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耀新
?
深入推進扶貧開發打好精準扶貧攻堅戰
文/李耀新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把脫貧攻堅作為“十三五”期間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主要學習重點為: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
要解決好“扶持誰”的問題,就應確保把真正的貧困人口弄清楚,把貧困人口、貧困程度、致貧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戶施策、因人施策。截至2014年底,全國仍有7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習近平指出,脫貧攻堅已經到了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必須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思路、更精準的舉措、超常規的力度,眾志成城實現脫貧攻堅目標,決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
要解決好“誰來扶”的問題,應加快形成中央統籌、省(自治區、直轄市)負總責、市(地)縣抓落實的扶貧開發工作機制,做到分工明確、責任清晰、任務到人、考核到位。一要層層簽訂脫貧攻堅責任書、立下軍令狀。二要建立年度脫貧攻堅報告和督察制度,加強督察問責。三要把脫貧攻堅實績作為選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據,在脫貧攻堅第一線考察識別干部,激勵各級干部到脫貧攻堅戰場上大顯身手。四要把落實農村基層黨組織同脫貧攻堅有機結合起來,選好一把手、配強領導班子。
要解決好“怎么扶”的問題,應按照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具體情況,實施“五個一批”工程。一是發展生產脫貧一批,引導和支持所有有勞動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雙手開創美好明天,立足當地資源,實現就地脫貧。二是易地搬遷脫貧一批,貧困人口很難實現就地脫貧的要實施易地搬遷,按規劃、分年度、有計劃組織實施,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三是生態補償脫貧一批,加大貧困地區生態保護修復力度,增加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擴大政策實施范圍,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就地轉成護林員等生態保護人員。四是發展教育脫貧一批,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國家教育經費要繼續向貧困地區傾斜、向基礎教育傾斜、向職業教育傾斜,幫助貧困地區改善辦學條件,對農村貧困家庭幼兒特別是留守兒童給予特殊關愛。五是社會保障兜底一批,對貧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由社會保障來兜底,統籌協調農村扶貧標準和農村低保標準,加大其他形式的社會救助力度。要加強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大病保險政策要對貧困人口傾斜。要高度重視革命老區脫貧攻堅工作。
精準扶貧是為了精準脫貧。要設定時間表,實現有序退出,既要防止拖延病,又要防止急躁癥。
提高項目參與者(貧困地區、貧困群)的風險管理機制是必不可少的長期可持續性的成功原因。這需要預早識別影響貧困地區、貧困群接受的利益或因項目產生利益的風險因素,以及降低風險的方法。風險緩解方法必須是精準和可行的,特別是視乎項目環境、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的環境和獨特因素而制訂的。例如,針對農業項目的應急儲蓄賬戶(或基金),以及天氣牲畜保險服務,因為天災、氣候、畜病、貧困群自身的病危等均會影響扶貧協助的效力,而如果有這些風險管理機制,則扶貧協助的力度將可持續,而不需要影響扶貧成果,并可較大程度上促進扶貧項目的可持續性,以及大大增加達至目標的機會。
為了保證扶貧項目的可持續性,我省務必想辦法增加這方面的能力,在扶貧項目設計時,便需要制訂好項目退出策略。扶貧項目結束的時機及方式,取決于實施項目相關環境及主要參與者的一系列考慮因素。
退出策略需要與我省扶貧項目的發展戰略和具體項目的目標以及目的相互配合,而策略應包括有指導作用的考慮指標,以及觸發退出的條件,所以必須有對于系統衡量進展的機制,以及獲知若項目支持退出后,該項目、貧困地區、貧困群所建立和留下來的能力是否能持續發展的指標考慮。
然而,重點事實上是考慮“可持續性”,而并非為了“退出”而制定“退出”策略。簡言之,“退出”策略是為了促進及配合項目的“可持續性”,亦即扶貧對象的“脫貧”進而達至“可持續脫貧”。
退出策略的制訂,事前需要考慮以下一些關鍵問題:
第一,如何在扶貧項目最初的規劃階段,考慮及設計得更好,從而有利于最終退出。
第二,如何確定扶貧項目可增強扶貧項目所協助的貧困地區、貧困群的自身整體應變的能力及持續發展能力。

第三,重要的是,如何在扶貧項目退出后,此前取得的成果可支持貧困地區、貧困群繼續改善下去。
以上問題不但適用于扶貧項目的整體,同樣適用于當中的個體(貧困群)。
退出策略應描述項目將如何具體從一個貧困地區、貧困群退出,但同時要確保實現退出后扶貧發展目標不受損害。當中,實際上已需要構建了項目的可持續能力,從而在政府的物資,人員、技術援助或其他支持退出后,項目、貧困地區、貧困群仍可繼續發展下去。
一個具效力及可執行的退出策略,必須具備下列要點:
1.作為退出考慮的具體“準則”;
2.可衡量和具體評估“指標”來判斷項目的進展是否達至(1)的這些“準則”;
3.明確的“行動步驟”,以達至(2)的“指標”,以及確定哪些單位負責落實這些步驟;
4.定期評估達至退出“準則”的進展的機制,以及在不可預見因素所出現對項目的障礙后的項目修正機制;
5.制定時間表(需保持一定靈活性),具體訂定達至“指標”及作出評估的時間。
退出的方式依據不同情況,退出方式可分為“全退”“半退”或“逐步退”。
“全退”,是指將項目的支持由主要協助單位全部轉交當地協助單位,以及貧困地區、貧困群自行負責,目標是將全部責任轉移到當地貧困地區、貧困群。這種退出策略需要在當地建立健全的管理和技術運作能力,所以在項目籌劃時便需要設計及在項目運作時便需建立。這種退出策略的成功機會,取決于當地存量的各種條件及能力,以及當地協助單位、貧困地區、貧困群的積極性及投入程度。
“半退”,是指項目仍要支持,責任及統籌仍在主要協助單位,但因項目運作順利,已培養了當地協助單位、貧困地區、貧困群的積極性及投入程度,同時早前投入資源已協助當地可自行運作,不需要新增其他協助和指導。但因項目仍有倒退風險,以及當地自行統籌能力未足或當地存量的各種條件及能力未夠,所以仍未能全退。
“逐步退”,是指逐漸減少對項目方面的投入或資源,主要是上述“全退”或“半退”的策略實施前的工作。
(作者為省政協委員,首華財經網絡集團有限公司行政總裁)
社情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