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
摘 要: 本文主要闡述高中小說閱讀的教學內容與方法,探索將文本細讀融入到高中小說教學中的幾種方法,明確小說閱讀教學應該“教什么”“怎么教”和學生應該“學什么”等問題。
關鍵詞: 小說 文本細讀 教學內容
傳統小說教學把小說三要素的分析作為教學重點,教師凌駕文本之上,用枯燥乏味的語言闡釋文本,注重文章脈絡的梳理、人物性格和主題思想的分析。一些教師更是受應試教育影響,把小說教學分解成一個個考點,把小說閱讀課變成小說閱讀技巧的訓練。新課改之后,一些教師走入另一個極端,或是以文本為跳板,進行非文學的闡述,或是熱衷于教學方法的改革,比如把課堂完全交給學生,讓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其結果是表面上喧囂熱鬧,實則學生很難學到有用的知識,畢竟討論課大部分教師難于游刃有余地掌控課堂,學生很難提出高質量的問題和進行有效的討論。如何明確小說教學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學生應該學什么,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深思。
一、文本細讀的價值
語文課程性質應該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小說教學應該立足文本,細讀文本,所謂的文本細讀,是指對文本進行細膩、深入的感知,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深入挖掘文本的內在涵義和潛在的文化意義。文本細讀是小說閱讀教學的重要方法,也是學生學習的方法,要讓學生將文本細讀成為一種閱讀習慣,教師要教給學生細讀小說的方法,讓學生深入閱讀文本。教師要通過文本細讀的訓練,徹底改變學生不讀文本,只上課聽老師講解的現狀,不斷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提高小說教學效率。
人教版語文教材中,必修教材總共五冊,其中小說單元占據了很大一部分,所入選小說都是古今中外一些精挑細選、經久不衰的名著。教師要指導學生從多角度、用多元化的眼光細讀文本,特別要在文本的字里行間里揣摩,分析作品的深刻的人文內涵,并把這些作為小說教學的重點內容。
二、文本細讀在高中小說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漢語歷史悠久和博大精深,高中小說教學應尊重文本,從字、詞、句和修辭等基礎知識切入,細細品味語言的精妙之處,以小見大,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掌握小說中人物的精髓,并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比如林沖《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那雪正下得緊”一個“緊”刻畫出了當時的雪勢,暗示了情節的發展,等到林沖買好酒“到晚越下得緊了”,林沖因此在外面借住,躲過禍事就順理成章。
小說教學要真正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如果過于注重文本中字詞句和修辭等方面的知識,就必定枯燥無味,失去了“語文味”,但如果把文本為跳板,進行非文本的教學,由文本引出了許多與語文教學無關的話題,就無助于培養學生的小說鑒賞能力。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細讀文本,欣賞和品味小說,分析作者是如何運用語言文字刻畫人物,傳達深刻的主題的,將工具性與人文性協調統一,這才稱得上是真正的語文學習。比如《林黛玉進賈府》的教學,一些教師會先入為主,讓學生看電影片段,目的是體會人物性格和主題,這是一種舍本逐末的做法。當然如果課后讓學生評價電影和原著的區別,就另當別論。一些教師會照本宣科,按照教材的說法,分析第三回是通過黛玉之眼,展現賈府的概貌:外觀宏偉、布局講究,陳設華貴,刻畫人物活動的典型環境。其實教師應該引導學生仔細揣摩文本,比如在第三回中,文中有這樣一個細節,黛玉進了榮國府吃接風飯時“吃茶”,欽點巡鹽御史的千金差點把漱口之水當做所喝之茶,可見賈府排場之大,規矩之多,心高氣傲的黛玉長期客居在這樣的環境中,悲劇自然不可避免。可見禮儀繁復、上尊下卑、等級森嚴的貴族王侯家族的獨特人際關系同樣是典型的環境。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讀懂、讀透,并上升到美感的層面,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如《邊城》這部小說中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沈從文優美、自然的語言中體會湘西文明的淳樸和自然美、人性美。
文本細讀,要將文本細讀“細”到關鍵點上,但有些中長篇小說篇幅長,如果都深入挖掘,那么教學時間有限。教師要以一兩篇典型的小說范文當做模板,讓學生掌握基本鑒賞分析方法,對比學習,學以致用。教師還可以以教材選文作為跳板,引導學生走進名著,閱讀名著其他章節的內容,比如在進行《林黛玉進賈府》和《邊城》等文章教學時,引導學生多讀多練,將教材選文中學到的知識和能力運用到名著閱讀中,不斷提高審美能力和文學鑒賞力。
此外,在文學文本中,作者常常留有空白,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使得小說作品更加耐人尋味。教師要合理運用小說中留有的空白進行教學,讓讀者走進文本,思考和品味作者的言外之意,培養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在《裝在套子里的人》別里科夫死因作者留有空白,教學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別里科夫的死因,深刻理解小說的主題,使留有空白之處成為教學內容的一部分。
語文教師是一切理論的執行者,無論怎樣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都需要教師親自實踐,總結經驗。教師要不斷提高文學素養,博覽群書,用終生時間備每一堂課,傳授知識,并用最飽滿的熱情感染每一名學生,帶他們走進文學殿堂,讓那些散發著人文魅力的精神的文學作品影響和感染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