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城
我國自“廢科舉,興學堂”以來,就一直沿用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的教育體制。新世紀給我們帶來了許多機遇和挑戰,教育應以什么樣的姿態創造機遇,迎接挑戰?素質教育正是新時期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中誕生的新生事物,素質教育的內涵十分豐富,而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數學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就顯得尤為重要。下面我就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在這方面的認識。
一、著力培養學生敢于創新的個性
教學過程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雙邊活動過程。在這個活動過程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應充分發揮導師的作用,堅持學生是探究的主體,放手讓學生根據教材提供的教學材料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鼓勵學生動手操作親自參與到問題中。創新素質是在創新思維及創新能力等方面表現出來的一種綜合素質,它不是一蹴而就的。敢于創新的個性是創新素質的前提,課堂教學中我總是說:說出你自己的想法,不要怕錯。在講授初一代數“負數”時,學生初次接觸到負數,反應積極活躍,對于提問舉出負數的例子,他們的答案新奇大膽。如一位同學說圓是正的,正方形是負的,還有其他的……對于這樣離奇的答案,同學們各執己見,討論相當激烈,作為教師的我沒有批評他們的對與錯,只是肯定了這些同學敢于創新的精神,教師“改變一言堂”的做法,給學生提供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成為學生的合作者,總結了同學們的發言,而且讓他們想說敢說,努力找到不同于其他同學的觀點,以創新為榮,以創新為樂。
二、努力培養學生創造性學習的習慣
心理學家林崇德認為:學習有兩種,一種是重復性學習,另一種是創造性學習。創造性學習是不拘泥、不守舊、打破框框……創造性的學習。在教學內容上,要求學生不要滿足教學內容的記憶,而要積極主動地對未知事物進行探索。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積極發現和充分引導。比如講授“平方根”一節時,有的學生提問:記不住這么多的平方根怎么辦?我告訴他們可以通過查表和使用計算器。有的學生提問:有沒有其他辦法?這些并不是考試的內容,但對學生創新的小火花,我并沒有生硬地澆滅,而是指出書中讀一讀的內容,怎樣用筆算開平方。以如初二代數教科書的一道例題:把27-x■=33-(x■)■=(3-x■)(9+3x■+x■)之后,我補充了一道練習,把1-x■分解因式,同學們找到了兩種方法,用平方差和立方差公式進行分解,學生驚喜地發現1+x■+x■=(x■+1+x)(x■+1-x)。這就是我給大家自由發現的空間:討論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相互競爭、相互誘導、相互激活的過程,思維突破了教師的框框,思想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解放。怎樣才能長期地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習慣,使學生思路開闊,思維敏捷,樂于創新,渴望找到疑難問題的答案,敢于置疑,敢于批判,敢想別人不敢想,提別人不敢提的觀點,為創新提供良好的課堂環境,已成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決的問題。
學到代數第三冊“可化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時,有這樣一道練習題:m取什么值時,分式方程3/x+6x/(x-1)+m/x(x-1)=0有實數根?答案是m≥-19/6.我這樣解答:方程兩邊以x(x-1)約去分母,整理得6x■-2x-3-m=0,由△≥0得m≥-19/6.這時,有位同學舉手提問,老師這樣做不完整,我倒疑惑了。他接著說:老師整式方程有實根,分式方程就一定有實根嗎?我一想,對呀,這樣的提問真是太好了,補充步驟,說的方程6x■-2x-3=0的兩根不可能是1和0。立足課堂,使學生在整個課堂中處于激發狀態,只有這樣才能使學不僅知之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弄清問題的來龍去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巧設情境激發學生創新靈感
亞里士多德做了這樣的精辟闡述:“思維是從問題的驚訝開始。”數學學習過程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動態過程。“創設問題情境”就是在教材內容和學生心理之間創造一種不協調,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中。實踐表明:精心創設各種教學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的創新靈感往往是由遇到問題要解決而引發的。因此,創設問題情境是引發學生創新靈感的必要途徑之一。
例如,在三角形中位線定理的導入課堂教學中,可創設這樣的教學情境:先在黑板上畫一幅圖,并說這節課請大家解決一個問題:在圖中A、B是兩個地方,中間有一大土土堆相隔,為了測量AB的距離,測量者另選了一點C使ABC三點構成三角形,并在AC、BC邊上找出中點E、F,他在測量完EF的距離后認為2EF就是AB。那么測量者的做法妥嗎?所得結論正確嗎?這種圖文并茂的數字情境使學生的探索欲望油然而生,促使他們集中精力,開動腦筋,嘗試探尋各種解決問題的辦法,創造靈感的頓悟由此產生。
四、題型開放,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題型開放是相對于傳統的封閉題而言的,傳統的封閉題的條件完備,答案固定,解法單一,有固定的套路。學生通過模仿就能掌握,禁錮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扼制了學生的創新意識。而開放題的特征是題目條件不充分或沒有明確的結論。也正因為這樣,開放題的解法是多種多樣的,除綜合性較強外,對于轉化思想、分類討論等數學思想提出較高要求。解決問題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探索和創造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真正形成數學思維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開拓精神,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此類型題在近年的中考中有增無減,應引起重視。
總之,學校是知識創新、傳傳播和應用的重要園地,是培育具有創新精神的創新型人才的搖籃。學生創新素質的形成和發展要以扎實的知識為基礎,如果拋開基本的課本知識,創新就成了無源之水。教師要把知識的傳授和創新素質的培養相結合,珍惜和保護學生在創新方面的潛能和閃光點,努力培養學生敢于創新的個性和創造性學習的習慣。這是學生受益終身的財富,對學生成長為創造性人才,突破自我,獲得更高層次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那時我們就可以說:我們的教育是適應新世紀素質教育要求的,是成功的教育。