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強+吳一新+陳亮+杜罡+劉楊+石巖


摘 要:簡要介紹了LED燈管的設計過程,即LED二次配光透鏡的設計,應用邊緣光線原理設計全反射面的自由曲面,然后在Solidworks軟件中構建3D模型,再將模型導入TracePro仿真軟件中進行光線追跡測試。同時,還闡述了LED燈管整體模型的建立和室內照明實例的模擬測試情況,即用6支LED燈管排布在3.6 m×5.4 m的范圍內,對比裝有二次配光透鏡和未加該裝透鏡2種情況,并得出相應的結論——加裝二次配光透鏡后,LED燈管的照度均勻度,發光效率和總光通量有所提升,實現了最終的設計目標。
關鍵詞:LED燈管;自由曲面;照明設計;配光透鏡
中圖分類號:Q945.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6.10.111
以白熾燈為代表的光源發熱嚴重,工作效率不高,而且使用壽命短。而LED(Light-Emitting-Diode)的發明改變了這一切,給未來照明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新方向。隨著工業制造水平的提高和研發技術的不斷發展,再加上全球節能減排、環保理念的推行,使用LED照明光源替代傳統的白熾燈和熒光燈已經成為了必然發展趨勢。
1 T8燈管設計標準
為了方便更換原有的熒光日光燈管,特將LED的驅動電路模塊置于燈管內部,其外形尺寸和燈頭型號完全按照被替換的T8型號傳統熒光燈燈管設計。LED燈管內部的兩端自帶所需的驅動電路模塊,整體形成獨立光源系統,直接接入熒光燈燈具的220 V交流電路插座之上便可以使用。同時,它比傳統熒光燈少了鎮流器和啟輝器等部件,大大節約了生產成本。
LED燈管內部中間位置裝有MCPCB板。MCPCB板上部采用單排或多排的排列結構,并封裝了SMD低功率LED光源,其下部安裝有由鋁材料制成的散熱器。內部構成的單顆LED光源發光效率最高可達100 lm/W,常見的光出射角為120°左右。其正面是由高透光率PC材料制成的透光罩,能使光擴散均勻。這種LED燈管提高了能耗的利用率,而定向角度的光照更有利于節能,獲得了較好的照明效果。
2 LED二次配光透鏡設計
如圖1所示,LED光源發出的光線被分為兩部分,只經過折射而射出的光線最終出射角度為120°,而大于120°的光線則被控制在外曲面上反射,然后再經過表面折射射出將其角度控制在120°以內。由邊緣光線原理可知,在以光軸為中心的120°角范圍內,所有光線都會經過中央平面折射,在透鏡內部傳遞后經過表面出射。根據折射定律可以判斷出射角不變,出射后范圍也在120°以內;大于120°角范圍外的出射光線要在側面的曲面上全發射后,再經表面折射,并在120°角范圍內出射。經全反射面反射再出射的這部分光線,由于入射角的變化,其發射角也在變化。因此,要求全反射面每個點上的切線斜率也要隨之變化。在計算自由曲面時,要先算出斜率變化。這樣,才能繪制曲線,使出射光線最終都能集中在一定角度內。
如圖2所示,從光源出射的光線和以光軸為中心120°范圍內的這部分光線,先通過正面的凹面折射后,再從上方正面出射。要想使出射角度與光軸夾角在±60°的范圍內,則入射光線要與光軸的夾角在±38.2°以內。因此,可用圖2所示的方法計算全反射面上的點坐標。圖2中的θ角是光源出射光線OP與光軸OO,間的夾角,Q(x,y)為折射點,δ為反射光線QR與光軸之間的夾角。
3 設計實例
利用文中所述方法設計LED燈管,并在TracePro軟件中畫出模型。
在TracePro軟件里畫出LED燈管的仿真模型,仿真單顆LED光線1 000條。測試平面的面積為25 m2(5 m×5 m),同樣放置在距發光面1.7 m處。這樣,就可以得出仿真結果。測試面入射光線光通量結果如圖3所示。
當總光通量達到615 lm時,光通量/發射光通量比為0.661,效率不高,有效照明半徑約為1.2 m。參照單只燈管的照明范圍,按照室內照明設計排布LED燈管——6支燈管分兩列排列,z軸方向相距2.4 m,x軸方向相距2.4 m,y軸方向距離發光面1.7 m。
本文對比了未加二次配光透鏡的LED燈管設計與加裝二次配光透鏡的LED燈管設計的情況,逐一替換LED光源,并應用增加二次配光透鏡的方式排列LED。由此可以看出,加裝了透鏡的LED燈管光分布更加集中、均勻。而光通量/發射光通量比值的增加說明,這種方法能有效提高光線的實際利用率。未加二次配光透鏡燈管的入射光通量如圖4所示。加裝二次配光透鏡后燈管的入射光通量如圖5所示。
比較圖4和圖5可知,通過對二次配光透鏡設計和排布的優化,該模擬照明設計室內總光通量達到5 016.2 lm,單只LED燈管發光效率達到了93 lm/W。同時,光通量/發射光通量即有效利用率達到0.899.考慮照度的均勻性,平均照度值為107.5 lux,最大照度值為132.7 lux,最小照度值為84.5 lux,兩者與平均值的差值均小于平均值的1/3,即小于35.8 lux,達到了室內照明對照度、均勻度的要求。
4 結論
最終設計保證了在一個矩形范圍內的照明效果,并且光通量也滿足辦公室的照明設計需求。文中運用Tracepro軟件對照明系統進行光線追跡仿真,分析了目標照明面上的各項參數。經過相關運算可知,來自光源70%以上的能量集中在照明目標區域,發光效率達到了90 lm/W。
參考文獻
[1]Hyun-Ju Cho,Jong-Phil Lee.Lightweight LED fluorescent lamp using engineering poly carbonate[C]//1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lid State Lighting,2014.
[2]買迪.LED道路照明系統的二次光學設計[D].西安:陜西科技大學,2012.
[3]杜俊盟.LED照明設計及應用趨勢[G]//2014年中國照明論壇——LED照明產品設計、應用與創新論壇創新文集.北京:中國照明學會,2014.
〔編輯:白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