移與運用的能力。
3.注重史學觀點。
教師要不斷關注史學研究的新動態、新成果,以科學史觀貫穿課堂教學。既需要了解傳統的階級分析等觀念,更需要了解文明史觀、全球史觀、現代化史觀、生產力標準、實踐標準、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等新觀念。
4.挖掘課程資源,補充背景材料。
全國卷考試除了學生熟知的概念外,也有一些教材未闡釋,學生不懂的歷史概念,如謚號,經學,陰陽學,五行學,民教沖突等。那么如何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補充課外歷史知識,實現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轉變就是對一線教師的考驗。教師要善于根據教材內容補充新材料,通過一些新材料,提高學生的歷史洞察能力,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與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突破思維定勢,培養歷史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焦社君.新課改下高考歷史科命題特點及其備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